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第一百七十八章 苗族誕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八章 苗族誕生

第一百七十八章 苗族誕生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酒里的熊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老酒里的熊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村子里前期趕到的騎兵們早在七天以前就已經基本完成了對籬笆墻的修補,現在村子里的人口竟有1000多人,除了太昊的騎兵100多人以外,都是從各村趕過來參加筑城工作的由族人。村子不僅恢復了元氣,連草屋都顯得緊張起來。

前期出發的騎兵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將太昊建城的地址告知由族各村,并在城址處恢復起這個村子的住宿功能。各村對鹽的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滿足,紛紛表示愿意支持太昊建城,而我開出的條件是:在建設過程中,每名勞動力每月可以帶2斤鹽回村!另外太昊還開出一斤黍粒換30斤鹽或20斤粟的價格,向由族各村交換黍粒。

這一點早在我來到大方城址之前就已經宣布了出去,當初的主要考慮是減少對于從太昊運輸粟米的壓力,但從這一次長途運輸的經驗來看,30輛用于運粟和鹽的青銅車就運輸了8噸多粟米,往返約一個月可能還不到一點。如果能有更多的青銅軸牛車投入運輸的話,那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糧食的部分自給,并不一定完全依賴于由族的黍。

不過很快由族人就讓我打消了這方面的顧慮。

我帶來的第二批共4噸鹽,其中的兩噸在十天不到的時間就變成了60噸黍米。由族人還沒有種植粟,從黎族那里得到的少得可憐的粟基本上都在這個春天種了下去。估計秋天里的收成中,粟的收成還不到總收成的十分之一。

看著裝糧食麻袋變得緊張。存糧食的草屋和人的居住已經發生了很大沖突,舊草屋的修復和新草屋的建設都有點跟不上了,我立即停止了換鹽的交易。

“建房!”

大方城進入了緊張的建設階段,前期的工作已經準備到位,這一次,我反其道而行之,決定先修城中的大部分建筑,再修圍墻。

這里經過由族人上百年的開拓和狩獵,猛獸大大減少。也沒有明確的敵對部族,所以簡單的防御用籬笆墻就可以先保障起來,新方案可以縮短入住前的工期。

青銅車在一隊騎兵的護衛下返回了太昊城,我畫了草圖交給匠人們帶回去,土魯應該能夠看懂我現在所繪了設計圖了,畢竟彼此已經經過了13年的合作,加上土魯對于木工和銅器的高度敏感,一點點提示就應該能夠讓他了解新設計對青銅牛車會有多大的意義。

下一步,我要求每次只來10輛運鹽的牛車就可以了。

大方城的工地上,繁忙的基礎建設正式開始。盡管城墻被列到了第二位。讓位于城內的建筑,但有的東西是不能推后的。

新城在高出村子約10米到15米左右的坡地上,近1000米邊長的范圍內圈起了一個新城的大致模樣,村子邊上的小溪成為了護城河的排水溝,溪水的上游則成了護城河的水源。利用后世所學的一點簡單水利知識,一條數百米長的露天引水渠將溪水的落差集中起來,引入了護城河所在的方溝。

護城河是最先開挖的主要工程,引過來的水還可以用來制磚和制陶,大量的建城用陶管少不了要用到水。

從護城河挖出來的土也是燒磚的重要材料,規劃的匠作區內,數十座磚瓦窯拔地而起,太昊匠人們投入了緊張的制坯工作。由族人則負責土方開挖。

新帶來的建筑工具中,出現了大量新制的青銅鋤,這是在黃銅時代所不能想像的,黃銅的鋒銳度遠達不到用于制鋤的要求。銅犁的尺寸粗大,還勉強可以用較硬的黃銅。鋤則不可能用到黃銅,那東西太軟,用不了多久就會變形,還不如石鋤來得有效一些。這一次筑城中使用的青銅鋤就好得多,基本上達到了和我所知道的鐵器差不多的效果,即使有磨損的地方,稍加打磨也能繼續使用。太昊銅匠對此已經輕車熟路,居然還帶了兩具鼓風機過來,大不了將青銅重融一次就行了。

“爸!——我要在這里建一座房子!”

