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天子門生第一百六十六章 挑撥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之天子門生 >>大宋之天子門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六十六章 挑撥

第一百六十六章 挑撥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夏言冰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夏言冰 | 大宋之天子門生 
第一卷

丁謂進了延福宮,見了劉太后,行了君臣大禮之后,垂手立在一旁。他此時仍在猜測太后召見他的用意,可是偏偏又摸不著頭緒。若是雷允恭在皇宮之內就好了,至少可以遞個話出來,把皇太后的心意提前告訴他。劉太后輕咳一聲,開口說道:“丁相,再過月余時間就是清明,哀家尋思著皇陵祭祀大典也該著手準備了,故此特傳丁相進宮,商議一下這皇陵祭祀大典之事。“丁謂心頭一顫,心道顛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現在他最怕從太后嘴里聽到與皇陵有關的事情,不成想太后偏偏就揀他最怕的事情來說。“回太后,皇陵祭祀大典年年都要舉辦,微臣已經是輕車熟路了。不如太后還把籌備祭祀大典之事交給微臣去辦,微臣定然不會辜負太后的囑托,到清明的時候,把皇陵祭祀大典辦得風光無比!”“呵呵,”劉太后和煦地笑道:“丁相真是我大宋之國之棟梁。只是丁相身兼數職,公務繁忙。若是把這祭祀大典也交給丁相準備,豈不要累壞丁相?讓別人知道了,無端笑話哀家不懂得體恤臣下。這不,應天府尹晏殊剛剛調任禮部尚書。這皇家祭祀大典本來就是他份內之事,哀家以為就把此事交給他辦理,也就是了。”劉太后一說得冠冕堂皇,讓丁謂找不出絲毫理由來反駁。可是丁謂還是決定要再堅持一下,看能否勸說劉太后改變主意。

“太后,微臣以,晏殊乃新任禮部尚書,很多規程都不熟悉。若是貿然讓他準備皇家祭祀大典,到時候鬧出一些笑話,豈不是有損皇家尊嚴?”劉太后沉吟了一下,道:“丁相所說亦有道理。晏殊新官上任。難免有所生疏,這樣吧,這皇家祭祀大典還是交由晏尚書籌備,丁相你呢,就費盡多在一旁為晏尚書把陣,若是他有什么疏忽的地方。你就為他提點一下。”“如此也好!”事到如今,丁謂只能點頭贊許,若是他再一味堅持,徒惹太后疑心。相較太后先前的提議。丁謂現在至少爭取到在一旁提點晏殊的權利。亦就是說,晏殊在準備皇陵祭祀大典的時候什么事情都需要向丁謂通報一聲,那么,如果晏殊發現皇陵上有什么異常情況,也不得不先向丁謂稟告,然后才能再稟告給太后。“有微臣在一旁提點晏尚書。應該無甚問題。”丁謂點頭說道。“那此事就如此定了!”劉太后道:“丁相,你去向晏尚書傳哀家的懿旨,讓他即日起先到永安縣皇陵去祭拜一下,為一個月之后的皇家祭祀大典做些準備。”不待丁謂回話。劉太后繼續說道:“哀家困乏了,丁相跪安吧。”丁謂一聽讓晏殊即日到永安縣皇陵祭拜。心中頓時吃了一驚。目前皇陵亂作一團,怎么能讓晏殊過去呢?可是他尚未來得及出聲提出異議。太后已經讓他跪安了,這讓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無奈之下,只有先跪安了。

