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輔第十四章 首輔徐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首輔 >>大明首輔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四章 首輔徐階

第十四章 首輔徐階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銀月令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銀月令 | 大明首輔 
第九卷

四月二十八,京師。

自從二十三日之后,京城里頭似乎就從來不缺少話題。

蒙皇上和朝廷開了恩,太上皇的恩澤,只禁了三天的酒樂。不過二十七日是太上皇奉安的日子,仍然沒人敢真開了禁。

直到了二十八日,京城里酒樓和茶館什么的,才漸漸重新開了張,只是坐在里頭的人,仍是小心翼翼的樣子,也不敢大聲笑樂出來。

昨今天壽山奉安時候的意外。雖是沒有人刻意去渲染,但是小道消息偏偏總是傳的最快,也最讓人能找到樂子。更何況當時那么多人都在。也不知道是誰先傳了出來的。只過了一夜,就在私底下傳得沸沸

“高拱擋了太上皇的道”還是太上皇想說高拱擋了道。”

也不知道是隨先琢磨出這么個理來。可聯系前當日的情形,卻又是說不出的古怪。就算是當時在場的人。也覺得玄妙無比,更何況那些根本沒機會去親自奉安的。

只是一個個)口中說的,卻直接說了高拱,并不是叫上高閣老三個字。

說這話的人,自然是小心異常,說之前都要左右顧盼幾回才敢開了口。畢竟眼下高拱還是內閣的次輔,位高權重。雖說未必會來和平常的百姓計較,但是說話的人卻是仍有幾分提心吊膽。

而更多的聽者,難免面皮上現出一絲似笑非笑的古怪神情。更不會多說些什么,聽過之后,無論說者還是聽者,都是一副向來未曾說談論過的表情。而等轉回了身去,這一則小道消息卻是越傳越廣。

若是要說這朝廷里頭,高閣老眼下的情形到確實有些難堪。

上頭的徐閣老才是真正的首輔。雖說松江府的奪田一案,確實讓徐閣老有些下不了臺面。徐閣老自個在臺上臺下,也是屢次說出了想要告老還鄉的念頭。可說歸說,畢竟人還在上頭。

而朝廷眼下的權柄,朝野內外。誰都知道皇上最信愕過的是蕭閣臺。

蕭閣臺兼著兵部的堂官,更是實打實的打過幾場大征之戰,這一點。朝廷里頭誰也比不上,朝廷用兵的事兒自然是順位排第一。

除了蕭閣臺,吏部的堂官楊博向來都是順著蕭字大旗的風向打轉。吏部是百官之首,手握升遷之責,誰也得罪不起。雖說楊尚書口口聲聲都是秉承圣意。誰都知道,皇上若有大事兒要論,第一個要找的就是蕭閣臺。

只有這備兩個人談得順了,才會把事兒拿出來亮相。

可偏偏除了這兩個”戶部的徐閣老雖是首輔,近來卻又總是順著這兩個的意思去走。

眼下工部的堂官張居正,也是內閣大臣,內閣里第三把的椅子。最是滑溜的一個人,朝野上下,倒也有幾分威望。張閣老平日里的言行也算得上是端正,誰也拿不出理由來說他的不是。

且還和蕭墨軒還有一份八竿子打不著的翁婿情分,他不幫著蕭大人去翻高閣老的臺,高閣老已經是要去五臺山燒高香了。

能剩下的,也就是翰林院的陳以勤和都察院的趙貞吉。

陳以勤其實根本不必拿來說。誰都知道此人堪比李春芳,十足的老好人一個,只要不是有違倫理之事兒。向來也不會力爭。

左都御史趙貞吉雖有拜相之心,和內閣里幾個比起來,卻無拜相之才,無論資歷還是功績,就連陳以勤尚且比不上。當年雖有一爭之雄心,可三四只下來,親眼看著內閣里幾個步步弈局,已是大覺不如,只能空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更兼有徐階約束,更是收斂羽毛。

如此一來,高閣老手上能剩下來的。也不過只有一個禮部。禮部其實倒也不是清水衙門,只能管著些迎來送往的事兒。要知道,科舉的刀筆,也是握在禮部的手里。如果說吏官之首,那么禮部就是百官之師。只是可惜這個所謂的百官之師有些名不符實,能夠掌握的,無非是些網登科的舉子,進士,最多是些翰林之類,人輕言微。

