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第一零九章 遷都之爭(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零九章 遷都之爭(三)

第一零九章 遷都之爭(三)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雪戀1988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雪戀1988 |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 
趙風心神還沉浸在震駭之中,沒有理睬王昶的調侃。

“內帳里還有一位侍女,也是從宮中出來的?”趙風答非所問。

“對,她也是宮中一位女官,是侍奉長公主的。因為戴霜夫人最近身懷六甲,長公主就讓她在大元帥府照顧戴霜夫人。這次她和士孫欣一起到中原,估計也是戴霜夫人的主意,因為她是北疆郭閥的人。”王昶看了他一眼,笑道,“是不是很漂亮?伯虎兄是不是動心了?”

“郭閥的人?”趙風愣了一下,“她叫什么?我在無極城怎么一直沒有聽說?郭閥家里如果有這樣的美女,早就嫁出去了,怎么會進宮?”

“她叫郭瑞。她父親是前南郡太守郭永,和郭蘊、郭策都是一家人。郭永夫婦早逝,她和幾個兄弟一起生話。黃巾軍殺進太原那一年,全家遭劫,只有她一人幸免于難。她當時只有四歲,混在流民中顛沛流離,輾轉流落到上黨郡,被當時的黃巾軍首領楊鳳大人收留做了一個婢女。前年郭蘊大人到楊鳳家做客,看到郭瑞和自己逝去的弟妹非常相似,于是問了兩句。郭瑞在全家罹難的時候雖然年紀很小,但還記得自己父母兄弟叫什么名字,過去住在什么地方。叔侄因此相遇。郭蘊大人欣喜若狂,馬上帶著失散了十幾年的侄女回家了。”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趙風感慨萬分,“世上還有如此巧合的事。那她怎么又進宮了?”

“前年年底,長公主下旨在無極城門閥士族家中挑選未婚女子到官中為侍。郭瑞未婚,當然也在候選之列,結果給選中了。”王昶嘆了一口氣,“郭蘊大人無計可施,只好找到戴霜夫人,希望通過戴霜夫人的關系,把郭瑞早點從宮中弄出來。所以,這一次夫人跟隨大元帥南下,就把她帶來了。”

天子定都長安之策在無極城遇到了巨大阻力,他不得不向曾炩求援。

行轅內的議事是唇槍舌劍,大臣們各不相讓,就定都長安的事展開了激烈爭論。

曾炩保持沉默,他自始至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按照他的本意,是不希望遷都長安的,因為他的根基在無極城。但是,為了大漢國的未來,也是為了他的理想,遷都長安卻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地域的限制,在這交通不便的東漢末年凸顯無疑。要是在交通便利快捷的后世,整個地球都成為一個地球村的時候,都城的位置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五月中,曾炩派人把自己的老師鄭玄和襄楷大師請到了行轅。兩位大師對朝廷有意定都長安一事早有耳聞,他們和無極大學的很多大儒名士也私下議論過。這時聽到曾炩主動征詢意見,隨即把“五德始終說”搬了出來。

曾炩本來很反感這一套,但是這個時代卻是很盛行,無奈之下,曾炩也只得以此來作為自己的武器了。

當年光武皇帝定都洛陽,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最后無奈之下拿出了“五德始終說”說服了滿朝文武。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認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個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黃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五德循環往復,朝代便興亡絕續。本朝高祖皇帝時,用大臣張蒼之議定為水德,孝文皇帝時用大臣賈誼、公孫臣之議,草定為土德。孝武皇帝依據鴻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的三統說,確立漢為土德,并寫入漢律。

本朝大儒劉向、劉歆父子根據《周易說卦》中“帝出乎震”一語,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在《世經》一書中,他們從神農、黃帝開始推算出漢為火德。王莽篡漢時,就是依據《世經》的說法,認為漢為堯后,為火德。王莽為舜后,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要取代漢的火德,意在重演堯舜禪讓的故事。

光武皇帝中興后,于情于理都不好說自己的朝代是土德。為什么?因為此刻的土德,已經代表了王莽篡漢的動蕩年代,遭人仇恨和唾棄,無論如何不能用。

光武皇帝是漢室后裔,中興的也是大漢王朝,理所當然應該繼承火德。如果說自己的朝代是土德,那他和王莽一樣,成了篡漢者,豈不是笑話?要確定自己是火德,就要有依據,而依據就是大儒劉歆所作的《三統歷》中的《世經》篇。依據《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所確定的大漢為土德的說法是錯誤的,要更正。

