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鼎第291章 大運河戰略(3)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鼎 >>漢鼎最新章節列表 >> 第291章 大運河戰略(3)

第291章 大運河戰略(3)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南海十四郎  分類: 歷史 | 五代十國 | 南海十四郎 | 漢鼎 
劉鼎自然知道王承顏是誰,在他手下當差的確不是一件好事情,他和崔碣都是一等一的難伺候,他們都是絕對有能力做事的人,想要在他們手下混日子,是不可能的。。.當初他們兩個都被手下攆走,就是因為對手下的要求太高。現在他們兩個有劉鼎的支持,自然是恨不得將個個手下都變成超人,難怪董立國要如此著急。想了想說道:“董大人,您們延陵縣的勞動力都去哪里了?”董立國搖搖頭說道:“戰亂一起,這里就成了戰場,兩軍相互廝殺,弄得赤地千里。乾符初年,延陵縣有人口十一萬,現在全縣的人口還不到三萬人,都剩下了老弱婦孺,勞動力都沒有了。”

劉鼎有些詫異的說道:“諸葛斌……諸葛大人不是制定了移民政策了嗎?要從北方南下的難民中安排一部分勞動力充實簡瀆河和溧水河兩岸的,還有從舒州遷徙部分的人口,另外從大別山也要遷徙部分人口,你們延陵縣,應該是從……舒州太湖縣遷徙五千人口過來的,難道還沒有來嗎?可是這份命令已經發下去有兩個月了啊!”

董立國頭次開始注意劉鼎,有些驚訝的說道:“舒公子,你這消息是從哪里聽來的?不錯,諸葛大人的確有這樣的安排,但是執行起來需要時間,原來居住在大別山地區的居民還不習慣農耕生活,農業技術掌握地不多。必須進行一定的開導教育和技術培養才可以遷徙過來。何況,太湖的居民,又怎么會愿意遷徙到這里來?到目前為止,我們延陵縣只有兩千多人遷徙了過來,我都安排在下游的王家鎮了,那里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只是,公子府上是哪里呢?為何對遷徙計劃了解的如此透徹呢?”

劉鼎笑了笑,沒有回答,他當然不能告訴董立國這份移民計劃乃是自己親筆簽署的。劉蒙說道:“這是我家公子的一位朋友無意中說起的。董大人,這應該不算什么軍事秘密吧?”董立國說道:“不算秘密,只是一般人都不知道詳細內容罷了。”心底卻也是釋然,劉鼎看起來像是富家公子。可能結交權貴,無意中聽來自然不算奇怪地事情。

劉蒙自然不能讓董立國對劉鼎的身份充滿了懷疑,因此轉換了話題說道:“董大人,現在整個延陵縣的馬匹還有多少?能用作勞動力和運輸的牲畜有多少?”

董立國說道:“很少了,不超過兩百頭,都在去年地內亂中被當作食物殺掉了。如果有足夠的牲畜,耕地也不會這么辛苦了。現在開荒主要還是依靠人力,白天干,晚上干。干到舉不起鋤頭為止。節度使大人有令,唯傷殘和女子可以坐轎,其余皆騎馬,又嚴禁殺牛,希望隨著時間的過去,牲畜的數量能漸漸的增加。”

劉鼎笑了笑道:“沒什么。其實也就是限制某些人貪圖享樂罷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日子過得太舒服了不行,居安思危,臥薪嘗膽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說轎子不好,只是不如馬匹催人上進。”

董立國若有所思的說道:“這么說來,我總算有點明白了,為什么潤州出產的綾羅綢緞不允許在舒州出售,原來是要限制奢侈品的消費。我還誤解了劉大人的意思,以為劉大人是要囤積這些綾羅綢緞上繳國庫呢!我就說沒有那么回事。我們辛辛苦苦出產地東西,怎么能讓朝廷說舀走就舀走呢,絕對不行!王大人曾經表達過進貢的意思,可是我們都不同意,朝廷多年不管我們的死活,現在開口就問我們要東西。真是荒唐!”