高閣老年紀雖也走過了五十。可心志卻也不內閣里的約束也就罷了,高閣老也是見過大風浪的人。耐得下去。

可偏偏太上皇一場奉安,竟是莫名其妙的鬧騰出個。“高拱擋了太上皇的道。的話來。就連京城滿大街的人都在談論,高閣老自個又豈會不

乾清宮,東暖閣。

四月底的京城,天氣并不算得熱,況且東暖閣四面的窗戶都打了開來。顯得甚是涼爽。可高拱高閣老卻不時的抬起手上的袖子,擦拭著額頭上汗珠,面皮上更是嚴肅無比。

“高卿家何必在意,惟一坊間傳言爾。”隆慶若無其事一般的揮了下袖子,面皮上卻也露出一絲尷尬的神情來。

太上皇的奉安大典上邊,鬧出這么一出來,其實若是說隆慶大人心里頭絲毫芥蒂也沒起,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兒。

只是這些事情,實在有些捕風捉影的嫌疑,況且高拱高閣老也是帝王師,當年隆慶大人還是裕王爺的時候,也沒少被關照過。

哪怕只說這回太上皇的奉安,眼下的高閣老,也是兼著禮部的堂官。為了太上皇奉安的事,鞍前馬后的操勞,眾人也都是看在眼里。若是真的因為這個現出不滿來,未免有些欲加之罪的嫌疑。

其他的四位閣臣,連著陳洪。馮保,孟沖等幾個司禮監的秉筆,都是微微低著頭,一言不發。這個當口上,確實也是說什么都不好,只能說不開口了。

“蕭卿家。”隆慶微微抬了抬手。瞥了一眼窗戶,一邊的小內侍立刻會了意,把窗格掩的小了些,擋住了穿堂風。

“肅州城的兵馬,該是按時出了關吧。”隆慶見高拱仍有些惶恐。也不便再勸解,干脆把話頭轉回到了正事兒上邊。

“從京城到肅州,三千里的地,用八百里快騎晝夜不停,也要兩三日才能把消息送到,再傳回來,怕是也要兩三日,算下來,怕是要等到明日夜間或是后日才會有肅州的消息傳來。”蕭墨軒略一思量,立刻回道,“不過既然有文書傳了過去。肅州那邊又委派了能臣良將,當是自有主張。”

四誠的朝莊,仍是仿照歸化的模樣諒塊。就有勞徐閣略,六,隆慶微微點頭,又把目光轉向徐階那邊。畢竟朝莊和各地的錢莊在名義上面。都屬于戶部的統一管理。

“這些都是微臣分內的責。早就安排妥當,倒是兵馬的事兒才是最緊要,微臣也早就安排下人手。幫著各地的隨軍商戶料理。”一直默不做聲的徐階,這時候才直起身來回道。“也虧得皇上和蕭大人能想出如此妙計,讓我大明的商戶隨軍供應,帳面上的花消雖然大些,可仔細算下來倒省了許多。至于帳面的花消,戶部也盡量盤算仔細些,該花的一文也不少,能省的也盡量多省些下來。

“徐閣老明鑒,這兵馬的事兒才是最緊要,打了這么多回,雖都是勝了,聯這心里頭卻禁不住的每次都要擱著。”隆慶聽徐階的話,也只是略微舒了些心。

前幾次的大戰,都是依托著國內的地境出擊,而這一回卻是真的勞師遠征。況且不但要面對那些順著河流而進的西洋人,西域一帶的土著和瓦刺人,也是一時間難以斷定敵友。

“圖門的詔書,已于先一步送出關去,瓦刺各部皆有一份,許以封賞。圖門眼下雖是暫居京師,可我大明并未削去其王爵。以北元之理,兼我大明之勢。即便有人有心與我大明西軍相抗,轉瞬之間,也難免互相猜忌。”蕭墨軒不急不慢的回道,“臣早有線報,瓦刺人與西洋人幾次接戰,皆未擊退,到反被蠶食領土。如此一來,只要我西軍取得首勝,不但可令西洋人膽寒,便就連西域諸部,也必定忌

“首勝”隆慶微微點了點頭,“只盼李成梁能不負所望,聯和諸位卿家,也只能在這京城里頭等候消息了。”

