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第五十二章 潼關大戰(13)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二章 潼關大戰(13)

第五十二章 潼關大戰(13)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淡墨青衫 | 清明上河圖 
第四卷第五十一章潼關大戰(13)

看到皇帝如此安慰士兵,康承訓等人唯有苦笑。

身為武將,自然知道廂軍士兵如此的表現,根本對敵人形不成真正的危脅。而一想到明天清晨,幾萬個精銳女真騎兵棄馬而戰,螞蟻一樣向著城頭沖殺過來時的景像,幾個殿前司的將領,無不渾身戰粟,難以仰制自己內心的惶恐。

他們到并不是擔憂自己的性命,實在是悠悠然負手走在前頭的皇帝,他的安危關系太大,一想到自己可能成為宋朝百年江山漢人幾千年傳承的大罪人,縱然他們的身份只是武將,也很不想到皇帝再失陷敵手,或是戰死城中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康承訓猶豫半響,原本要再次勸說皇帝,待趙桓上了御馬,前后儀仗擺開,向著宮中進發時,沿途的長安百姓得到風聲,開始在道路兩側下拜歡呼。人頭攢動,很多地方擠的水泄不通,一眼看過去,密密麻麻的人頭隨著趙桓的到來,忽高忽低,很是壯觀。

而除了下拜和歡呼之外,很多百姓都情緒激動,自請上城幫助守兵防御城池,很多老人含淚而拜,口中稱頌趙桓不離棄百姓,是大宋難得的英武之主。在這些激動的人群中,有靠著賣力氣為生的苦役,也有普通的市民,還有前來參加秋試的應試舉子。

他們緊緊圍繞在皇帝四周,展露肌肉,大聲求戰,請求皇帝下令官府發給他們武器,讓他們到城頭助戰,此時此刻,一切的身份地位,都不再重要。

衣衫破爛的腳夫,被衣著光鮮的紳士攀住肩頭,身形瘦削的儒生,悄悄取下自己頭上的儒巾,與一群逃難進城的鄉兵弓手混在一處。皇帝沒有出逃。愿意與百姓共赴國難,抵抗敵人,所產生的激勵效應,連它的當事人趙桓,也完全沒有想到。待親眼見到此情此景,不僅趙桓為之動容,再三在馬上向著百姓揮手致意,康承訓等人也是為之動容。

靖康五年地秋天。在大宋和長安面臨著最嚴峻的考驗時,這個年代不過百年,其實肩負著幾千年高等文明的帝國,在文明和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終干在敵人的屢次打擊下,在最高當權者皇帝趙桓的鼓動下,開始迸發出王朝建立初期刻意打壓下去的尚武與堅毅的精神。

在這個民族初興起時,在黃河流域地一個小小部落,就是依靠著這種精神,屢敗強敵。終干一統諸夏。掃蕩四夷,并且有了強漢盛唐,以先進的文明和強大的武力。相輔相成,成為不僅是東亞,而且也是螯個世界屈指可數的強盛文明。

這個文明,在靖康三年之前,已經迷失在自己建立的文明迷宮之內。越來越厚的經典,越來越多的約束,越來越多的繁榮城市,帶給這個文明的,卻也是越來越孱弱。

不僅僅是它的統治者,它地國民中優秀地一部份。血液中的強悍因子也越來越少,因循守舊和不思進取,寧愿屈服在異族的鐵蹄下,也不愿意強壯自己地精神,鍛煉自己的肌體。

在靖康三年的某一個瞬間,一個棋子的轉變,使得整段歷史洪流,開始往著另一個方向轉變。

而到了靖康五年的秋天,這種變化則在一場關系到王朝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開始散發出它異樣的光采。

長安戰后,不僅軍人的地位越來越高,就是很多士族儒生,普通百姓,也開始雄糾糾氣昂昂的佩帶起刀劍,練習騎射,而揮刀舞槍,流血流汗,也不再是一件丟臉和有辱斯文的事。

大丈夫當提三尺劍,平定天下,而不是做一個尋章摘句地書蟲,在與壯烈與絢爛相比時,一切所謂的圣人語教都顯的陳腐而討厭,不再令人信服。

這是一個民族在被壓迫到谷底時,由干它內在的傳承和領導者的刻意激發,所反彈出來的巨大力量,這樣一股力量,足以粉碎當世時任何的挑釁者!自然,這只是在長安之后,而在與來犯敵人進行了一次不是戰斗的小規模接觸后,任何一個有著不那么豐富軍事經驗的人,都不敢對長安是否能夠固守有著不可動搖地信心。

長安城內,有殿前司八千名精銳禁軍,六千名剛剛轉為工程部隊的廂軍部隊,一千二百零八十四人的滅火兵,這是宋朝的特殊設制,因為城市多火而特設,只然是軍隊編制,其實它主要的任務只是撲滅城市大火,并不負責做戰。除了上述軍隊外,還有不到一千人的衙役、郵傳、衛生檢疫,糧草看守等雜役部隊。