元方是工地上的積極分子,從來沒有見他對建筑這么熱心過,太昊城里什么地方搞新建設他是絕對不關心的,但大方城在他眼里是“我的城”,這個就不一樣了,從總體的規模到每一個建筑開工,都少不了這小子的影子。

這不,在緊鄰宗廟廣場的居住區,他就急著為自己選擇了一塊“宅基地”。

我撫著他腦后那把“馬尾”,心想,等你小子也成家立業,有自己的房子乃至自己的城的時候,老爸已經不復壯年了吧。

梅梅這些天成了建筑大軍中最繁忙的人之一,主要是負責后勤那一塊,田地里的草棚下,數十口超大的陶鍋整天都忙個不停,上千人的伙食是一個不輕的任務。梅梅很少有當“領導”的機會,這對她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不太適合。但建大方城對她的意義不一樣,居然遠比我想像的要稱職得多,本來我以為她最好參加狩獵隊,為建筑工們增加一點肉食,或者參加巡邏也行,誰知道讓她接手了幾天后勤工作后,大家都覺得這才是最適合她的工作。

近百名報名來參加建筑工作的婦女同志怎么也沒有想到,最后的工作崗位會和他們在自己村子里的日常工作一樣,也是做飯。

“這邊這邊!開飯了,挖河的開飯了!”

“第二鍋米呢?淘好了沒有?該下鍋了!”

“陶匠們開飯了!遲了就沒有了啊!”

梅梅高大的身影在工地和廚房之間來回穿梭。廚師們對這個族長夫人都很尊敬也聽她的話,后勤工作就在這一聲聲吆喝中順利進行了下去。

五月下旬。城內的主要區域都已經完成了地基平整,開始建設排水系統和水井,由族的勞動力們都很不解。

“那么大一條護城河,還要水井做什么?”

我笑笑,剛開始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古代的城里大量開挖水井,后來才在實踐中明白過水井的重要性。

不過最讓由族人眼界大開的還是陶器在建筑中的應用。所有的房屋地下都預埋了陶管,從房內連接到平均深度達到60厘米以上的排水溝中去,而主排水渠的深度已經接近1米,所有的排水渠都用磚或石砌底面和壁。

這個時代我還沒有打算大量建設地下排水系統。但從房內引出陶管也算是一個重要的建筑文明標志了,相信很多年后,其他的文明才會這么做吧。

16道主排水渠分四個方向分別排入護城河中,利用十多米的落差開成護城河的一定流速,將污物排走。

6月底,終于迎來了住房建設的階段,在太昊匠人為中心的建設隊伍投入到住房建設以后,占城區近一半的居住區開始出現了一幢幢磚瓦房和土坯房,按我的要求,前期的磚瓦房不能超過總量的一半。先大量夯筑一批土坯房用于解決目前比較緊張的住宿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在由族諸村的族人們領到了兩個月的4斤鹽以后,不斷有由族人要求加入到我們的建設工作中來,已經對工地的住宿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但太昊匠人們還是分了一點親疏,凡是規劃用于太昊族人居住的地方全都是磚瓦房,土坯房都是為由族人準備的。

呵呵!這會不會引發部族爭端呢?太昊的匠人們還是有一種文明落差帶來的優越感啊。這個東西暫時還是沒有辦法避免的,畢竟他們習慣了在太昊的優裕生活。在由族人面前會不由自主地顯露出高高在上的心態。

就算是在太昊城里面,這些匠人們的地位也是比較高的。

不過看來由族人并沒有顯得有所抵觸,畢竟這些太昊匠人們在他們面前所展示出來的技術是由族人做夢也想不到地,不管在哪一個方面,即使是在廚房里,太昊的技藝都要明顯地高于由族人。這讓由族人對太昊族人的觀感大為不同。

這是一種文明的落差帶來的沖擊,與姜由的牛騎兵帶來的沖擊方式不同,力度也或許更大,因為它的作用是發生在由族人思想的層面。

元方更加熱衷于“我的”新房建設。在我沒有明確反對的情況下,他居然深入地參加了一幢磚瓦房的設計和建筑。這間房目前也是城中所有磚瓦房中面積最大的。元方在里面為全家人都設計了漂亮的居室,還修了一間大大的廚房。

呵呵!這小子以后真的有機會住在這里嗎?

7月中,大方城的建筑正如火如荼,一個消息從南方傳過來:那些遠遠遷往南方的由族人已經找到了落腳的地方,那是又一片大山之南,仍有巨大的平原,無邊的牧場,由族外遷的部落不愿再祭祀牛神,據說他們的長老們已經開過會,連由族的名字都將不會再用。

當年的由族,只是田地里的一顆嫩芽,弱不禁風,所以會在部族的沖突中四散流離,吃盡苦頭,如今的由族再不復是當年那般孱弱,撒向哪里,就會在那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所以當成片的“由”部族連在一起的時候,就不再是嫩芽,已經抗得起更大的風雨——南遷的由族人自稱為“苗”!意為連成片的“由”!

苗族就這樣出現了嗎?我問自己。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


上一章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