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史稱夏啟,生卒年不詳,夏禹子。禹病死后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縣西池下村里)。
子繼父位家天下
舜晚年的時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業,于是他帶著妻子,到外地出游去了。他讓禹在他走后接替他的職位。那時有個習慣,老首領讓賢以后,為了讓新首領行使權力,早日樹立威信,使民眾的心逐步轉移到新首領身上,老首領要離開都城,去過普通人的日子。
帝舜雖然讓位了,但人民因為他的政德,仍然惦念他。在他一百歲的時候,到南方巡游,突然患病,死在了蒼梧山(今湖南寧遠縣南)噩耗傳來,國中臣民無不悲哀。
大禹聽到此訊,也是悲痛欲絕,親自率領眾大臣,以隆重的禮儀,為舜建造了陵墓,并在蒼梧山修廟祭祖,這就是至今猶存的零陵和舜廟(今湖南寧遠縣)。
大禹殯葬了虞舜,帶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當船過湘水時,竟雙雙投江而死。人們不忍說她們死了,而說她們變成了湘水神,因此稱作湘妃。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萬民的擁護。舜去世后,大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這就是夏朝的開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
大禹當上夏朝的國君后,沒有忘記肩負的重任,沒有忘記天下的長治久安,雖然身居高位,卻不貪圖享樂。為了治理天下,他還經常外出巡游,了解民情。
大禹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并不把他這個領袖放在眼里。他便下令各部落把所有的銅貢獻出來,用這些銅鑄成了九個大鼎,象征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理出產、珍禽異獸,然后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致禮。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征。同時,鑄鼎的故事告訴我們,禹時手工業和冶煉技術已得到了發展。
夏禹開始在部落聯盟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九鼎的鑄成,使他有機會把這權力強化和神圣化,使它更加鞏固,以便把各部落統一在一起。
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今浙江紹興)召集各部落首領,想借商議大事之名再顯示一下威風,鞏固他對各部落的控制。說來也巧,這次大會剛開始,就給了禹王一個樹立權威的機會。原來是離茅山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部落,叫防風氏。這防風氏對禹王的權力并不尊重,因此開會時,故意很晚才來。禹王見此情況大怒,下令處死了防風氏。各部落的首領見禹王是這樣威嚴,個個俯首貼耳,唯禹王之命是從。
禹王去世前幾年,想效仿堯舜,找一個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最初,人們推舉在帝舜時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沒等接任,皋陶就病死了。后來經過商議,又一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
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發明過一種鑿井的新方法。他擅長畜牧和狩獵,曾教會人們用火燒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于大禹的一位英雄。
隨著王位的鞏固,夏禹越來越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王權應該由自己的兒子來接管,而不能讓別的什么人來繼承。可是伯益功勞卓著,威望極高,首領會議上推舉他做自己的繼承人。禹王感到眾怒難犯,只好順水推舟,答應下來。為了這件事,禹王越發煩躁,寢食難安。后來他想到:“自己所以能順利的繼承舜位,一是當年治水有功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二是舜選定自己做繼承人之后,就讓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權。如果我也效法當年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權讓兒子去執行,而只給伯益一個繼承人的名義呢‘于是禹王讓啟參與治理國事。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啟由于把國事處理得很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高了起來,而伯益做為繼承人,卻沒有新的政績,他過去辦的好事,人們也漸漸淡忘了。禹王死后,他的兒子夏啟就真地行使起王權來了。而多數部族的首領,也都表示效忠于啟,他們說:‘啟是禹的兒子,我們愿意效忠于他。‘
伯益看到事情成了這個樣子,大怒。他本是東夷人,他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而啟早有防備,經過一場大戰,打敗了伯益的軍隊。夏啟為了慶祝勝利,在鈞臺(今河南禹州)舉行了大規模宴會,公開宣布自己是夏朝第二代國君。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制度。
盡管啟打敗了伯益,但許多部族對他改變禪讓傳統的做法表示強烈的反對。有一個部族首領叫做有扈氏,站出來反對夏啟的做法,要求他按照部落會議的決定,還位于伯益。于是,夏啟就和有扈氏在甘澤地方(今陜西戶縣一帶)發生了戰斗。兩軍對壘,大戰開始前,夏啟激勵將士們說:‘我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扈氏對天帝不敬,王命不遵,是上天借我的手來消滅他!因此你們要服從我的命令,奮力出擊,不可懈怠!‘夏啟訓話完畢,六軍兵士就揮舞刀槍,吶喊著沖向有扈氏的隊伍。經過一場激烈的廝殺,有扈氏被打敗了,有扈部落的成員被罰做奴隸。從此,夏啟的王位終于坐穩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正式開始了。
夏啟實行王位世襲的故事,說明那時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度已經徹底瓦解,天下為公氏族部落會議制度已經轉化,開始出現了國家的雛形,奴隸社會天下為家到來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進步。因為在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使人們的生活極其艱苦。到了奴隸社會,農業和手工業有了分工,社會生產力得到很大提高,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改善,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所以說這是歷史的向前發展。
啟,母涂山氏。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涂山氏相遇于臺桑,旋即分別。懷孕的涂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后就死了。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后,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有的史學家認為禹是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啟奪位后,攻殺禹選定的繼承人伯益,開創了世襲的由父傳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啟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陜西省戶縣)不服,啟發兵攻伐,被有扈氏打敗。為了贏得民心,啟便嚴于律已,過著粗茶淡飯的儉樸生活;還尊老愛幼,任用賢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滅了有扈氏,鞏固了王位。這以后,他又一反以往的作風,生活變得腐化起來,整日飲酒作樂,歌舞游獵。傳說他曾創作了名為《九韶的大型樂舞。
啟的年紀老了,他的幾個兒子激烈地爭奪著繼承權。小兒子武觀(一說為幼弟)因為爭得最兇,啟就將他放逐到黃河西岸(今陜西義帶)。武觀聚眾反叛,啟派大將彭伯壽帶兵將他打敗,并押來見啟。武觀只好認罪服輸。不久,啟因為荒淫過度而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