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經略關陜(18)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最新章節列表 >> 經略關陜(18)

經略關陜(18)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淡墨青衫 | 清明上河圖 
趙桓此次巡視各地州府,除了觀察地方的財賦民力情況,查視官員能力,品德才干,亦是最重要的一環。

多日巡行下來,他很悲哀的發現:這個時代官員的品德,多半都高過于他來的那個時代。

宋代官員俸祿之高,后世的明清和現代都遠遠不及。宰相、樞密使一級,月支錢三百貫,春、冬各賜綾二十匹,冬棉一百兩、炭火一千六百秤、粟米百石、柴草一千二百束、鹽七石。

州府縣官員,依次遞減,到了最低一級的縣官,折成現代的收入,大概的月收入是人民幣一萬一千到兩萬兩千之間。

在宋朝為官,做到中央一級,幾年下來就是現代的一個百萬富翁。就是最低級的小吏,收入也足以安家致富。

如此一來,在高薪政策下,官員再貪污就很為時人所鄙視。況且宋朝政治氛圍極為寬容,最少在北宋蔡京前,還沒有權相這一概念。臺諫功能完備,官員敢于直言,勇于任事,政治清明,雖然經過哲宗與徽宗幾十年前的破壞,黨爭風氣漸漸使得朝政風氣腐壞,但因靖康一事,黨爭卻又打破,士大夫一心救國的多,很少再顧得上爭訐攻擊。

只是品德雖好,能力卻多半有些問題。宋朝雖然不以八股取士,卻也開了以純粹的文人執掌天下的先河,唐朝一直以是鄖舊子弟與科舉力量,甚至是武將共同執政。而到了宋朝,太宗執政的幾十年間,開科取士,一共錄用了一萬多進士。待到了仁宗朝,甚至非進士出身的不得進入館閣為官。

如此一來,地方的官吏就多半成為死讀書的書呆子,雖然高薪養廉,在品德上多半沒有問題,能力卻又多半不足。

北宋至南宋,三百年間,有名的文人大臣有操節的不知道有多少,卻很少有以能力見稱的名臣,便是問題所在。

守拙有余而進取不足,加上糾纏宋朝百多年的“三冗”問題并沒有得到任何的解決,與戰爭破壞糾結一處,對各地經濟生產的破壞,已經呈現在趙桓眼前。

趙開,成都府路轉運判官,兼管整個川陜的茶馬專賣,張浚負責川陜大權后,又加以他宣撫置制的權力,等于將整個川陜的財政大權全交給了他。

此人受命之后,減免冗費,改益茶馬收稅辦法,使得整個川陜的經濟收益大為增加,富平一役能集結那么多的物資,此人功在第一。

趙桓來自后世,自然知道戰爭與后勤的關系,對負責整個戰役的后勤官趙開極其感興趣,此次巡視各地,接見普通官員之后,深感當時官員的權變能力不足,見一見這個當時最有名的理財專家,便成為他眼中最急迫的大事。

宋人居住習慣已與唐人不同,唐人坊市分明,街道劃分嚴整,有如棋盤。宋人卻常常是街市聯結一處,道路狹窄,官員府邸與百姓住處連接一起,很難有嚴明的劃分。

趙開住處,便是在一大片普通的民戶區中,劃出了一塊幾十畝地的區域,高墻碧瓦之外,便是市井小民的住處,叫嚷吵鬧聲不絕于耳,甚至就在他的府門旁邊,還有幾家貧戶的住宅,使得這個高級文官的住處,多了幾分活氣,少了幾分威嚴。

趙桓因不肯在此時便暴露身份,求見時,卻是多了幾分躊躇。

卻是薛強少年機敏,見門房將他們一伙人打量不休,眼神中已經帶了幾分懷疑,便上前先在那人袖中悄悄塞了一吊錢,然后笑嘻嘻道:“大哥回稟一聲,就說是西安茶馬商人趙某人求見,要與大人商議要事,還請大哥通融一下。”

他料想這趙開管理川陜財政大事,少不得要與不少大商人打交道,便以如此說辭求見。

那門前的管事人果然不再懷疑,只自己悄悄捏了一下袖中銅錢,便笑道:“這么老遠來的?可真不容易,既然這樣,我就去給大人回稟一聲。”

說罷轉身進內,過不多時,便出來笑道:“算你們走運,大人此刻正在忙,不過有不少商家已經進去,大人吩咐讓你們進來,一會子一起說事。”

趙桓微微點頭,也不和那管事的說話,便自昂然直入。

那門政微微一楞,心道:“這商人卻好大的架子。”

想要喝斥,話到嘴邊卻又縮了回來,只是看了趙桓揚長直入。

趙桓過了儀門,到得正堂一側,打眼一看,卻見大堂內影影綽綽已經是站了不少的人,都是衣著錦緞,一看便知都是富商。

他也不和眾人打話,只是悄然混入人群,拿眼去看那正伏案辦事的趙開。

薛強等人也不敢怠慢,并不如普通商人的家仆一般,在外等候,而是同樣跟在趙桓身后,悄然侍立。

那趙開先只是低垂著頭,埋首文案,執筆批示公文,一封未完,便有下一封呈上。待他批完,立刻有人將他批好的文件拿出,交給等候多時的差人拿走,快馬送交各州府執行。

整個內堂雖然站了數十名商人,仆役,差官,卻是無人敢吱一聲,只靜靜等候,看著他執筆如飛,筆落紙上時沙沙做響,竟也是聲聲可聞。

待他一連處理了幾十份爭件,方才咳了一聲,抬頭輕聲道:“茶來。”

一個仆役立刻上前,奉上茶碗,趙開伸手接過,卻是沒有士大夫飲茶的從容,竟是一口而盡,然后看也不看,伸手將茶碗往那仆役手中一遞,便低頭又去看文書。

就在這俯仰之間,趙桓卻只見他臉色枯瘦,滿臉皺紋,雖然頭上頭發尚是烏黑,卻已是老態畢露。

趙桓此前問過此人年齡,知道他不過四十出頭,此時居然如此模樣,顯然是太過操勞的原故。

他微微嘆氣,知道無論哪朝哪代,掌握財政和后勤瑣事的人,勞心費力,聲名卻不能顯于后世,就算是史書有記錄,也并不能有太高和太好的評價,最多一句:勤于任事,善理財賦。便是極高的褒獎了。

如此一來,誰還敢做這種傻子,自然是寧愿做清要官,將來熬資格都能做成中央大員,再和皇帝頂幾句嘴,便可以留下萬世清名,這筆帳是個人都算的過,做事的官員越來越少,卻也毫不稀奇。

如此這般,雖然他以皇帝之尊,混在一群商人當中,一直靜靜站著等候趙開決斷公事,竟是全無不滿。

倒是一群侍衛,在他身后一個個齜牙咧嘴,顯的極是不樂。

半響過后,方聽趙開低咳幾聲,推開批好的公文,讓等候的小吏們拿走,他又閉目歇息片刻,方才轉頭向這一大群商人道:“你們想必都是為了經總制錢來的?”


上一章  |  清明上河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