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遺址考古發現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列表 >> 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遺址考古發現

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遺址考古發現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酒里的熊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老酒里的熊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與此同時,冶銅技術開始出現,膠縣三里河出土了兩件銅錐,經化驗為黃銅。技術上的進步還表現在建筑上。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現了長方形土臺式建筑,這種土臺是夯筑而成的,說明商周時期盛行的夯土建筑在這時就已出現了。

土臺四周有漫坡散水,也是一大進步。城址開始大量出現。城子崖發現的一座,城圈長450米,寬390米,墻體是夯筑而成。近年山東境內發現了十幾座,其中七座密集分布,形成了一個城址群。

龍山文化最早因山東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被人們發現。龍山文化處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存在于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這個時期陜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在龍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黑陶制品了。黑陶源自于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大部份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在山東半島;而陜西、山西、河南、河北、遼東半島、江蘇、湖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這個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氣。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

1930~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進行了發掘。其下層突出地存在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最初稱為“黑陶文化”,被認為是起源于東方而與仰韶文化不同系統的遺存。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陽后岡遺址,第一次發現了小屯(商代)、龍山、仰韶3種文化遺存上下依次堆積的“三疊層”,明確了三者的相對年代關系。在30年代,歸屬于龍山文化的遺址不僅有黃河中、下游的,還包括了杭州灣地區,當時根據地區差別,劃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3個區。又有人提出龍山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認為后岡的龍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驅。

1949年以后,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并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以資區別。一般的分法是:

①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定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2000年。

②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于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約前2900~前2800年。

③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后岡二期和造律臺3個類型。

④陜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涇、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約前2300~前2000年。

⑤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約前2500~前1900年。目前這些文化暫多冠省名加以區別,今后通過深入對比研究,有條件的當以代表性的遺址地名單獨定名。至于30年代所稱的杭州灣區龍山文化,已經另行命名為良渚文化。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優秀品種,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征,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的城子崖,所以又稱“龍山文化”。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為精美。

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

黑陶在燒制時采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杰出成就。

在我國東南地區:長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千年左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較早的遺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較低,胎壁較厚,全系手制。造型簡單,厚度不勻,顯示出當時制陶的原始性。主要器皿有釜、缽、罐、盆、盤等。裝飾技法有刻劃、捏塑和堆貼。圖案有各種幾何紋和動植物紋。其中,以較寫實的畜獸魚鳥和花草一類的裝飾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豬紋方缽、上繪一豬、巨眼長嗓,鬃毛清晰。又有稻穗豬紋陶盆、魚草紋陶盆、五葉紋方缽等。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的陶器,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多繩紋粗紅陶,晚期又有泥質紅陶、黑陶和彩陶。這時又出現了幾何印紋陶,為商周時期在華南地區廣泛流行的先驅。


上一章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