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劍神(轉帖)永恒的主題金庸與古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同人>> 大唐劍神 >>大唐劍神最新章節列表 >> (轉帖)永恒的主題金庸與古龍

(轉帖)永恒的主題金庸與古龍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刀劍  分類: 同人 | 武俠同人 | 刀劍 | 大唐劍神 
第一章、金庸與古龍之強

毋庸質疑,武俠界中空前而且有可能絕后的兩位大家是金庸和古龍。他們的小說雖然風格各異,但都令人蕩氣回腸,手難釋卷。更為可貴的是,我們決不能僅僅以娛樂的心態來讀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已進入雅的境界。這是其他武俠作家所萬難比擬的。這一點盡管許多自詡為文學衛道士的人死也不愿意承認,但是相信已為更多的真正的武俠愛好者所共識。

盡管同樣的優秀,但兩駿同馳,必有一先,不免就存在這兩位大家誰更優秀的問題。說實在的,在下對兩位都同樣喜愛,實在不忍心厚此薄彼地在這個問題上作甚評價。但是看到許多同道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又實在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故現丑于此,如有不同看法,也請不要生氣。

我一向認為,讀一本小說,就像做一個夢一樣,武俠小說更是如此。

金庸和古龍給了我們兩個不同的夢。

在金庸的夢中,我們無疑感到跌宕起伏,絢麗多姿,沉迷于此,不愿醒來。但我們始終清醒的意識到:這是一個夢。而夢醒的時候,便如作了一個好夢一般,或是有一些美好的回憶,而大多是難以有太多印象的。

古龍的夢是一個殘缺的回憶。可能美,但決不美好。

在這個夢中我們有太多的午夜夢回,使得我們即使驚醒之后,依然禁不住懷疑究竟是一個夢,還是活生生的現實!這種觸動之深,即使未可媲美于沙翁,亦不遠矣。

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人們更喜歡有一個美好的夢,因為現實給我們的痛苦已太多。夢是我們逃避現實的最好場所,又有誰喜歡現實如一條繩索,即使在夢中也對我們死纏不放呢?

特別是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又有誰不是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夢境中呢?

我決不是在貶低大學生。在下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我之所以這樣說,只是想說明一件事:這種對美麗夢境的向往,正是許多人能輕易的接受金庸而難以接受古龍的真正原因。

我也無意指責這種選擇。畢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幾千年來,不斷推動人類相前發展的原動力之一。畢竟,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之后,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尋找一個樂園來放松我們已繃得太緊的神經。

感謝金庸,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樂園。

古老無疑也看到了這個問題。

人們的需要永遠是商品生產的真正動力。

他試圖改變。他把幽默的語言放進他的作品,他把美酒和黃金放進他的作品。我們在他的后期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豪華而奢侈的生活,看到了太多的享樂和縱欲。

只有一樣東西我們始終沒有看到。

那就是快樂。

沒有!絕沒有快樂!

美酒和愛情沒有能夠掩飾他與生俱來的那種早已深深種植在他心底的憂郁和悲傷。他的這種氣質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以至于竟然有了這種結果:越是歡樂的描寫,我們讀到的悲哀越是深得刺痛我們的心靈。

他沒有金庸的條件。

金庸從來沒有為吃飯擔憂過。他沒有這種悲情。在他的筆下,即使是最悲劇性的描寫之中,我們感受得最多的也是一種豪邁,一種燕趙勇士的憤怒。這種豪邁則是古龍所萬萬不能比擬的。關于這方面的問題,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敘述。

金庸描寫痛苦則只有通過一種慘忍的行為。在這種描寫下,楊過不得不失去一條手臂,小龍女不得不失去貞操,而蕭峰也只有將一支箭插進自己的胸口。在他的筆下,決不會出現微笑著咳出鮮血的李尋歡,也決不會出現堅定地拖著一條腿的傅紅雪,正如在古龍的作品中決不會有段譽那樣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一樣。

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樣一個說法說上幾句:有人認為古龍的小說人物一律是男喝酒,女脫衣,太過淫靡了。這是及其粗俗的看法。魔非生于外,而于心。我看是說這話的人自己心里有問題。

至少我就沒有從這喝酒和脫衣中看出一絲一毫的淫靡來。

我看到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寂寞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數用端正的心態看書的同道也是這樣看的。

流浪天涯的浪子,一方面,他(她)們沒有辦法抑制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們又有無人關心的寂寞,無人可以敘說心中通苦的寂寞,無助的寂寞。他們決不是君子,他們在茫茫人海中孤單地行走,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實的。在下沒有經歷過這種通苦,但是古龍顯然是經歷過的,他真實的描寫令決不多愁善感的的我也有一種動心的共鳴。

