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能古董商從銅器古董保養到镲片的保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異能古董商 >>異能古董商最新章節列表 >> 從銅器古董保養到镲片的保養

從銅器古董保養到镲片的保養


更新時間:2012年07月17日  作者:元寶  分類: 都市 | 異術超能 | 元寶 | 異能古董商 

銅器保存的一般要求是:

(1)保管銅镲片的房屋必須保持干燥,沒有塵埃和空氣污染物。溫度在18℃~24℃,相對濕度在40%~50%,并且特別注意室內的清潔

(2)必須預防接觸镲片產生的有害化學作用的物質,如酸類、油脂、氯化物等。觸摸一定要帶上綿絲手套,不能用手直接接觸,避免手上的汗腐蝕。也不能用油污的紙或盒來包裝。

(3)不要將它們互相重疊放置。不可以把兩片镲片重疊在一起保存,如須用水洗必須用蒸餾水,也可將蒸餾水加溫,可用中性皂。不能用氫氧化銨、酸類及白粉、沙布等。

(4)銅镲片上的塵埃,要用棉布輕輕揩去。

(5)銅器使用久了,會變得黯然無光,可以敷上蜂蜜,并用干布擦拭。

(6)銅器長了銅綠,可用一些檸檬汁加鹽反復擦拭。也可用布蘸煤油擦一遍,再用牙膏粉擦拭。如果想使銅器發亮,還可用包香煙的錫紙或用木屑加些食鹽擦拭。

用化學試劑控制和改善表面結構的保護:

用化學試劑控制和改善表面結構的保護其原理是緩蝕作用。在考古青銅保護研究中此技術是重要的研究對象,也是金屬文物保護技術發展的趨勢。其方法可以:1.判斷緩蝕作用的物種,緩蝕劑與金屬作用的類型、作用基團或分子取向;2.考察緩蝕劑的緩蝕過程及其性能,不同緩蝕劑間的協同效應和競爭吸附;3.研究侵蝕性離子在金屬表面上行為特性及其對緩蝕的影響等。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為了不改變銅器本身的色調,越來越多的金屬緩蝕劑用在銅器上。苯駢三氮唑是一種很有效的青銅緩蝕劑,簡寫BTA,它是乳白色粉末結晶,能溶于乙醇等有機溶液中,苯駢三氮唑可與銅及銅合金形成不溶于水及部分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膜,生成膜比較牢固,銅器中的銅與苯駢三氮唑交替結合,形成類似Cu—BTA金屬配合多聚絡合物,而且很像高聚物的線狀結構形式,有效地隔斷金屬與種腐蝕介質的接觸,使器物得到保護。但這個綠色的不溶性的多聚絡合物能覆蓋銅器紋樣細節。不適用細小紋飾器物的保護,如錢幣、神像頭。對于細小紋樣且腐蝕嚴重,銅芯少的器物保護使用有機雜環合物5-胺基2-巰基-1,3,4-噻重氮(AMT),它是淡黃色的結晶固體。熔點燃238℃,溶于熱水和酒精。其方法是將清洗后的器物浸入0.01M的AMT的水溶液中。為了加速反應,加入幾滴硝酸(1:1)。然后將溶液加熱到60℃。這時可以觀察到器物腐蝕區有淡黃綠色的凝乳狀沉淀產生。1小時后將器物取出并用蒸餾水清洗,將此過程反復,直到沒有沉淀產生為止。實驗表明,AMT化合物和青銅病中離子化的銅形成了絡合物。這個絡合物在青銅病區以淡黃綠色沉淀形式出現。因此使得銅器除去青銅玻這個過程一直進行到青銅病完全從腐蝕產物的微孔隙和下面的金屬中完全除去。當青銅病完會除去后,AMT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均勻薄薄的多聚絡合保護膜。

銅器的銅銹由各種礦物質和有機酸的腐蝕產物共同組成是多相的具有離子導電性的多孔毛管膠體體系。根據軟硬酸堿理論:“凡是能給出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都叫堿,凡是能接受電子對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團都叫做酸。”考古青銅器上的銹蝕物分為:硬酸類Cu和軟酸類Cu。羅歇爾鹽絡合劑屬硬堿類,能與硬酸型陽離子產生成穩定的絡合物。硫脲是軟堿型絡合劑易和軟酸型陽離子Cu結合穩定。EDTA是以氨基二乙酸為基體的有機絡全物,具有氮和羥氧兩種親核力很強的配位原子,絡合能力很強可與許多金屬離子形成穩定絡合物。在緩蝕劑研究中,根據這一原理,使用復合緩蝕劑要好得多,此時其緩蝕率比簡單加和值要大得多,這種發揮各種成分作用的效應稱為緩蝕劑的“協同”效應。