“太后保重鳳體,微臣告退了!”出了皇宮,丁謂心中盤片。該如何應對眼前的危機。太后的懿旨既然下了。丁謂想不出任何理由阻止晏殊到永安縣皇陵去祭拜。那么現在唯一地辦法,只有從晏殊身上著手。論起晏殊,丁謂自然非常熟悉。雖然晏殊不象王曾、魯宗道等人那樣脾氣剛烈,敢于公然在朝堂之上與丁謂做對,但是晏殊也從來沒有象其他官員一樣,對丁謂滿口阿諛之詞、屈意奉迎。表面上看起來。晏殊整日里沉醉在艷詞俚曲、煙花柳巷之中,對朝堂之上三黨之間相互爭執從來不感興趣,可是丁謂卻知道,這不過是晏殊故意做出地表面之象,實際上,晏殊還是比較傾向于帝黨一派的。若是丁謂不預先做些功夫,就這樣貿然讓晏殊前往永安縣皇陵,那么晏殊回來之后,必然據實向劉太后稟告,到那時候,丁謂和雷允恭費盡做的這些掩飾功夫豈不是全白費了嗎?丁謂想來想去,最后決定,只有從晏殊的籍貫上入手。看看能否以此來打動晏殊。那么晏殊的籍貫是哪里呢?前面說過,晏殊是撫州臨川人,也就是現在地江西人。和歐陽修是老鄉。丁謂為什么會從晏殊的籍貫上打主意呢?因為丁謂是蘇州長洲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吳縣人。雖然江蘇吳縣和江西撫州兩上地方在我們現在人看來。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但是在北宋這兩個地方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屬于“南人”。在北宋。只要是黃河流域以南的人都屬于南人。與此相對應,黃河流域的人自然屬于北人。在北宋政壇上有個非常特殊地現象,就是南人北人相互排斥排擠,北宋政壇上很多重大事件就是因為南北之爭引起的。比如后來的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王安石是江西人,屬于南人,受到當時黃河流域的大批北人出身地官員的抵制。最終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關于南北之爭地起因,老夏在這里就不詳細描述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詢一下資料。還回到正題,再說晏殊。當初宋真宗景德元年。晏殊年僅一十四歲,能在朝廷中與千余名進士比拼才智,一時間無人敢纓其鋒,其才學之高、從品之純。也多為世人所稱道。但是。僅僅因為晏殊是江西人,就遭到了號稱是剛直君子地宰相寇準的阻抑。當時宋真宗要賜晏殊同進士出身,寇準強烈反對,幸好宋真宗當時非常喜歡晏殊,他把寇準叫到跟前說道:“張九齡非江外人也?”宋真宗的意思是,張九齡是唐朝韶州曲江人,以文舉進士而列相位,既然唐朝可用一個嶺南人為相,宋朝給一個江南人同進士出身怎么不可以呢?見宋真宗執意如此,寇準才無話可說。這件事情表面看起來,是寇準反對宋真宗賜晏殊

同進士出身,其實寇準的舉動中還有更深刻的含義。因為宋制規定:進士中佳者可以進昭文館、史館、集賢館和秘閣,只有館閣中人才有機會得到翰林學士,知制浩的封賜。而北宋的最高權力機關兩府(中書省,樞密院)缺人,只能從翰林學士知制浩中選用。晏殊少年春風得意,一下進館入閣,加有君上青睞,最有希望長驅直入朝廷中樞,那豈不是打破了北人壟斷朝廷的格局嗎?這是出身于華州下(今陜西渭南)人的寇準所不能容忍的。他阻止極力反對宋真宗賜晏殊同進士出身,表面上公開搞歧視,實際上是維持趙宋王朝從不用南人為相的體制。要知道,從宋太祖趙匡開始,經宋太祖趙光義兩朝四十多年從來沒有南人位列宰輔的先例,不用南人當政是當時北宋王朝的潛規則。直到宋真宗天禧元年啟用王欽若為宰相,才打破了北宋王朝的慣例。現在,向為南人的丁謂就打算抓住晏殊也身為南人的這一點,欲說動晏殊,讓晏殊與他結成同盟。丁謂領著劉太后的懿旨,來到晏殊的府邸。晏殊連忙擺出看案,叩接劉太后的懿旨。有了樞密使錢惟演的提前通氣,晏殊自然裝作一副對太后懿旨茫然無知的模樣。晏殊行過叩拜大禮后,丁謂宣讀了劉太后的懿旨,然后把懿旨交到晏殊的手中。“尚書大人,皇家祭祀乃國之大典,尚書大人可要認真行事。“晏殊雙手捧過太后的懿旨,口中答道:”太后龍恩浩蕩,晏殊一定不辜負太后重托。“隨后晏殊把懿旨供奉在香案之上,這才和丁謂分主賓端坐書案兩旁。“尚書大人,你乃新官上任即趕上這國之重典,真是可喜可圓啊。若是這差事辦得漂亮,少不得在太后面前又記一功。”丁謂端起茶杯,笑呵呵地對晏殊說道。晏殊連忙抱拳道:“晏殊安敢談什么功勞啊?只求能將這大典辦得隆重風光,不辜負太后美意便是。”丁謂道:“尚書大人能有如此胸襟,老夫深為佩服。”頓了一頓,他接首說道:“可恨有些宵小卻不識尚書之胸襟。任意在太后面前詆毀尚書大人。說什么晏尚書新官上任剛剛幾日。人地兩疏,如何能擔得起如此重任?有說道上門尚書大人身為南人,把皇家祭祀大典交于尚書大人手中。于禮不合,有換皇家尊嚴!真乃氣煞老夫也!”晏殊臉色為之一變,強笑道:“怎見得這皇家祭祀大典北人能辦得,南人就辦不得呢?晏殊身為南人,卻是不服。”“是呀!”丁謂見晏殊火氣上來。心中暗喜,他捻著山羊須道:“老夫當時就在太后面前直斥他們乃一派胡言!”


上一章  |  大宋之天子門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