所有成建制的軍事力量相加,不過是不一萬八千人的實力,其中有一多半還只是輔助部隊,真正可以一戰的,就是那九千人的殿前司的禁軍。宋朝的長安城,自然比周圍十幾里的唐代長安城小了許多,但是這樣的軍隊展開在城頭,仍然顯的稀稀拉拉,連自己人的信心,都顯然能感覺到這樣的兵力鋪排很成問題,在很多地段都無法兼顧。

況且,在守城的同時,需要留下相當人數的預備隊,準備隨時支援吃緊的地段。這樣的安排必不可免,而又使得城頭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在這樣的守城力量對面,是不需要太大后勤保障的蠻族騎兵,他們由著遼東起家,一路橫掃到江南,都是采取著以敵制敵的戰略,因地制宜,在宋人和遼人的地界,靠著掠奪來滿足軍需。對這樣的軍隊,采取斷敵糧道或是堅守以待對方糧絕自退的戰術,顯然是完全的不可能。

對方士氣高漲,戰術射術嫻熟老練,每個人都是久經沙戰的嗜血戰士。他們吃苦耐饑,沉默少言,是每一個統帥眼中最可愛的士兵,只要軍令下達,則必定不死不休,絕沒有畏懼和害怕的情緒。

沒有虛弱,沒有恐懼,也沒有憐憫。他們是人,也是野獸。

在面對這樣一支在戰術戰略都先行一步搶得先機,甚至在人數上也超過守軍兩倍的敵人,長安駐防宋軍,則唯有因趙桓表現而鼓動起來的高昂戰意和不死不退的決心,除此之外,就只是在弓箭強度射程上的領先,和一道并不堅固和特別高大的城墻。

在目睹了韓常的舉動之后,趙桓并沒有怪罪前線將士。他們原本就不是為了戰斗而準備的部隊,讓所有的士兵都和精銳部隊一樣的善戰,那只是瘋子的癡人說夢。造成輔助部隊也要上城與敵交戰的局面,顯然是最高統帥和高級將領們的責任,與那些士兵無關。

同時,他也并沒有去試圖改變前線將領的部署。因著長安被圍一事,趙桓已經痛感自己在軍事上的不敏銳和無能,下決心改變這一點。

然而一切均需時間,現在他只是需要換上戰甲,到城下督促軍隊做戰,至干具體的部置,目前自然是以康承訓等前線將領全權負責。

在回到宮中之后,皇帝下令可以發給愿意上城助守的百姓武器,但是前提是先編隊整訓,不能驟然就拉上城頭,否則,多人并不代表戰力提高,反而會因為這些人的無序和慌張而影響城頭的宋軍。

這一道詔旨發過之后,趙桓不再接見外官,只是下令給他自己準備一套戰甲。除此之外,便只是去后宮去見了一次孟后,說明自己不肯奉著太后逃跑的苦衷。

待到得晚間,趙桓只是在少數衛士的護衛下,在深宮渡過了戰時的最后一晚,今晚之后,他便決定在城門附近居住,不再回宮。

靖康五年九月初四的清晨,當太陽半遮半露的在地平線上緩緩升起,一縷縷紅色的光線投灑向長安城頭時,長安城外,四萬多金兵在花費了半天一夜的相應準備后,只派了少量士兵看守戰馬,其余騎兵棄騎下馬,在清晨的陽光下開始出營列隊,排成一個個龐大的步兵方陣,準備對著看起來防備薄弱的長安進行一次強攻。

戰鼓轟隆隆的敲響,宮內的趙桓已經驚醒,簡單的束甲準備后,立刻趕到了城頭。

在他眼力所及之內,幾十個排列整齊的步兵方陣,滿帶著殺氣,站在他的對面。刀槍如林,寒光刺眼。

黑色的戰甲和頭盔匯集成了黑色的海洋,綿延數里的士兵方陣,所展現出來的力量與決心,那種百勝雄師所顯露出來的雄壯與力量,沉淀淀的壓在了城頭宋軍的心頭。

隨著隊列的展開,鼓聲越發響亮,在急如雨點響若雷鳴的鼓聲中,金軍開始慢慢突進,而在前方開始突進之后,所有的金軍將領開始圍成一團,先是在幾個薩滿的帶領下,向著上天乞求順利,然后分頭散開,前去指揮自己的部隊。

看到敵人越逼越近,康承訓凜然下令,大聲喝道:“廂軍射手準備,床弩手準備,命城下力役百姓準備,一旦敵人逼近,就給我狠狠的砸,讓這些畜生有命來,無命回!”


上一章  |  清明上河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