采用10硫脲10EDTA10羅歇爾鹽能有效地除去綠色銅銹,紅色的氧化銅以及與泥土混為一起的銹層。另外0.5BTA0.5mol/Nna2M0D45NaHCO3的復合配方有較好的緩蝕效果。鉬酸鈉溶液會使金屬的鈍化膜抵御氯離子的能力提高,并降低某些金屬點腐蝕小孔中氯離子的富集作用,隨鉬酸鈉的增加作用會越明顯。

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輔助劑碘化鉀或對氨基苯胂酸采用定量方法是很好的青銅緩蝕劑。其配方BTA0.2mol/L,APA0.005mol/l,PH4.或BTA0.2mol/l,KI0.01mol/L,PH6.31溶液溫度為60℃,溶劑的組成乙醇(95)/水2/3(體積比)。表面封護劑采用有機硅玻璃樹脂與苯駢三氮唑的混合物,其中BTA的濃度為0.1mol/L,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少量的碘化鉀,是由于碘離子優先吸附于青銅表面,引起初始電位的降低,從而導致苯駢三氮唑的吸附量的增加,多余的KI亦可通過空氣氧化除去,不會有副作用。在苯駢三氮唑中加入少量的對氨基苯胂酸后,由于苯駢三氮唑優先吸附銅質點上,對氨基苯胂酸優先吸附于錫、鉛點上,二者相輔相成,在青銅器表面形成致密的保護層,從而導致緩蝕率的增加。

苯并三氮唑(BTA)法:BTA法系國內外用來保護銅及銅合金常用的很有效的青銅緩蝕劑,用于銅器的保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苯駢三氮唑是白色到奶油色的粉末結晶,能溶于乙醇、苯等有機溶劑中,關于BTA抑制銅腐蝕的機理主要有兩種,即吸附理論和成膜理論。吸附理論認為,BTA吸附于銅器表面后,改變了金屬與溶液的界面結構,并使陽極反應的活化能顯著升高,從而降低了銅本身的反應能力。而成膜理論認為,BTA對銅的保護與Cu20膜的存在有關,能形成Cu(I)—BTA配合物保護膜,也能在Cu0表面上形成Cu(I)—BTA配合物保護膜,這種膜覆蓋性能良好;緊貼在金屬的外部,把金屬表面與腐蝕介質隔開,形或不溶于水及部分有機溶劑的透明覆蓋膜,生成膜比較牢固,使金屬的溶解或離子化程度大大降低,起到了保護金屬的作用。具體的保護方法是先配制5%的BTA乙醇溶液置于可抽真空的容器內,放入待處理的青銅器文物,由真空泵抽至溶液呈沸騰狀停止,將整個容器于恒溫糟中恒溫至60℃,恒溫期間控制真空度為400毫米汞柱即可,—般需要8小時以上,結束后取出器物用乙醇洗去表面殘留的BTA結晶。而BTA在60℃下作減壓滲透處理,使緩蝕劑能充分地滲入器物的銹層內,而且成膜最好。如果沒有減壓設備,或者文物體積較大時,也可用小濃度的BTA溶液,用毛刷蘸取BTA溶液直接在器物上多涂幾次。對處理后的青銅器也可用苯駢三氮唑乙醇溶液浸泡過的紙張包裹,使器物處了苯駢三氮唑的蒸汽中。為了防止苯駢三氮唑揮發過度,使青銅器文物長期而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除去器物上粉狀銹后,在其表面上涂一層無色、透明,抗化學腐蝕性能好,附著力強,老化期長,且能保持文物原貌的涂料進行封護,以加固緩蝕劑與青銅表面所形成的膜,使其膜更加堅固,防腐作用更加持久。可涂刷3的乙基纖維素乙醇溶液或3聚乙烯醇縮丁醛乙醇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三甲樹脂甲苯溶液、有機硅樹脂等。近年來國外對BTA系列緩蝕劑的研究仍很活躍,并推出了一些新的衍生物,如甲基苯并三陛(TTA),萘并三唑、25—二巰基噻二唑、2—(5—戊基胺)—苯并味唑、2—巰基苯并味唑、氯苯并三唑、2—氨基嘧啶等,這些物質在抑制銅的腐蝕方面均優于BTA。另外還提出了一些提高緩蝕性能的新的使用方法,即以BTA為主體,加入一些其它藥劑組成復合緩蝕劑。實驗證明,使用復合緩蝕劑往往比單獨使用其中任何一種緩蝕劑具有更為優良的緩蝕效果,其緩蝕率比簡單的加和值要大得多,這種相互發揮各成分作用的效應,稱為緩蝕劑的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是研究緩蝕劑從延緩腐蝕提高到阻止腐蝕的重要途徑之一。例如BTA與芐胺混合,不僅加快了成膜速度,而且也提高了緩蝕能力。BTA與鉬酸鹽混合使用,其緩蝕效果加倍。

以上只不過是這方面的探討階段,各種化學藥劑是否對镲片的音質有接觸性改變,還有待于進一步試驗,請各位鼓友慎重使用,如果有條件的鼓友可以利用廢镲片試驗。


上一章  |  異能古董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