相反的是,在金庸的作品中,關于韋小寶在妓院及虛竹在地道中的描寫,雖非絕對多余,卻也不免令人感到有些蛇足之嫌。或者是金庸想添加一些浪漫氣息也未可知。又或者是金庸另有深意,在下水平有限,未能洞燭,哪位仁兄看出來了,不妨告知一二。無論如何,這種氣氛的描寫是決不會出現在古龍的作品中的。

言歸正傳。再后來,古龍也意識到這樣奢侈的描寫并不能寫出快樂來。于是他試圖徹底的轉變。

于是便有了《歡樂英雄。

在后面的評論中簡要分析《歡樂英雄的得失及從寫作手法上評論兩大家的作品。歡迎繼續閱讀,謝謝。

《歡樂英雄是一部完全嶄新的作品。

在這部書中,古龍用一種新的概念和方式來詮釋快樂的含義。完全拋開生活上的享受,而升華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四個年輕人,他們的生活在物質上是不堪一提的,但是他們的友愛,他們的互相激勵于生死與共足已令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于對于郭大路于燕七的愛情描寫也是情多于愛(也許這正是許多人不喜歡這本書的主要原因。于我心亦有憾焉)。對王動和紅娘子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令人嘆為觀止。盡管在書中我們隱隱可以看到大仲馬的《三劍客的影子,但是這也無礙于它成為一部新穎獨特的作品。

但是此書最成功之處還不在于此。

古龍在此書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使他幾乎完全擺脫了理想主義的多年來加給武俠小說的束縛,而成為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家。這一點,即使在他過去的作品中――盡管他曾盡力去表現――都沒有做到。

即使不是做得很完美,但是他至少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錢的問題。

這無疑是現實生活中一個活生生的,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書中古龍化了極重的筆墨去描寫缺錢的煩惱,及掙錢的艱辛。主人公任俠的個性注定他們無法留住手中的錢,而他們偏偏又是一窮二白。這是一個矛盾。我一向認為,唯有矛盾才是一部好小說的真正主題。

這種經歷無疑是古龍親身所經,唯有如此,他的刻畫方才如此傳神動人。這種描寫雖然也曾在他其它作品如《三公子的劍(一個注:此處疑為《三少爺的劍)等中略有提及,但是從來沒有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去刻意描寫過。讀到此處,不由得我不拍案稱絕,為古龍叫好不已。

這種描寫,不單在二流的小說作家的作品中決不會有,以浪漫主義為己任的金庸無疑也不會去描寫(在《俠客行的開頭部分曾經有一些跡象,可惜未能深入,唉!)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描寫,使古龍此書的初衷被擊得粉碎。人類的悲哀在于,我們可以戰勝一切外在的敵人,卻絕無法戰勝自己。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造成了古龍此后不久的悲劇結局。嗚乎,倘若古龍再多在幾年,非但武俠作品將有重大突破,而今日之武俠界也不致衰落如此,使所謂先鋒小說,后現代主義以至于魔幻主義作品橫行于世,而我們所看的武俠仍為數十年前之武俠。此天數如此,誠應大哭三聲。吾之悲情,無言可表。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一古訓在這里再次得到體現。古龍始終沒有看清他的作品所表現的悲意的主要原因。這原因絕不是他所認為的,而在于兩個字。

“真實”

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金庸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在他的不真實性;而古龍的作品給人一種壓抑的享受,則在他的真實性!

第二章、真實與理想

古龍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曲折。社會現實的陰影在他的心中有太深的印跡,使他無法擺脫現實的困擾而進入自己的理想王國。

盡管他盡力去表現理想的世界,但是他的潛意識卻總是讓他一次次回到現實當中。

他一方面擁有極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他卻又具有一個優秀的武俠作家所必需擁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無與倫比的想象力,這是一種矛盾。他的這種矛盾,注定使他一方面無法成為一個完全的現實主義的嚴肅文學的作家,另一方面,又使他無法成為娛樂文學中的理想大師。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矛盾,使他在武俠世界中擁有一塊完全屬于自己的領地,使他成為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獨一無二的“婉約派武俠”文學的大師。他的成就即使不是絕后,至少也是空前的。他的這一成就足以使他在武俠界,甚至于文學界成為一代巨匠。