前朝的皇帝因為錯誤地確立了大漢為土德,結果差點亡國,那時都城是長安,而王莽篡漢時都城也是長安,所以長安成了一個不祥之地,都城必須要改,要重新定都。

光武皇帝定都洛陽。大漢承繼的是火德,洛陽有水,水能克火,為了求得吉祥,光武皇帝特意將洛陽的“洛”字改成了“雒”。

“所以……”鄭玄最后鄭重地說道,“朝廷突然決定定都長安,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雖然這些理由都牽涉到大漢興亡,但國都太重要了,它關系到社稷的命運,漢祚的興衰,不能有絲毫的輕率,需要有無可辯駁的理由。而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決定社稷興亡更替的‘五德始終說’。定都長安必須要以‘五德始終說’來作為它最權威的解釋,讓天下人都信服,都能深切感受到大漢重振的希望。”

“如果沒有‘五德始終說’作為定都的基石,定都之議必然失敗。即使天子使用最強硬的手段強行定都,他也無法成功,因為恐懼和不安會讓人們失去自信和希望,繼而會導致中興大業不斷受挫。而中興大業的受挫又會讓更多人失去自信和希望,周而復始,結果不言而喻。”襄楷嘆了一口氣,憂心忡忡地說道,“大元帥應該及時阻止天子的沖動,避免中興大業嚴重受挫,功虧一簣。”

曾炩神情凝重,背著手在大帳內來回踱步。

定都長安之議最強悍的阻力就是“五德始終說”,而這也正是天子無法解決的難題。孔融曾在無極城召集數十名大儒名士和天子、沮授等人辯論,最后天子一方慘敗于“五德始終說”之下。

“為什么要定都長安,我剛才已經詳細說了。”曾炩站在鄭玄和襄楷面前,嚴肅地說道,“你們暫時把‘五德始終說’放到一邊,僅就天子和朝廷提出的這些理由,你們是否認為定都長安比定都洛陽更有利于大漢中興?”

鄭玄和襄楷互相看看,點了點頭。

“那么,當年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確立大漢為土德的古代帝王排序和其所對應的五德是否可信?”

鄭玄和襄楷仔細想了一下,又點了點頭。

“孝武皇帝確立大漢為土德的時候,采用的是以黃帝為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據是《國語》、《五帝德》、《帝系》、《呂氏春秋》和《史記》,這種排序和戰國時鄒衍開創‘五德始終說’時的古代帝王排序是一樣的。而光武皇帝確立大漢為火德的時候,采用的是以伏羲為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據是《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其主要出處是《淮南子》、《莊子》、《易傳》和《戰國策》。”鄭玄解釋道,“由于《世經》出現的年代和王莽篡漢的年代幾乎一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能……”

鄭玄大概覺得后面的話說出來極為不妥,所以說了一半不說了。

曾炩猶豫了片刻,鄭重問道:“如果孝文、孝武皇帝是對的,大漢的確應該承繼土德,那么定都長安之議是否能得到擁護?”

鄭玄和襄楷臉色驟變,目瞪口呆地望著曾炩。

“是不是可以?”曾炩再次問道。

襄楷緊張地喘了一口氣,輕輕點了一下頭,“不過,《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已經流傳了兩百多年,它的權威性無可置疑,漢承火德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那么,當年光武皇帝是否下詔說,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確立大漢承繼土德是錯誤的?”

“沒有。”

“那就行了。”曾炩緩緩說道,“你們看,現在大漢傾覆在即,社稷搖搖欲墜,事實證明大漢承繼火德顯然是錯誤的,否則大漢怎么會走到這一步?難道大漢當真要敗亡嗎?不會,大漢依舊會崛起,所以大漢應該承繼的是土德。”

“炩兒……”鄭玄難以置信,失聲驚呼道,“這需要充足的理由。”

“你們是本朝的儒學宗室,是泰斗,這個理由當然應該由你們來編纂。”曾炩微微一笑,十分自信地說道,“大漢再度中興是事實,大漢承繼土德也是事實,我們不過需要一個理由,需要一個能證明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當年確立大漢為土德的依據是正確的理由而已。”

鄭玄和襄楷面面相覷,瞠目結舌。

夜已經很深了,大帳內燭火搖曳,曾炩孤寂的身影在或明或暗的燭光里徘徊游移,彷徨而憂郁。

鄭玄、襄楷坐在角落里沉默不語,皺眉不展。

《世經》是本朝大儒劉歆所作,班固大師在編纂《漢書》時把它完整收錄于《漢書律歷志》中,正是為了向世人說明大漢承繼火德的依據。上古帝王排序流傳了兩百多年,要找個理由說它是錯誤的,可能嗎?

最小6

新說к

最網.


上一章  |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