對于董立國的坦白。眾人都深有好感,他們都對朝廷沒有什么好感。事實上,鷹揚軍內部,一千人里面至少有九百九十九個對朝廷都是不滿的。朝廷除了給鷹揚軍很多空頭銜之外,一點實質性的好處都沒有,反倒是經常伸手要錢。崔碣和王承顏原來是朝廷地死忠,在鷹揚軍內部一直叫喊著要報效朝廷,后來大概是意識到民心不可違,才漸漸的有所改觀,現在很少提向朝廷進貢的事情了。

除了劉鼎之外,其余人都在用力的推車,瞬間聊天打發時間。這時候天色快黑了,如果沒有劉蒙等人的幫忙,董立國肯定不能按時的回到延陵。這些人和他挺聊得來,相互間倒是融洽,延陵的大大小小事情,董立國也沒有隱瞞。說話間,劉蒙隨意說道:“董大人,聽你的口音,似乎不是本地人啊!”董立國說道:“我不是本地人,六年前才遷居到延陵縣的,我的家鄉,在遙遠地瓜州……”

劉蒙驚疑的說道:“什么?你的家鄉在龐右道的瓜州?張義潮、張淮深你認識不?”

董立國挽起袖子,大家都清晰的看到上面數道深可見骨的疤痕,他們都是戰場出來地,一看就知道是戰斗留下地傷痕。而且從結疤的情況來看,至少有十來年地時間了。董立國沉默片刻,最后悲苦的說道:“當然認識……以前我就在歸義軍里面,跟著少帥張淮深殺吐蕃人,那時候,我一場戰斗能殺十幾個吐蕃人……”

劉蒙舉起大拇指,由衷敬佩的說道:“董大人,你好樣的!殺吐蕃狗子一點都不含糊!我要是早生三十年,一定和你并肩作戰!”

董立國幽暗的臉色似乎恢復了一些神采,大該是想起了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往事,當年的歸義軍,殺起吐蕃人來,那真的是砍瓜切菜,痛快萬分啊,可是不久以后,他的臉色又逐漸的幽暗起來,心灰意冷地說道:“那又能怎么樣?后來。后來……唉,后來的事情,就不是我們英勇廝殺可以左右的,朝廷讓張大人入朝,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歸義軍……也漸漸的變了味道。現在的龐右道是回鶻人的天下,我有心無力,只好……唉!”

對于龐右道的這段歷史,劉鼎是聽艾飛雨和李怡禾詳細解說的。安史之亂時,唐朝征調隴右河西諸軍入援內地,吐蕃乘虛進攻隴右河西,約在廣德二年或稍后攻陷涼州,大歷元年又陷甘州肅州,唐移河西節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內地的交通被阻絕,但沙州人民仍堅守其地,直到德宗貞元三年才投降,從此沙州被吐蕃貴族統治六十余年。吐蕃人在龐右道欺壓漢人。讓漢人過著生不如死地日子,他們以為漢人是懦弱的,以為漢人是不敢起來反抗的,那時候的吐蕃人。在龐右道過地乃是神仙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們終于發現自己錯了,而且錯的非常厲害。

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漢族人民趁吐蕃勢力衰弱時,在張議潮的領導下舉行起義,趕走吐蕃鎮將,并遣使取道天德軍上表唐朝,報告沙州的歸復。接著,張議潮又遣兄張議潭攜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奉獻給朝廷,這表明河西地區又重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決定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咸通初年張議潮又收復涼州,將這里作為歸義軍的核心統治區。咸通八年,議潮入朝長安,行前命其侄張淮深主持歸義軍軍政事務,其時吐蕃勢力逐漸衰微,回鶻勢力暴漲,張淮深繼續抗擊回鶻的騷擾。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保持了歸義軍轄區的安定,可是。隨著張義潮的入朝,最終被朝廷羈押不能返回,歸義軍地實力就每況愈下,而且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自從張義潮走了以后,回鶻人就加緊了反撲和滲透,最終控制了河西走廊的大部分區域。就連歸義軍的核心控制區涼州,也被回鶻人滲透。如果說張義潮在的時候,河西走廊是歸義軍做主,那么在張義潮被朝廷羈押以后,河西走廊就是回鶻人做主了。

至于朝廷為什么要羈押張義潮,這是老問題了,明眼人都明白,就不解說了,董立國也是因此而心灰意冷,最終離開了河西走廊。遷居內地。昔日的戰火紛飛,已經漸漸的成為往事,那一段段地慘叫和呻吟,也只有夢中才能見到了。瓜州是他的故鄉,可是什么時候才能回去?什么時候才能給家鄉的人們帶來永久的和平和穩定?

劉鼎好奇的說道:“董大哥,聽你的口氣。似乎還有一段傷心往事呢!”

董立國臉色冷峻的說道:“唉。往事不堪回首啊!朝廷實在令人失望,好好的河西走廊。又被他們自己丟棄了,真是……我在失魂落魄的時候來到了這里,就在這里生存了下來,有時間就教導這里的小孩子認幾個字,又或者到周圍去走走,幾年下來,認識我地人也不少了,龐右道的事情,也就漸漸的忘記了。”

劉蒙說道:“難怪,你身上一點官吏的味道都還沒有呢!”