他潛意識中認為,他的作品中必不可少對現實的反映,這使得他的作品無疑有一種凄艷的美。這種美足以令我們觸目驚心,但卻不忍接受。

他的大俠的概念與我們的所謂大俠的概念相去甚遠。他的大俠是《史記中的那種勇士,而我們的大俠則是神仙式的人物:首先,必需擁有隨時為別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的精神;其次,必須擁有頑強不屈的寧可被打死,也不肯作出哪怕是口頭上的讓步的意志;再次,必須擁有誠實純樸,即使對敵人也不撒謊的品德;再次,必須能夠在關鍵的時候把握大節,能夠喊出幾句豪邁言語則更好;再次,對待愛情必須嚴肅認真,從一而終,這一點極其重要;再次,必須有很好的運氣,怎么打都不能死,關鍵時候必須有奇跡出現……

因為,我們習慣于將書中的大俠看作我們自己的化身。

書中的大俠能否符合自己的評判標準,往往成為某些人評價一本書是否好的最重要的條件。我們經常看到有許多人在評價一本書時,首先對書中的人物的品質從頭到腳大罵一通,然后得出這本書寫得太差的結論,尤其對武俠小說更是如此。按照這種邏輯,《阿Q正傳、《高老頭、《哈姆雷特等書無疑都是極其拙劣的作品了。

這些人看書的水平仍然停留在小學的水平。無疑古龍的許多作品是難以得到他們的青睞的,而《絕代雙驕成為古龍最優秀作品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此我無意貶低金庸,盡管他創作的許多人物都存在于人們的幻想之中。金庸也是一個偉大的武俠巨匠,他的成就絕不在古龍之下,足當一代宗師之譽。在這一點上來說,一般人的看法并沒有錯。

我要說的是,金庸在不真實的創作上,已達登峰造極之境界,無人能比。

一個必須認識到的概念是:不真實決不等于虛假!

下面將論述金庸的成就。

第三章、不真實與歷史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梁羽生。

梁羽生是所謂新武俠小說的鼻祖,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他對武俠界的貢獻是偉大的。正是他一舉從段白羽,王度廬等人的素描式的純樸寫實主義和還珠樓主等人的神話式的魔幻主義的框框中徹底掙脫出來,并徹底擺脫了狹隘武俠的觀念,將人物放到更為殘酷復雜也更為緊張刺激的政治斗爭和民族斗爭的背景之中,以更高的視點和更寬的視角來展示豐富多彩恢宏壯麗的武俠世界,使武俠小說第一次跳出了世俗的范疇,進入高雅的境界。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梁羽生第一次將浪漫主義的思想放進武俠作品之中,這一思想在此后的數十年中一直是武俠作品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僅憑這些成就,就足以在武俠界中與金古鼎足而三。直到現在,在我的同學當中,還有崇拜梁羽生的人,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可惜梁羽生畢竟是從舊時代走出來的人,他的創新雖然是巨大的,但是在人物的刻畫上卻未能跳出舊思維的束縛。他筆下的人物一如白紙黑字一般,好壞分明,好的好得不得了,壞的也壞得不得了,實在平淡如水。這當然也是一種不真實,但是這種不真實已經淪為虛假,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他沒有給我們留下甚么可資回味的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他在武打描寫上那種脫泥帶水,毫無想象力的風格也是導致他未能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此不再贅述。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沒有梁羽生,就沒有后來的金庸,也沒有更后來的古龍。

也許是上天注定,開拓武俠新篇章的任務落在了金庸身上。

金庸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梁羽生的風格,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但是金庸非但歷史知識和文筆不在梁羽生之下,他還擁有后者不曾擁有的東西: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這些本身就已經決定了他在武俠創作上注定要高于梁羽生。何況他的環境比梁要好的多:梁羽生的新武俠使一大批讀者將目光放在了武俠作品上。

如果說在《書劍恩仇錄中金庸尚未完全放開手腳的話,到了《碧血劍我們已經看不到舊小說的絲毫蹤跡。

金庸筆下的人物無疑是不真實的。這種不真實性并不在于人物的外在形象,而在于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種不真實性也不在于他們的內心思維的絕對不可存在性,而在于他們內心世界的不完整性。也即是說,他筆下的人物內心都是殘缺不全的。金庸在這里使用了可以說是高難度的技巧。至于這種不完整性的產生原因,我即將談到。在這里只需要建立這樣一個概念。郭靖和蕭峰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遺憾的是在下手頭沒有這兩部書,未能大段引用原文加以說明,甚為可惜。

金庸在人物描寫上的功力遠勝于梁羽生。同樣是描寫虛幻的人物,在梁羽生筆下不免落入虛假,而在金庸筆下卻有栩栩如生的感覺。我前面已經說過,金庸寫不真實的功力是爐火純青,無人能比的。我對金庸的佩服之處正在于此。能把不真實的人物描寫得有如真實,這分難度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形容。豐富的知識,非凡的想象力,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和深厚的文學功力在此缺一不可。