“諸位卿家,可還有事?”隆慶回過神來,向著眾人問道。

“臣徐階有一事,還請圣上恩準。”一直站得離隆慶最近的徐階,忽得轉過身來,伏倒當中。

“徐閣老有事只說便是,何必再行大禮。”隆慶帝也略有些愕然的抬起頭來。

“微臣是天啟五年的生日。到眼下已是六十有二,按照民間算起來,早已年過花甲。”徐階卻不肯起身,仍是跪在當中說道,“嘉靖二年,臣以探花及第,在朝廷為官也已逾四十年之久。”

“蒙太上皇和皇上恩寵,的授內閣首輔之職,已是位及人臣。了無遺憾。”

“惟一心中所恨,無非是微臣忙于國事,竟疏了子孫的調教。臣所奏請的,也只是想請皇上恩準。準微臣回鄉養老,刮教子孫。”

“閣老何出此言。”隆慶雖沒有大吃一驚的神情,可未免也有些意料不到,“六十有二,也正是當時。當年嚴閣老尚且八十為相,何況閣老你才才剛年及六十。”

“他人之事,令人又何必效仿之徐階的臉上,卻突然浮現出一絲滿足的笑容來,“皇上和諸位大人今日所做之事,又何曾有人做

“微臣所請,還請圣上恩準。”

“眼下兵行西北,幕廷正是用人之際”眼見徐階似乎去意已決,隆慶卻倒顯得有些猶豫起來。

“人行走而法度不廢,方是我大明日后興國之理,若是皇上恩準,便請從微臣身上而始吧。”徐階俯下身去,重重。首。

此時不但是隆慶帝微嘆一聲,就連一邊的蕭墨軒和張居正等人,也是禁不住微微頜首。

“既然徐閣老去意已決,想來聯也不便強留。”隆慶帝終于緩緩站起身來,走到當中,親自將徐階扶起。

“閣老適才所言,字字言在聯心。人行走而法度不廢,日后當是我朝治國之理。”

“圣上有此厚眷,微臣銘感于心徐階臉上又泛起一層滿足的笑意,“朝中眼下有諸位大人輔佐圣上,微臣也算是放得下心來了。”

“徐閣老離家已久,蕭卿家曾經經略江南,南直隸也算得上是熟識。雖是要忙著西北的戰事,卻再請幫著聯擔待一些,為閣老回鄉一事料理一番。”隆慶對著蕭墨軒說道。

“微臣稍后便去幫著打理。”隆慶帝雖然沒有明說,可是蕭墨軒也聽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大意也就是把江南徐家的事情,能放過一些就放過一些,只要處理得當便是,暫且不需要再多做追究了。其實原本蕭墨軒就是這么打算的,只是未及去打理罷了。眼下皇上既然也說了出來,自然不會再顧及太多了。

“微臣謝皇上隆恩。”徐階的嘴唇微微舞抖了幾下,卻又再沒說出什么來。

“等出了宮,諸位大人幫著聯送一送閣老,尤其是蕭卿家,更要多擔待一些隆慶帝緊緊握了握徐階的手,終于還是放了開來。

這一雙手,曾經一路護送自己從裕王府直到今天的紫禁城,又一路伴隨著自己和這個大明王朝一路走來。雖是也屢有過錯,卻不失大節。

而就在今天,這雙手的主人終于決定要離開,回到他曾經出生的地方,路途千里,只怕是今生再難相見。

大明朝曾經的首輔,徐階,終于決定要離開了。離開這塊他曾經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的地方,離開這塊曾經承載了他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希望和失落的地方。

大明隆慶四只,五月初六。在余下四位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陳以勤和蕭墨軒,以及楊博,趙貞吉等眾多文武百官的相送下,徐階終于離開了京城,經東直門而出,前往通州渡乘舟南下。

對于曾經的徐閣老來說,這向南返鄉的一路將是且笑且行。

曾經笑著步入永恒的睡眠的嘉靖帝,與今天笑而返鄉的徐閣老,他們都是把最燦爛的笑容留在了這座城市,留在了大明王朝的心臟。

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在他們身后,相送他們的人,將會帶來一個更加偉大的時代。

而他們自己的名字,將會跟隨這些身后的人一起,名垂千古口

曾經有一個人,叫徐階,首輔徐階。


上一章  |  大明首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