董立國有些苦笑的說道:“我本來就是粗人,以前在部隊的時候,上官讓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我這身官服,唉,來地活該。那天王大人到這里來視察工作,由于地方上都沒有什么人了,于是就推舉我給王大人匯報情況,都怪我口快,將這里地大小事情亂七八糟的說了一通,還夾帶了一些自己地意見,結果……這身衣服就給王大人給套上來了。”

劉鼎饒有興趣的說道:“你都給王大人說些什么了?”

董立國搔搔腦袋說道:“其實也沒有什么,唉,說來慚愧,有些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

劉鼎說道:“不妨說說,我們也長長見識。”

董立國說道:“無非就是關于延陵縣地一些發展概略。之前的地方官做的三心兩意的太多。都在得過且過的混日子,把個好好的延陵縣糟蹋得不行。依照我看來,延陵縣是個物產豐饒的地方,有糧食,有需產,有藥材,有木材,可謂應有盡有,只要花點功夫。這些物品都能大量出產。就舀漁業來說吧,簡瀆河的兩邊和延陵的兩岸都有很多河汊,我在這里六年多,仔細調查過水文。即使再大地洪水也不會有什么影響,所以那些河汊只要使人開挖,或者干脆就承包給有心人,將河汊挖大挖深,就是極好的養魚場。木材也是,這里九公山上出產的花梨木,遠近聞名,但是之前的歷任官府都只是愿意砍伐不愿意栽種,導致越來越少。按照我地意思,應該封山十年,以后隨砍隨補,這花梨木就不會斷絕。”

劉鼎說道:“那么你說說,按照你的意思,如果今年是個和平年。到今年的年底,延陵縣能恢復原來的元氣么?”

董立國想了想,有些保守的說道:“我想應該可以的,起碼糧食產量能增加不少。如果以后不在延陵縣發生大的戰事,有穩定的環境,有節度使衙門和刺史衙門的支持,有三年地時間,我能將延陵縣的經濟實力翻上兩番。”

李怡禾整天和各類統計數據打交道,對這里居然還有印象,狐疑的說道:“翻上兩番。那可就是四倍了。前年潤州的財政總收入是六千萬錢,延陵好像才九十七萬還是多少?連五成都達不到。”

董立國遺憾的說道:“準確數字來說應該是九十六萬七千。”

劉鼎沉思說道:“那你依照你的估計,你地延陵縣每年能有多少的財政收入?”

董立國說道:“今年是零,明年應該會有五百萬左右,后年應該可以達到一千二百萬左右。”

劉鼎狐疑的說道:“你是如何推算出來的?”

董立國說道:“我這不是信口開河,我的確是經過精心的計算的。我在和王大人的匯報中也提到了這個數字。王大人說我太保守。我說,劉大人的意思乃是藏富于民。否則,如果稅收提高一點,財政收入可能會更高。其實啊,這個錢啊,你說來的不容易吧,地確挺不容易的,一文錢難死英雄漢啊,可是找對了路子,它又來的挺容易的,這嘩啦嘩啦的自己掉下來,你想不要都不行。瓜州那么貧瘠的地方,都能有幾千萬地財政收入,這潤州起碼要比瓜州好上五十倍,真正地潛力還沒有挖掘出來呢。我看王大人擬定的計劃,在未來數年,潤州地財政,應該會超過十億的。”

劉鼎內心頗為雀躍,可惜這里面數字的單位都是錢,而不是貫,要是潤州每年財政收入十億貫,那大運河戰略根本不用考慮,直接往里面砸錢就是了……大白天做什么夢呢?表面上疑慮的說道:“你的步子會不會賣得太快了?三年時間,上繳一千萬的財政,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了,整個潤州總共有六個縣,要是你延陵縣也能上繳一千萬財政,那么潤州每年的財政收入,至少超過一億的……嗯,你要是真的做到了這一點,我就……我就在王大人的面前幫你說說好話,升你的官。”

董立國搖頭說道:“三年后財政收入一千萬不是問題。依據我的估算,三年之后潤州的財政收入應該在一億三千萬左右吧。當然,到那個時候還是鷹揚軍的控制之下才可以,而且經濟和稅收政策沒有出現大的動搖。嗯,我說的是最理想的狀況,要是其中出現什么意外,那就不好說了。”

劉鼎滿滿的說道:“你們對于鷹揚軍的控制似乎信心不是很大?”