我之認為金庸是可以與古龍并駕齊驅的武俠大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點。就憑這一點,金庸得以跳出二流作家的范疇,從而進入文學家的行列,得以成為“豪放派武俠”文學的代表人物。否則,即使他的故事比臥龍生,諸葛青云等人精采十倍,在本質上卻也與他們沒有太多分別。為此,我們也應該為金庸大喝三聲好。

那么,金庸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古龍的作品。在古龍的筆下,似乎一切實體都是虛幻的。虛幻的時間,虛幻的環境,虛構的人物,虛構的事件,然而正是在這些虛幻的實體當中,我們看到的是現實的人的靈魂,真實的人的性格,真實的人的感受和痛苦。有這些,即使其它再虛幻十倍,他的作品也是真實的。

金庸采取了一種恰恰相反的作法。

在金庸的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真實的年代,真實的歷史環境,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民族傳統,有時還有一些我們都很熟悉的生活細節(《笑傲江湖、《連城決和《俠客行似乎是例外,關于這幾部作品我將在后面討論)。金庸豐富的知識在這里發揮了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換了別人,即使想得到,也是作不到的。把虛幻的人物放在這樣的背景中,很容易給人一種真實的第一印象。

這個印象很重要,但是還不夠。

金庸的第二項工作是選擇(也許用構造更合適些)合適的人物。這種選擇的一個決定性的標準是:必須符合讀者的心理,選到讀者的心坎上。他是富有經驗的,多年的記者工作無疑是一個雄厚的資本。他善于觀察和總結,善于透過本質掌握實際。選擇一個英雄是肯定的,沒有人希望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壞蛋。但是英雄也有許多種,選擇一個怎樣的英雄呢?在下自認沒有金庸那樣的能力,我無從選起,我所能做的只是他已經選好的人物身上推測他的選擇。他選擇了民族英雄,這恐怕與他的構思的歷史背景(事實上,這一歷史背景是必須的,如前所述)有關,也可能與當時的社會情況有關(這一結論基于下面這點認識,即現在連狂熱喜歡金庸的人,都未必見得喜歡這種民族英雄的身份,而冷靜如在下的,拋開對文學本身的理性思考不談,雖然喜歡金庸,但從感情上卻難以接受民族英雄這樣的身份)。

這也是結論之一,但是并不是我得到的最重要的結論。

由于時間上略顯倉促,所以在某些細節和用詞上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

不要介意。并請不吝指正。

第四章、明智的人物選擇

我得到的結論如下:第一,這個人在能力上(包括各方面的素質,武功這一因素我不屑于多說,請大家原諒我這個小小的自尊)都應該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現實中的一般人,準確的說,是讀者;第二,這個人的言談行事,必須符合認們的傳統道德標準;第三,這個人必須做出一般人想做而無法做成的大事。這三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認為,正是這三個條件的確立,為金庸的作品得以進入人們的理想世界,并為人們所愿意接受,打下了堅實的,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基礎。

這三個條件的作用是:首先,它們確立了一個英雄形象;其次,這樣一個英雄讓人感到離自己很近;第三,他通過給人們提供一個理想中的英雄而消除了人們對現實英雄的失望感。

所以我說不真實的并不同等于虛假的。因為這樣一個人物并非不存在,事實上,他是存在的,他存在于人們的心中。象包公,這個人實際并不存在,但是你絕不能說這個人物是虛假的。事實上,他正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成功的形象之一。

但是,很容易理解,這個形象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完整或者說完美的形象。值得慶幸的是,金庸還沒有到為了應和讀者而到昏了頭的地步。臥龍生等人的作品之所以只有情節,沒有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很不識時務地妄圖去創造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完美的英雄形象。金庸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歷史知識告訴他:這樣一個人物是難以成立的。

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性的思考罷了,他完全可以對此忽略不計,僅憑我下面所要談到的手法,他也完全可以創造出一個成功的人物。

但是一個作家的理智和責任感告訴他:不能這么干!

這同樣是一種矛盾。矛盾正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原動力。沒有矛盾,無以成就一個古龍,同樣,沒有這個矛盾,也無以成就一個金庸。

金庸想了一個辦法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他當時是否經過了冥思苦想,或者根本只是他的某種類似于賈寶玉的喜好作用的結果,總之,他使用了這個辦法。直到現在,我還無法判斷,這一做法究竟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天才的設想。這一點,恐怕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金庸把目光盯在了小說的女主人公身上。

這一點,已經足以解釋為什么金庸筆下的女孩子總是如此冰雪聰明,以至于年僅十幾歲,其應變能力,處事能力,組織能力以至深謀遠慮都直追古龍筆下那些出身名門,受過高等教育的并且還在江湖中出生入死磨煉了十幾二十年的男子漢了。

這是一種補償。因為金庸清醒地認識到,他所創造的男子漢其能力之平庸根本不可能去實現他所要成就的事業,而他們顯然又不得不去成就這種事業。這究竟是他筆下那些大俠們的悲哀,還是金庸自己的悲哀呢?

