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玄松道三皇五帝之傳說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洪荒玄松道 >>洪荒玄松道最新章節列表 >> 三皇五帝之傳說

三皇五帝之傳說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李色佛  分類: 仙俠 | 洪荒封神 | 李色佛 | 洪荒玄松道 
在中國古老傳說中,三皇五帝的說法很多,史學界比較認同的說法為:

三皇:伏羲氏、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五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禹帝。

現將三皇五帝及其相關功績簡單介紹如下:

伏羲氏: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結繩為網以漁」,造福于民。

伏羲智勇雙全、力大無比在中原地區征服了許多部落,他集中了當時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特征創造了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待許多動物的綜合體,自稱“龍師”并將龍作爲華夏族的族徽──圖騰,爲此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

伏羲的另一功績在于,他正姓氏,自姓爲風;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代替結繩;造琴瑟,功成作樂;定官職,分理海內……從此,我們的先人從荒蠻轉入了早期文明。

神農氏: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神農死于試嘗的毒草藥。

黃帝: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亦稱有熊氏。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后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后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后代的人還在現在陜西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后裔,故稱「軒轅后裔」、「炎黃子孫」。

顓頊: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即位后,進行政治改革,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后裔。

帝嚳: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于唐,故稱「唐堯」,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后,禪位于禹。

禹帝:禹的政績

一、治水

當時,洪水泛濫成災,百姓饑苦。舜命禹去治水,禹吸取其父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筑堤防、堵塞河道為疏導江河的辦法:鑿龍門、辟伊闕、疏九河……。禹治水八年,妻子生兒啟,禹也不得有愛子之心,拋家而去治水。在治水當中,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終于取得了成功。

二、鑿龍門

龍門在今陜西韓城及山西河津兩縣的中間。禹鑿龍門的傳說最早見于《墨子兼愛中:「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竇,灑為底柱,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今山西、陜西中間的黃河,古人稱作西河。禹鑿龍門是為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個時代,就當時的生產工具與技術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大禹治水的事跡傳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

三、辟伊闕

伊闕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二十里處的龍門石窟前。此地兩山對峙,伊水從中穿過,稱為伊闕。至晚在杜甫時已將伊闕叫作龍門了。《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于潁,館于洛□。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候,禹之力也」。這里是說,劉定公到了河、洛地區,看見伊闕,大為感嘆地說:禹功美哉!要不是大禹,我們或許早就變成了魚。這說明春秋時人已相信伊闕是禹開鑿的,他們對禹治水之功績是十分崇敬的。伊闕兩岸的山體,巖石堅硬,以大禹當時的技術條件是極為艱難的。

四、疏九河

此事見于《爾雅釋水,文中指出太史、復釜、胡蘇、徒駭、鉤盤、鬲津、馬頰、簡、潔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經流之地,均在黃河下游,即今河北、山東之間平原上。黃河中下游流經黃土地帶,飽含泥沙,大概在禹治水以前,當夏秋兩季常在東方大平原上泛濫。這里的主流有十幾條,大禹順水勢之自然,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寬,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歸,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為患,東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發展農業生產。正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載:「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禹疏九河是大禹治水期間在北方治理洪水時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

五、鑄九鼎

傳說夏禹曾鑄九鼎,定天下九州。夏后啟也曾命人在昆吾鑄鼎。昆吾是依附于夏王朝的一個己姓小國。其地本說在帝丘,即河南濮陽附近;一說在舊許,即河南許昌以東。也有說先帝丘,后遷于舊許。昆吾是當時產銅的中心,所產之銅在古代是非常著名的。《山海經中山經載:「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郭璞注:「此山出名銅,色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由于商代早期已有銅鼎和銅戈等出土,夏代有鼎或以銅為兵是有可能的。古代以鼎為立國之重器,傳九鼎為傳國之象征。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稱定都為定鼎。

三皇五帝時代的選士制度

追源溯本,中國古代已實行「選舉賢能」的民主制度,《通典-選舉六載:「昔在唐、虞,皆訪于眾,則舜舉八元(高辛氏八子)、八凱(高陽氏八子),四岳之舉夔龍、稷、契,此蓋用

人之大略也。」

可見中國在遠古時的選舉制度,已有與民共治的民本思想及精神。《禮記-禮運篇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

這故然是后世儒家想像出來,但正如范文瀾先生所言:「儒家學派,如果不是依據古代傳聞,不能虛構出大同的思想。」(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篇頁23)

這種天下為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就連統治者也由賢人出任而非世襲,肯定了民主的觀念。而這種政治應以人民為本的精神,正是中國人由古至今追求的理想。而古人正是以「選舉制度」來達到民治、民有和民享的大同之世。

雖然古人有舜時的八元、八愷等制度,但由于民風純樸,政局清明,故政治化的選舉制度仍未有實行。《通典-選舉一載:「自昔羲后,因以物名官,事簡人淳,唯以德化,上無求欲于下,下無干進于上,百姓自足,海內□安,不是賢而非愚,不沽名而尚行,推擇之典,無所聞焉。」

因此,可見三皇五帝時代的選舉制度,雖然缺乏了信史證明,但可從古人的文獻或思想中,反映出古人對選舉的方式,正包含了儒家的「名正言順」觀念,各人安份守己,不以上易下。

另外,由黃帝而至堯舜,由于當時政治以天事為要務,故所選官員,亦以對自然災害處理能力為主。《文獻通考-官制總序云:「太古法制簡略,不可得而詳知,然以經傳所載考之,則以伏犧而至帝堯,其所命之官大率為治歷明時而巳。」

帝堯即位命官,即以羲和為官,即命其「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尚書堯典),舜時命禹治水。由于古時社會以農業為主,自然界之一切皆視為與黎民尤關,故為征用徭役而不妨害平民之作息,「敬授人時」乃是一種重要的選賢方法。

一言敝之,堯舜時代的選舉制是中國人心中最理想的選舉制。而舜時命禹治水,后禪位于禹,使中國正式踏入家天下之時代。

——轉自《史徒學札


上一章  |  洪荒玄松道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