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第七十五章 鬼才郭奉孝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五章 鬼才郭奉孝

第七十五章 鬼才郭奉孝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雪戀1988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雪戀1988 |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 
在搞定荀彧之后,曾炩又要求荀彧和他一起去陳群家。他此來,還想將陳群這個政治奇才收到麾下。

陳群字長文,潁川許昌人。其祖父陳寔,父親陳紀,叔父陳諶,于當世皆負盛名。當陳群尚是幼兒時,祖父陳實常認為此子奇異,向鄉宗父老說:“這孩子必定興旺吾宗。”魯國人孔融向來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紀約在陳紀、陳群兩父子之間,因此先與陳紀為友,后又與陳群結交,由是顯名。《荀氏家傳》有載:“陳群與孔融論汝、潁人物,群曰:‘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并無對。’”(《荀彧傳》)可見二人常論騭人物,甚相交心。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這種選官制度,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新的選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時的吏部尚書陳群創議的。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世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斗爭激烈。

九品中正制就是在這種背景形勢下產生的。開九品中正制先導的是曹操唯才是舉的主張。曹操曾三次發布求才令,他明確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異質”,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要起用他們來治理國家,來帶兵打仗。這無疑是對當時強調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沖擊,也是對當時用人標準的一次大糾正。指導思想的改變,引來了“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逐漸改變了東漢以來由門閥世族主持鄉閭評議和控制選舉局面的形勢,從而為建立新的選舉制度創造了條件。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納陳群的創議后,就把曹操“唯才是舉”的方針制度化了,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但當時察舉尚未完全廢除。

雖然陳群創立的九品中正制最終無法逆轉門閥專政的歷史傾向,但是創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將選舉權收歸中央,只是由于當時時代的限制,沒有實現其初衷罷了。但是這并不能遮掩陳群在政治方面的杰出才能。

陳家和荀家相隔并不遠,很快就到了。

陳群對曾炩的招攬并不排斥,他是一個堅定的出世者,對于什么樣的主公,他并沒有什么偏見,他要求的是他的主公能夠讓他有發揮才能的空間。這樣的要求,對曾炩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在一番傾心交談之后,陳群愉快的結束了曾炩的招攬。

本來,在之前,陳群一直就對曾炩治下的治理方法很感興趣,也進行了不少的研究,這些研究讓他對北疆的政治以及曾炩這個人很感興趣。現在這里來招攬他,正合他的心意,豈有不答應之理?陳群很明白,大漢國的未來,肯定是屬于曾炩的,他的實力太過強大,雖然別的諸侯實力也不錯,而且各鎮諸侯非常之多,但是他沒有發現他們中有任何人可能對曾炩造成真正的困擾。

第二天,曾炩就離開了潁陰,向陽翟趕去,那里,才是他此次取道潁川郡的最主要目標,因為,有鬼才之稱的郭嘉,正是陽翟的人。

而荀彧和陳群,也很快的收拾東西,北上冀州了。

陽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禹州市。傳說為禹之都。《漢書地理志》潁川郡陽翟縣下班固自注:“夏禹國”。應劭曰:“夏禹都也”。《帝王世紀》載:“禹受封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縣是也”。《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曰:“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后在陽翟”。《水經潁水注》:“潁水自竭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為夏國”。

三國爭雄,英雄輩出。對于各路英雄來說,擁有高明的謀士至關重要。眾所周知,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時來運轉,從寄人籬下的狼狽狀態開始走向成功,最終建立了一方基業。與之相反,曹操集團卻因為一個人的早逝而開始走下坡路,并最終導致曹操統一中國的理想沒能實現。毛主席曾對此人大為贊賞,稱贊他“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他,就是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郭嘉。

郭嘉是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堪稱曹營第一謀臣。曹操曾多次講過,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郭嘉。只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否則,他在歷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環絕對可與諸葛亮相媲美。

郭嘉出生于潁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帶。此地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才庫。當時為各路英豪出謀劃策的謀士,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時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他喜歡與長者交談,往往有獨到的見解,常使長者們自愧不如。

一次,一個外地來的術士見到小郭嘉,大為驚嘆,稱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轉世。從此,郭嘉就有了一個綽號—“小太公”。光陰往薦,飽讀詩書的郭嘉轉眼長大成人。

郭嘉長得清瘦俊朗,又有一雙清澈深邃的眼睛。這位“小太公”自信而清高,喜歡無拘無束,交友非常挑剔,只與心目中的仁人志士來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誠、熱情,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暢談。

郭嘉21歲的時候,在朋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當時被稱為“天下英雄”。他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厚禮待之。但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離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紹最風光的時候離開他的,這非但要有極大的勇氣,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兩人關系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歷史記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其親密程度可見一斑。在嚴于治軍的,操營帳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據稱,陳群就因為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里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

有史學家說,郭嘉是幸運的,只有曹操這種雄才大略的人,才敢于使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并把他引為“知己”。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

郭嘉在曹操集團中的重要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甚至可以將曹操的戎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為前后兩部分。生前郭嘉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滅呂布、袁紹及其余部的戰斗中,郭嘉居功至偉。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與馬騰、韓遂等草寇型軍閥的戰爭中取得一些戰績外,基本上處于停滯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戰后,更留下一個天下三分的無奈結局。對此曹操本人亦深有體會,不然他不會在赤壁戰敗后的退卻路上,發出這樣一聲孤猿泣血般的哀嘆:“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在曾炩的眼里,諸葛亮、郭嘉、龐統、賈詡、司馬懿和周瑜六人是這個時代最杰出的謀士,其他的諸如陸遜、荀攸、徐庶、田豐和荀彧這樣的都要差他們不止一籌。

諸葛亮和郭嘉是三國史上非常難得的兩個天才,他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第一,他們都是少年天才,郭嘉出山的時候27歲,諸葛亮出山的時候26歲,而且一出來就表現得非常地成熟,對于時局看得很清楚,而且每一個主張都能夠實施;第二點,這兩個人都審于量主,就是這兩個人都會為自己選老板,郭嘉是先投靠了袁紹然后改換門庭去找曹操,諸葛亮是坐在隆中不動等著劉備出來,而且他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給自己選老板呢?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袁紹是個績優股的時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紹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認為劉備是垃圾股的時候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績優股,這兩個人現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們就別干了這事,那錢都被他們賺了;第三個呢,他們都謀功為高,他們對各自集團的貢獻都非常之大;第四個呢,他們都忠心耿耿,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郭嘉也是這樣。

所以,自從來到這個世界,曾炩就一直在打郭嘉和諸葛亮的主意。現在諸葛亮尚年幼,而郭嘉,卻是到了正該出來鍛煉鍛煉的時候了。


上一章  |  漢末風云之大夏帝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