當然,他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種方法,即設計足夠多的巧合和奇跡來幫助他的主人公走向成功。事實上,在《俠客行中他正是這樣做的,其結果是使這本書幾乎淪為一二流作品。老實說,倘若不是他那副對聯中赫然有一個俠字的話,我一定要斷定這本書是某位二流作家的冒名之作,盡管文字風格如此相似。

金庸采用的方法是明智的。無論是中國“女人是男人的一半”的古訓還是“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的西方傳說,都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結果這一方法獲得了成功。

同時,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金庸筆下的女主人公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是不真實的。而且,問題還不僅僅如此。

在這里,金庸又再次面臨一個極其危險的問題。這個問題極具危險性,一個不慎,就將使他的全部努力化為泡影。

這個問題的根源仍然在于讀者。不可否認,武俠小說的絕大部分讀者是男性,這樣一個女主人公的形象很有可能會被大男子主義的洪流擊得粉碎,不難想象,如果這種情況出現的話整部作品的結局將是如何悲慘。

在這個關鍵時刻,金庸再一次顯示了他的力挽狂瀾于既倒的智慧。果斷地采取了一個明智的措施。由于這個措施的使用,使我認識到金庸是金庸,同樣是由于這個措施的采用,使金庸在留住了一大群讀者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我們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失去另外一些東西。這本來就是人類的無奈之一。到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待金庸這種得失的時候,我們已經無法判斷他是得到的多些,還是失去的多一些;我們也無法判斷我們由此是得到的多一些,還是失去的多一些了。

我前面已經談到過,古龍是在虛幻中表現真實的,這種表現盡管難度也很大,但是他多是得利于他不平凡的社會經歷和天生的對人們內心本質的一種敏銳的感覺,他能做到這一點是自然而然的。

而金庸卻是在將一種不真實表現為真實,這一工作本身就比古龍的難度要大。如果金庸能夠做得再完美一些的話,他的成就完全可能一舉超越古龍,更確切的說是讓后者無法趕上。

金庸所做的已經無人能及了,但是仍有缺憾。因為他采取了這樣一個措施。這使古龍有了機會。

也許這本身就是一種無奈,也許他所做的工作本來就不可能再完美了。

但是我們作為一個評論者,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就忽視這個問題。

他采取了一個什么措施呢?

并不是在下故意買關子,我想讓大家也來想一想。

我已經說了很多啦。

第五章、男孩子與女孩子

無需多說,相信只需看一眼這個標題,就已經明白所謂金的措施是什么。不知道諸位看過金庸作品的是否已經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金庸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永遠長不大(《笑傲江湖除外),他們的言談,他們的行為他們的心態,一直停留在十六歲的水平。在他們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之后,不可否認在某些方面金庸讓他們有了一些改進,如行事不再那么魯莽等。但是在本質上,他們待人處世的方法,他們對社會的看法,他們的心理,卻一直保持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無疑是可愛的啊。在下就非常喜歡這種心態。所以,金庸筆下的女子一個個都很討人喜歡,都很可愛。在古龍的筆下你不可能看到這樣的人物,因為古龍寫的是女人,而金庸寫的是女孩子。

這樣,即使金庸把女主人公寫得再聰明十倍,也是不會對讀者的大男子主義思想構成任何打擊的,誰會去跟一個孩子斤斤計較這些呢?正如一個人在夸一個孩子聰明的時候所流露的只有喜愛而絕無嫉妒。

那么對于同樣是孩子的讀者呢?他們又作何感想?

一,他們的年紀和閱歷還沒有使他們的大男人思想達到膨脹的地步。

二,金庸讓他的女主人公徹底地毫無保留地,明確地毫無二心地,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決地愛上了他的男主人公,甚至可以說是……(作者在此刪去激烈詞句五十三字)而沉浸在浪漫愛情中的蕓蕓眾生自然也就不甚了了了。

由此,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前面說過的所謂“不完整的內心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形式。相信在這里已經無需我再對“不完整”的概念再多加解釋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將金庸的作品比作“成年人的童話”仍稍嫌不妥,比為未成年人的童話好象更確切一些,特別是《鹿鼎記一書。

然而有的人居然把古龍的書比喻為孫敬修爺爺的故事,這令我實在不知道是可笑還是可悲。這(些)人恐怕連什么是童話都沒有弄清楚吧。把離奇的情節看成是童話的標識是大錯特錯的。《賣火材的小女孩有沒有離奇的情節?但是這并不妨礙它成為最經典的童話之一;《聊齋的情節又如何,有沒有人說它是童話集?