董立國感慨的說道:“我是愿意為鷹揚軍奮斗一輩子的,但愿不會像歸義軍那樣的下場。只是,現在潤州四面牽強敵環視,常州的張郁、蘇州的丁從實、杭州的董昌,都有亡我之心,我們的確不敢掉以輕心啊!所以即使勞動力再緊張,我還是批準了兩百個青壯年的參軍要求。沒有軍隊的保護,敵人隨時都有可能打回來,到手的一切又會失去了。劉大人千好萬好,就是心腸軟,把那些地主老財都放掉,給他們逃命的機會。現在他們都聚集在蘇州,整天鼓動那里的丁從實,說是要積聚力量回來反攻倒算呢!我們這里也有不少的流言,說得有些不好聽。”

劉鼎冷笑說道:“只怕丁從實看中的只有他們送上的錢財,想要跟我們開戰?嘿嘿,他才不會那么傻。”

董立國有些愕然的看著劉鼎,不明所以。

劉鼎說話的口氣,似乎不是普通人,可是他的確不知道劉鼎的身份,只好暗自猜測。

李怡禾連忙說道:“我家公子有位朋友就在鷹揚軍做事,就是李天翔李指揮,所以對鷹揚軍的高層比較熟悉。李指揮說了,現在的鷹揚軍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對于丁從實的挑戰,我們是做好了一百二十分的準備的,隨時叫他們有來無回。就算丁從實將張郁拉上,還和董昌一起來,我們也不怕。”董立國心想原來你們是李天翔的朋友,難怪在鷹揚軍的地盤上可以自由的來往,于是說道:“那我就放心了,我就說哪,憑咱們那些小伙子哇哇叫的勁頭,這場仗就算打起來,咱們也是百分百的贏面。”

劉鼎委婉的道:“也不是這么夸張,丁從實畢竟經營多年,還是很有戰斗力的,丁從實本人對于軍事指揮也深有體會,周寶麾下最能打的就是他。可惜周寶本身是個大蠢蛋,作戰方略一塌糊涂。要真的打起來,曲阿地區首當其沖,把那片地區打爛了,對于我們來說絲毫沒有好處。”

李怡禾想了想又說道:“董大人,你剛才說你批準了兩百名青壯年參軍,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年征兵好像沒有你們延陵縣的名額啊,我記得清清楚楚地。”

董立國拍著大腿說道:“還說呢,就為了這件事情,我幾乎口水都說干了,那些二愣子說什么都不相信延陵縣沒有參軍名額,一個勁兒的質問我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延陵縣的男人就要比別人的差了,我硬拉著我去看他們舉石頭,翻墻,我沒辦法,只好告訴了王大人。王大人說,你回去跟他們說,打仗要掉腦袋的,看他們還敢不敢來。我就跟他們說了,結果還是沒有一個退縮的,只好繼續告訴王大人了。王大人也爽快,說,沒問題,收!就收下了。”

劉鼎深知王承顏的辦事作風,知道此言不虛,王承顏辦事的確有魄力,果斷,決不拖泥帶水。當初就是調到潤州來,就是要他將潤州這個復雜的局面理順,讓這里走上正規,成為鷹揚軍的印鈔機。對于本地壯丁參軍,劉鼎還真的不是很熱心,因為從軍隊指揮官的反應來看,鎮海的兵不是很能打仗。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或許延陵的壯丁要比別人都勇敢。他想了想說道:“這些小家伙為什么那么熱情參軍啊?難道不知道當兵會隨時沒命的嗎?”

董立國說道:“原因無非有三:一是為了家里的土地,斷然不能再給人搶去了;二是為了面子,別的縣都有人參軍,就咱們縣沒有,以后見了面,臉不知道往哪擱;三是鷹揚軍待遇好,一個當兵能養活三個人。戰亂剛平息,不少的家庭都已經人丁不全,鰥寡孤獨一大批,需要贍養,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當兵去。”

劉蒙皺著眉頭說道:“就為這原因去當兵?混飯吃?”

董立國頓時不滿的說道:“我雖然不是地道的延陵縣人,但是據我所知,延陵縣的男人雖然不算怎么出色,但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去當兵的人還沒有,他們都是為了保家衛國去的。要不是我年紀大了,我還準備再次上戰場那!唉,跟你們說也不懂,我看這天下,也只有鷹揚軍有出息了,說不定日后還能殺回去我的家鄉,蘀我的鄉親父老們帶來幸福生活哪!”

[公告]隨時隨地閱讀本作品,請訪問139so


上一章  |  漢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