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第九章 初涉草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章 初涉草原

第九章 初涉草原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酒里的熊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老酒里的熊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回到山洞里,突然增加的人口讓山洞顯得人氣旺盛,現在部族人數比幾天前翻了一番,活動空間感覺相對變小了很多——“人均居住面積”小了。

但昨天送別兒女的父母們則欣喜若狂,各自與自己的孩子緊擁不放——讓我有點嫉妒:這個世界上,我還沒有從感覺上屬于自己的直系親人。“鯊魚”和“老虎”對我來講,只是兩個“工作秘書”而已。

木青告訴我,在一次相親活動中,她們同時選擇了當時還不是村長的我,而只有村長才有可能同時有兩個配偶——老村長為此放棄了他的職務。

我看著這些只有一天“自由戀愛”經歷的新婚夫婦,有了一點眼紅的感覺!

不過當前最重要的事,是認真規劃好擁有了這么多人口以后部族的發展問題。按原先的規劃,在進一步發展陶器生產的同時,應該適度發展畜牧業了。

接下來的幾天,陶器生產還處于停頓期,在土土繼續建設畜欄的同時,我的主要任務是跟著木駝——現在是族里公認的“狩獵隊長”,馬齊則以發展漁業為主——去捕獲一些活的草食性或雜食性動物:野豬、鹿、羊、錦雞等。

畜欄的要求是在間距約兩米、高約兩米的木樁上,從地面開始,每30厘米用藤條扎一根橫木,橫木的直徑大約只有10厘米。這樣的間隔應該能攔得住多數稍大一點的動物,至于關錦雞的那個畜欄,我的規劃是用藤網(孔徑小于4厘米)全部圍起來。所有的畜欄都與圍墻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又相對集中,關野豬、鹿、羊的畜欄都有有共墻,這樣可以減少工程量。

狩獵中說服戰士們盡量不要往死里打費了我很大的勁,幾次阻止木駝靠的是我反應夠快,并且從物質上我做了足夠多的準備——大量的藤網,不過有時是用來網住木駝的。

不用我事先招呼,“鯊魚”現在已是生產工具負責人,每天編制大量的藤網是她的興趣所在,質量也日漸上乘。

這為我們盡量活捉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事實上當第一天我把抓回來的動物關進畜欄時,整個部落里的人都沸騰了——食物原來是可以這樣儲藏的!——木青跟木駝他們談了很久。

后面幾天我就不用再做任何說明了,每一個戰士都拿上了一個魚網,甚至為了活捉而放棄了幾次能殺掉獵物的機會——真正做到了“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

我又得費力糾正這種“過猶不及”的行為。

到我決定再跟木駝他們出去最后一天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本來這幾天原來“漢土”部落的兩名輕傷戰士都一直跟我們一起行動,也沒出什么問題。可就在這一天,已離洞大約有十公里時,前面出現了兩只狼!

就是這兩只狼讓那兩名戰士抓狂,從木駝的反應來看,這兩只狼一定參加了對“漢土”的圍攻!

報仇的欲望蒙蔽了兩名戰士的眼睛,不聽大家的勸阻,緊跟著狼追了下去。我無可奈何,只好安排兩名戰士帶已捕獲的動物回去,領著剩下的16名戰士跟蹤追擊。

追擊的速度非常快,中午時候,已經看見前面到了森林的邊沿。“漢土”的兩名戰士沖進草原沒多遠,就快速的退了回來——前面隱約有十多只狼,在頭狼的帶領下,與我們形成對峙。

狹路相遇勇者勝,可惜這不是狹路——當十九名漢子高舉長矛發出一聲怒吼,狼群感受到了震撼的力量,頭狼可能希望有章法地撤退,不過狼群已不服從它的指揮了。狼群穿草而過形成了一片雜亂的軌跡——在齊腰深的草里尋找狼群是一件危險的事,絕對不能落單。

看著狼群在面前消失,我和那兩名“漢土”戰士一樣難過:如果——如果我有弓箭的話!

今天跑掉的不會超過一半!

當手里只有一根長矛時,扔出去以后就沒有防御能力了,弓箭就不同了,可以進行多次遠距離攻擊。

沿著草地邊沿走了一段路,在最后一只狼消失以后,草原帶給了我一次驚喜。

馬!那肯定是一匹馬!漂亮的鬃毛在頸后飄揚,跳躍動作靈活而輕松。

“是馬三分龍!”古人誠不我欺!

我看著這草原上大自然的杰作,腦子里滿是把它騎在胯下的卑劣主意。

但眼前寬闊的草原和剛才消失的狼群,讓我把這點奢侈的希望扼死在腦袋里——再等等,會有那么一天的,我們能做這草原的主人!

但現在還不是!