第六章、變,變,變

前言提到,在人物性格的未成年化方面,《笑傲江湖是一個例外。令狐沖和蕭峰是金庸筆下最成熟的主人公(在這里我就不論述任盈盈不大為人所愛的原因了)。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結果,關鍵在于金庸的一個追求――變新。

這是不是金庸的藝術追求之一,我無能得知,但是毋庸諱言,至少在客觀上,這又是吸引讀者的手段之一。

這個結論沒有什么新意,提一提便罷,我就不展開來說了。

第七章、關于配角

我從來不認為一部作品中的配角是可以體現作者的人物刻畫風格和成功與否的標志,在長篇作品中更是如此。主人公是一錘定音的人物。但是一部作品中沒有配角是不可想象的,配角寫得不好的作品絕不是一部好作品。

從某種意義上說,配角的描寫是為主人公的描寫而存在的,而主人公描寫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身邊的人描寫的好壞。

金庸小說中的配角從來都是為襯托主人公而存在的。在這一點上,金庸充分顯示了他的深厚的文學功力。

在這一方面舉幾個例子難以說明全部,但是一個例子還是必要的。如《天龍八步之慕容復,很明顯是在襯托段譽。

金庸筆下的人物性格豐富多彩,不一而足,這為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主人公鋪平了道路。盡管有些人物是為商業價值而非文學價值而存在,但是這不應成為批評金庸的理由。畢竟武俠文學與嚴肅文學還是有區別的,單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還反而是成功之筆。

總的來說,金庸的人物塑造是出色的。

在配角的問題上,我們不應該討論他們的性格和思想的完整性,因為配角畢竟不同于主人公,即使在長篇作品中,這種不完整也是必定的。

但是在這里不得不說明的是,對于那種從某些人物的描寫具有真實性便得出金庸的作品具有現實性的看法,在下是萬萬不敢茍同的。這種看法非但沒有任何文學上的邏輯性,而且簡直就是對金庸作為理想主義大師的否定。

第八章、豪放派與婉約派

抽js

在梁羽生之前的武俠作品是純樸的作品,不應劃入任何一派。梁羽生是豪放派武俠的創始人物,而金庸則是此派的最杰出的人物。其人物的性格,作品聲勢無不處處透出豪放的特點。特別是對大場面的描寫,可稱天下無人能敵。

也許是在下見識尚不夠深,但是就我所見過的武俠作品而言,絕大部分都屬豪放派,而屬婉約派的,唯古龍一人而已。溫瑞安雖竭力模仿古龍,但是最終只落得一個四不象而已,從他的作品來看。更多的還是象豪放派。

古龍的作品,凄凄切切,冷冷清清,于歡笑處見凄涼,于繁華處見冷清,于無情處見多情,于殘缺處見溫馨。天下英雄盡皆化作繞指柔,鐵血硬漢不免灑下辛酸淚。自古多情空余恨,此處難覓有情天。情到盡時轉無情,無情更比多情累。君為我譜無聲曲,此去聞曲如聞君。未到恨時難知愁,愁起心頭不知恨。聽風方覺秋雨至,已忘共飲西窗時。云起天邊殘陽血,一聲傲笑一把淚。把酒歡歌何時有,人笑我癡我偏癡。莫道有酒終需醉,酒入愁腸愁更愁。

古龍的作品,一曲心歌,娓娓道來,艷而不媚,執而不癡,俗而不庸,俠而不暴,已深得婉約之三味,其于友情與愛情之描寫,武俠界中,無人可比,一書萬余言,讀之,如柳三變與李清照之艷詞耳。

古龍的俠客,劍不出鞘而已鋒芒畢露。

古龍的女子,情到深時情轉薄,情轉薄時情難舍,情難舍時情困心,情困心處情反累。正所謂:人道相思好,相思令人老。左右細思量,還是相思好。

古龍之飲酒,多姿多彩,情景交融。無論是豪氣干云,還是纏綿緋側,都是情關酒,酒關情。(相對而言,金庸在此方面就相形見絀。如蕭峰與段譽定交那一場飲酒,甚顯幼稚。當然金庸也有寫得好的時候,如令狐沖與向問天初見之飲,張無忌與趙敏小店之飲,都寫得很好。可惜這樣的鏡頭在金庸筆下并不多見。當然,我們不能要求一位作家什么都會)

