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大禹治水傳說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列表 >> 大禹治水傳說

大禹治水傳說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酒里的熊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老酒里的熊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歷來傳頌不絕。堯的時代洪水已泛濫成災,為患下民。《孟子·滕文公上所載孟子對洪水時期的敘述,最為生動逼真,他說:“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由于洪水為害,人們生存極其艱難,故爾滿目荒蕪,荊榛遍野,野獸出沒,人煙稀少。堯用鯀治水,9年無功。《尚書·洪范說:“昔鯀堙洪水。”《山海經·海內經中有個神話,說鯀偷竊了天帝的寶物“息壤”,這是一塊長生不止、能堆山成堤的寶土,鯀用它去堙塞洪水,但不見成效。從此中可以推測,鯀治水患的方法很成問題,主要是用壅塞的辦法,水無處可去,東堵西決,此堵彼溢,仍然為患,所以治水9年,“績用弗成”。

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作助手。他“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故“勞身焦思”,發憤治好水患。禹這個人聰慧機敏,勤懇踏實,言行一致,又能身為表率。他走遍天下,“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攆是一種登山用具,置于盾下,上山前齒短,后齒長;下山前齒長,后齒短)”,踏勘水情地勢,規劃治水大計。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約是接受其父失敗的教訓,以疏導為主。如孟子所說,“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不是用人力去與大自然對抗,而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給洪水找出路,所以他是“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洪水導入長江,排入大海,終于有所歸依。黃河為害最甚,所以大禹治水時,在黃河上下得功夫最多。他上溯黃河源頭,從積石山疏導到龍門,然后南到華陰,東折至砥柱(修三門峽水庫時已炸掉),又至孟津等處。“禹以為河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廝(義為分)二渠以引其河”。

由于黃河上游地勢高,到中下游平原地區,水勢太急,容易成災,故分其水勢,開引渠道,最后輸入渤海。另外《墨子·兼愛中有禹“鑿為龍門”的傳說。《呂氏春秋·愛類篇有較詳細的記述:“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禹于是疏河決江。”是說在大禹治水以前,黃河沒有龍門以下的河道,水蓄不泄,一片汪洋澤國;大禹鑿龍門、發呂梁,將水引至下游,導入大海,才解除了水患。東漢高誘說:“龍門,河之厄,在左馮翊夏陽之北。”即今山西河津縣與陜西韓城縣之間黃河峽谷上的禹門口。《水經注卷四記:“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遺功尚存。”這就是悅,禹鑿龍門的傳說,曾被人們認為是歷史上的真實事跡,還有人去龍門觀察過鑿山的痕跡。

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關于他本身的傳說。他在治水中表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忘我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歷久彌新。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莊子·天下篇載:“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書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面。孟子說,“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無論8年還是13年,總之是很長時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如此。”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斗,競至于形容憔悴,大腿上沒剩下多少肉,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的形象,就是這樣一位茹苦救世的圣人。

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同時注意人民生計,指導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治水患時就考慮到興修水利,修筑溝渠,使其兼具排水和灌溉的功能。《尚書中有“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即不但疏通大江大河,還開通了田間溝渠。《史記·五帝本紀還說;“(禹)令稷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相給,以均諸侯。”一方面救濟災民,一方面組織農業生產,提倡種植水稻。所以在先秦時期人們的心目中,禹和后稷同為農耕的始祖,后稷尚且是繼承禹的事業。《詩經·閉宮說:“(后稷)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奄有下土,纘禹之緒。”《論語·憲問中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顯然,大禹教民耕種與治理洪水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尚書中有一篇《禹貢,記述了大禹劃分九州的傳說。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各州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質、物產分布,貢賦的等級和物品等情況,以及進貢經行的路線,也都有記載。這是禹在治水過程中,建樹的又一件偉大業績。九州是中國最早的行政區劃,無論其可信程度如何,人們總是習慣把中國稱為九州。因為是大禹劃分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中國稱為禹域。

由于大禹勛勞卓著,“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受到普天下人民的愛戴和擁護,帝舜就將他確定為繼任人選,禪位于他。據說禹也像舜一樣,曾讓天下于舜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禹的都城,傳說非一。晉代皇甫謐說,禹“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平陽是堯時舊都,即今山西臨汾市,晉陽為今太原市,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后人多信禹都安邑之說。但據考古工作者對當地禹王城舊址的調查和試掘,則系戰國時代遺跡。

禹為天子,其傳說以節儉為特色。孔子說:“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由他的飲食菲薄,衣服粗惡,宮殿卑陋,自奉甚為儉約,但對朝政大事、國計民生絲毫不加吝惜,祭祀辦得隆重,禮服十分美觀,更注意水利,特別盡力修整田間溝渠,以利農業。可見節儉是為了治國安民。

又傳說禹曾征伐三苗,親臨戰陣,勇武神威,戰功卓著。《墨子·兼愛下載有《禹誓,即禹征三苗時的誓師之詞。同書《非攻下說禹在征三苗時,射中三苗的將領,“苗師大亂,后乃遂幾(幾義為衰微)”。這樣的傳說,使禹的形象更富有立體感,而不僅是勤勞為民的一個側面。

禹的時代,天子的權威似比堯舜時更大。傳說“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聲勢可謂浩大。禹不但大會諸侯,而且還有對諸侯的生殺之權。《韓非子·飾邪篇說:“禹朝諸侯之君會稽之上,防風之君后至,而禹斬之。”這個傳說又刻畫出禹嚴厲暴烈的一面。

禹在年老時,選擇皋陶為繼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后來東巡死于會稽,授政于益。益讓天下于禹子啟,而諸侯都去朝見啟,啟遂登上天子之位。但另有一個傳說,是禹傳位于啟,“益干啟位,啟殺之”;益要與啟爭奪最高權力,結果失敗被殺。無淪如何,從禹啟傳承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了“家天下”的時代。

禹與堯舜同是歷來備受頌揚的圣王,但又有獨特之處。人們對禹,除崇敬仰慕之外,又有親切之感、感激之情。他治理洪水的功績,后人追懷緬想,由衷贊嘆感激:“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龜乎:”如果沒有大禹治水,這塊地方恐怕只有魚,不會有人了。他辛勞為民的作風,尤其讓勞動人民覺得親切貼近,故先秦時代墨家即效法大禹,艱苦救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禹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具有感召力量。

禹的傳說,本世紀初的疑古學派曾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加以研究,認為禹的傳說出現最早,不過與夏王朝并無關系,而是由古人觀念中開天辟地的神人逐漸衍化過來,形成傳說故事的。顧頡剛說:“我以為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當時鑄鼎象物,奇怪的形狀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動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樣子,就算他是開天辟地的人。流傳到后來,就成了真的人王了。”他又引《說文“禹,蟲也”的說法,故“禹是一條蟲”遂成為疑古學派招致攻擊的口實。


上一章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