“我會做到的——你等著!”不知道那匹馬聽見了沒有。

回到洞里,天已全黑了。

后面幾天,我開始擴散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制陶。

土土是我所見過的這個部落里最有悟性的一個,前幾天趁我不在的時候,他叫上老婆幫忙,自己做了兩個盆,但厚薄不均勻,我沒讓他放下去燒。

該是向他傳授關鍵技術的時候了。

從窯坑的維修,到粘土的揉制,到用陶片修正泥坯,甚至轉盤的速度穩定,我都叫土土先看我做一遍,再自己做一遍。土土很感激我的教學,也學得特別認真,他是有老婆的人,孩子都快生下來了,我也不擔心技術會外泄——當然,從長遠看,這項技術必須傳播出去,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我還要用它來換取一些必需的資源。

比如人口。

此后每一窯的質量都得到了保證,從質到量都是如此。

半個月以后,由于有土土的幫忙,基礎的工作有了保障,我開始做一些創新性質的陶器產品,比如壇子、陶刀(陶匕首),甚至一把不太成功的陶鋸——容易掉齒。

陶制刀具用來對付食物和木頭還是有用的,但用于對付野獸就很難想像了——一碰到石頭就沒有了。

從此木制品的產量和質量就有所提高。

我在準備蓋房了。

第一座地表建筑是純木結構的——公共廁所。

自從族里的人可以在圍墻內自由活動以后,我在工作中就不得不隨時注意地面——看有沒有排泄物,還好一點,習慣了在水邊解決問題,小孩子就很難講了——尤其是從“漢土”那邊過來的小孩子。

用石斧小心地劈開并修平的粗糙木板,在我的陶刃“刨刀”下變得表面光鮮——廁所還不需要太高的質量,我只是驗證一下這種工藝的可行性,為建房做準備。

先在小溪邊插了六根較粗的木樁(上面開了槽),再嵌入橫梁,搭上純木制地板——不太貴的真材實料,地上留了排泄孔;安上木板墻,卻沒有做轉動門——木樞工藝要復雜一些,暫時沒做——用一塊鹿皮做了一個門簾:這可是真皮的喲!

屋頂也用的是木板——采用了最先進的“陶釘”連接!

門外建了一個木梯上下。

但是族里的人讓我很快放棄了在鹿皮上寫上“男”、“女”或者“里面有人”的想法——一男一女可以一邊排泄一邊很自然地面對面聊天!

這個東西就花了我大半個月時間,卻最后給出了一個讓人沮喪的結論:這樣子給族人建房不現實!

要做到每家人一間房,且遠比廁所大(六個平米),那還不得等到猴年馬月去了?!

不行!一定得想其他辦法!

燒磚?

不行,那得多大的窯?!

不然等所有的磚燒好,還不如用木板建房來得快。

土砌?

對!我怎么忘記了呢?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農村,不是還有用土砌的房么?

我試著用四塊木板相互嵌著組成一個長方形的空間,四周有壁,上下是空的。這個就是我的墻壁模板了,設計的墻厚大約是30厘米。

我把這個模板放在地上,另外再用直徑約15厘米的兩根木頭削制了兩個“木啞鈴”,叫木駝他們幾個用我做的木鏟把一般泥土和少量粘土混和在一起,最后倒進模板內。

先上去兩個人,用腳把土踩實,再用“木啞鈴”重的一端使勁砸每一個點。

等到把模板一取下來,一段長約2米半,厚30厘米,高約40厘米的土墻出現在我面前。

我故意不再管這段墻,等到一場大雨后,我再仔細觀察了一下,頂部泡爛是正常的——畢竟沒有屋頂嘛,但有幾處破壞是明顯由于根部被雨水沖刷垮了!

地基!得解決地基問題!土墻不能直接面對雨水的沖刷,地基必須得高出地面形成坎,才能在上面建房,所以得解決地基用的石料問題!

族里用的石制工具都是在附近零碎收集起來的,要是需要上千噸的碎石,靠這樣去撿是肯定沒有可能實現的。

因此需要建立一個采石場。

可石頭怎么樣才能變成大大小小的石塊呢?等地震?

這是不行的,我決定還是采用“熱脹冷縮法。”

我帶著幾名戰士,用皮桶裝滿了水,到圍墻外的一石壁下點起一堆火,將石壁烤得發燙,再快速挪開火堆,將水潑向石壁——這下成功了,一片石壁碎成了一小堆石塊,而我在其中居然發現了一些石灰!——這片巖石是石灰石!

我抓了一點放在鼻子邊上聞了一下——沒錯,是石灰!

我還正為怎么樣讓砌好的地基上不長草而為難呢,這下子有辦法了。

等第一間房的地基打好(100平米左右),剛開始砌墻,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秋天到了。

我到這個世界大約是在春末,夏天很快就過去了,氣溫一天天開始變冷。

秋天還是很好過的,可是冬天呢?

我看了一下修房的進度,知道無論如何,這個冬天只能在山洞里過了。

但我還是以滿腔熱情投入到這項工程中去,因為我知道,總有一天,部族里的人口會超出山洞能承受的范圍,今年還沒有問題,可是明年呢?后年呢?

房封頂時,我還是決定采用木板屋頂,但為了延長使用壽命,屋頂采用了金字形,并在木板上多鋪了一層干草。

門是用的旋轉門,為此我花了幾天時間做了木樞。窗也是旋轉窗,但沒有玻璃,只好跟門一樣,做成木板的,想像的是平時打開,但風大時可以關上。

最后是在外墻涂上石灰!

看到這樣一幢建筑,我有一種抑止不住想流淚的感覺——它讓我的神經末梢觸摸到了相隔萬年以后的一些東西。

建筑質量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但另外有迫切的問題必須要先解決——族人過冬的防寒問題!還有食物的儲備問題!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


上一章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