古龍的故事,于無聲處起驚雷,談笑之間,已勝過千軍萬馬。

我毫不掩飾我之喜愛古龍甚于金庸(好怕被人說成變態啊。當然我也很喜歡金庸,這篇作品,推古則有之,貶金則絕無。由于看到一些對古龍很過份的評論,心頭大怒之下,可能語氣之中,對金庸有不敬之處,絕屬無心之失,還望眾多金迷多多包涵才是。對于很爽快地說討厭古龍的朋友,我是不生氣的,因為人的喜好畢竟是多種多樣的,一本書再好,也不見得就人人都喜歡它。但是不要因為不喜歡一個作家就胡說八道地大喝一聲:“哪來的異端”然后一棒子打死。由于在下水平有限得很,也沒有抱希望憑此文使不喜歡古龍的人喜歡上他,只是心中有話,就說出來而已)。

我在這里談論的,全是古龍成功的作品。由于古龍創作量太大,難免良莠不齊,特別是前期的作品,完全是模仿金庸等人的失敗之作,不在我討論之列。我們不能要求一位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要好,特別是對一位高產作家而言,這簡直是不可能的。即使象阿加莎克里斯蒂也有許多作品看了讓人想睡覺,但這并不影響她的地位。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

以上講了古龍不少好話,下面談談缺點。

古龍最主要的缺點有:

1)人物心理刻畫過于激烈。

2)故事情節發展有時不平衡,時快時慢。

3)對女主人公的描寫多局限于情。

既是推古作品,缺點就不多談了。

第九章、言為心聲

至此,我尚未涉及到金庸與古龍的“最本質”的區別。盡管在“豪放派”與“婉約派”的劃分上,已經可以大體看到一個輪廓,但是這一印象仍然是模糊的。盡管我極力闡述了“真實”與“不真實”的區別,但是這一區別仍然是表面的,而不是事物的實質!

臺灣有一位叫作葉洪波的,乃是武俠評論的前輩。他所選編的“臺灣九大門派代表作”系列,我想許多朋友都是看過的了。葉氏所劃分的九大派,就在下的觀點而言,實在是(毫)無理由的、(毫)無邏輯的分法,這一點不打算在此細談。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聊聊。而在對“九大門派掌門人”的排名上則遵循以下兩點:

(1)務使達到嘩眾取寵之目的;

(2)務使對其老友司馬有個交代。

在對各位作家的評論上,有一些可取之處,尚不至使其有名實不符之嫌。

我在此想說明的是:葉氏將古龍劃分為所謂“新派”,以及對其理由的闡述(未看過的朋友不防找來看看),我想大概是一種大家能普遍接受并認同的觀點。事實上這些評論其本身并沒有錯處,甚至可以說是及其專業的評價。但是我要說,僅僅把古龍的特點說成是借鑒西方的創作手法等等,這一觀點至少在提法上是不完善的,我的意思是,這種提法并沒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沒有切中要害!

古龍與金庸的不同絕不僅僅表現在創作的手法上。

表現什么,即作品的內涵是什么才是問題的關鍵。而在形式上則表現為:在作品中,推動情節發展的內在動力何在,即作品的主要線索是什么的,情節是如何組織的問題。

在金庸以及其他絕大部分作家的作品中,推動事件發展的動力乃是事件本身。作者的著眼點在于故事的發展,用一種歷史的眼光看待一個故事的產生、發展、高潮及其結束。作者總是在表現人物的性格的。在這樣的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思想表現了他的性格,這種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在正邪雙方的較量中表現的。因此尖銳的斗爭就成為作品的主題。

古龍采取的是另一種思路。

在古龍的作品中,情節的發展不是孤立的。更確切的說,發展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物的感情!

故事是在配合人物感情的變化中變化發展的。有怎樣的思想的起伏,才有怎樣的故事的起伏。

以《多情劍客無情劍為例。在書中作者寫了什么呢?顯然以下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即認為作者寫的是梅花盜和金錢幫的故事并由此引出正義與邪惡的斗爭等等。沒有人會有這樣的感受。事實上作品描述的是幾段感情斗爭,一是李尋歡與阿飛的友情,二是李尋歡與龍嘯云、林詩音的感情糾隔,三是阿飛的愛情。在書中,傳統意義上的俠魔的斗爭已經被淡化,不再是作品表現的主題而成為一種環境和背景,退居到次要的地位。作者不再花費大量的筆墨在這種激烈的生死斗爭上,而將目光放在了俠士之作為普通人的生活側面。此書的推出著實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古龍在經過了大量的模仿和創新之后,終于在創作上有了最實際的和本質的突破。這才是其“新派”小說的特色所在,這才是“婉約派”武俠的真正含義。正是由于這一成功的轉變,使《多情成為最受歡迎的作品,與梁之《白發,金之《射雕并稱不朽!

表現這樣的作品,人物的心理刻畫無疑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在這方面古龍有其獨到之處。在古龍的行文中極少(甚至沒有)使用諸如“心想”、“暗道”等等直接進行心理描述的字眼。人物內心的刻畫完全是通過行為、語言來表達。但是就是在這種近乎白描式的刻畫中,我們還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斗爭,甚至是其最細膩的心理變化也如在眼前,而沒有任何牽強的感覺。

因此,在每每聽到有人說古龍的風格容易模仿時,我都感到很好笑。意圖模仿古龍的作品可謂多矣,又有那一個能真正做到呢?機械的文字結構的模仿得到的只是形似神不似的結果,有時甚至連文字也不通順!

金庸之難模仿在于其知識的淵博,舍此其在文字上并無太大難度。我隨時可以來一段,而古龍之難模仿正在于文字的難,在下學有多年,至今難有寸進,其與性格亦有關乎?

第十章、俠之為俠

在得出了以上的結論之后,恐怕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困惑,即:何必在武俠作品中表現這種感情的斗爭呢?這似乎更象是言情小說的表現主題,有興趣的讀者去看瓊瑤便是,何需看古龍?這種看法在眾多金迷中肯定是大有人在的。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同樣的感情在不同的環境中,其發展歷程是斷然不同的。一個很顯然的結論是在武俠,或者說,其應該為武俠的世界里,這種情感的沖突必然有其獨特的魅力。在此我不想就這一方面作過多的討論,我想說的是由此而引出的另一個問題,即武俠作品的內涵問題。

武俠作品應該表現什么,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事實上,一部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內涵從根本上決定了該作品的生命力,這點是勿庸置疑的。曾經也風靡一時的言情小說,在其鼎盛之時,亦有言情武俠之論,曾幾何時,卻只知有武俠,而不知有言情了,為何?言情小說其淺薄的內在表現,狹窄的表現空間,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其不可能流傳于經年。而武俠其創作之始于今久矣,而傳世之作,所在多有。即使在缺少創作的今天,亦有舊作留于人心,為人所樂于傳誦,為何?在于其表現的深度和廣度,均非前者所能及。

那么,武俠作品的內涵是什么呢?

金庸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民族內涵,廣闊的歷史背景,充分表現了激昂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有人因此而認為惟有表現愛國主義的武俠作品其內涵才是豐滿的,并由此而得出古龍的小說不知所云的結論。這種看法是及其片面的。即使是在金庸的作品中,如《笑傲江湖等作品亦未曾表現愛國精神,然而卻不能懷疑它的價值。

因此我們應該拓寬我們的眼光,拋開那種將每一種作品都給它套入一個框框去看待的只適合于小學學生的分析方法,從更廣的角度和更深的意義上進行分析,或者說,從整個文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這里絕對沒有任何新鮮的東西,結論是及其熟悉的:歌頌真善美,抨擊假丑惡,是文學的前提。

但是,怎么表現以及通過什么來表現就各有千秋。從這個基礎延伸下去,得以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武俠作品,也不過是其中一枝而已。而在武俠之中也包羅萬種,金庸也不過是其中一枝而已。

但是,縱有千差萬別,殊途同歸的是:對于俠的描寫,總是至關重要的。而對各位作家來說,他們所認為的俠是不同的,因此,他們筆下的俠自然也是不同的。就我個人而言,在這種種不同的俠中,我更欣賞古龍的俠。

什么才是俠?

俠士絕不等同于英雄。

在古龍的筆下,俠士們奉行的一個原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并不刻意去做某件行俠仗義的事,但是,當他們被卷入事件當中后他們決不逃避;他們平常絕不發表什么毫言壯語,甚至有時還說一些很小人的話,但是當事到臨頭時,站出來的卻是他們;他們的手段也許并不一定是君子的手段,但是他們的目的卻絕對是君子的目的;他們也許并不拘于小節,但是他們卻絕對奉守自己的原則。

不著痕跡的俠,才是最有震撼力的。在此我不想再重復前面已經討論過的關于真正的“人”的問題,我要說的是,這樣的人物,在復雜的思想斗爭中表現,其內涵是及其深刻的。因為這已經脫離了單純的為表現俠而寫俠的的模式,而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哲學的角度,表現了人們追求美好的理想。我甚至認為,這種表現是作者的自覺行為,而不是無意實現。

第十一章、積薪之憾

我并不是要說明誰的作品更好一些,只是要說明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

最后要說的是,由于兩位作家受市場影響較大,特別是古龍,他們的作品中都必然存在許多糟粕,比如:金庸的過度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古龍的奢侈的生活描寫等,我們在閱讀時應加以注意,即使是在以娛樂為目的的閱讀,這些也是不能不留心的。


上一章  |  大唐劍神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