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臥龍助理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封的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臥龍助理 >>三國之臥龍助理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封的恨

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封的恨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謝王堂燕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謝王堂燕 | 三國之臥龍助理 

劉封的幸災樂禍也是情理之中。()

早年劉備要收他為養子時,關羽就曾明確表示反對,后來木已成舟,關羽也并未對他這個“侄兒”表現出多少關懷。再到后來,劉禪等人相繼出生后,關羽對他冷眼相看。

這些年來,自己坐鎮漢中及東三郡,數度在關羽節制下奉命攻打魏國,但無論自己出多少力,打下多少土地,最后都被關羽收入囊中,收歸自己節制。而他自己辛苦了這么多年,所轄之地卻仍然只有漢中和東三郡那點地盤。

而在此次的伐魏之戰中,朝廷上令他與關羽同時出兵伐魏,關羽卻因怕他分功,嚴令他將兵馬駐扎于上庸一線作為預備隊。

關羽的種種作為,劉封自然是懷恨在心,不過卻又也無可奈何。

在劉封看來,此番的伐魏之戰應當沒有懸念,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東吳竟然會出兵,而且只數天的功夫,荊州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劉封幸災樂禍之外,其實也有不少驚異,而且,他隱約的感覺到,似乎張松之前所說的“機會”,已經在眼前了。

收斂了思緒,劉封抬頭問道:“先生,關云長令我率軍南援襄陽,你怎么看?”

此刻的張松,眉宇之間竟有幾分神采飛揚之色,似乎關羽所面臨的困境,令他同樣感到興奮。

“大王,松先前曾經說過,讓大王耐心的等待機會,不知大王還記得否。”

聽此一言,劉封的神色愈加振奮,忙道:“怎么會不記得,本王無時無刻不在等著這個機會,先生,莫非現在時機已經到了嗎?”

張松撫著短須,微微點頭:“皇天不負有心人,大王,你翻身作主,揚眉吐氣的機會終于到了。”

劉封大喜,急道:“若是如此,那依先生之見,本王該如何行事。”

張松嘿嘿一笑:“松已為大王擬定上中下三策,聽憑大王選擇。”

原來張松早就胸有成竹,劉封催道:“先生何不速速道來,就從這下策先說起。”

“這下策嘛,既是聽憑關云長的調遣,率軍南下解襄陽之圍,如此,一則有功于國,二則有恩于云長,有些兩樣好處,既可鞏固大王的位置,又可增加大王在朝中的發言權,此為下策。”

劉封早就受夠了關羽的氣,如今見其遭難,巴不得瞧熱鬧呢,又豈會甘心去施救,聽罷這下策,劉封便搖了搖頭:“那中策呢?”

“如今襄陽水師被毀,關云長與荊州的聯系就等于被切斷,而陸口的徐元直兵馬不過數千,萬難抵擋吳軍的進攻,到時必會退保江陵,以向蜀中求援。大王便可以援救江陵為名,名正言順的率軍南下蜀中,到時蜀中文武必無防備,大王可趁勢將蜀中納入自己手中。如此,則大王將據有整個巴蜀,北有秦之險,東有三峽之險,朝廷便將奈何不了大王,則大王退可割據一方,進可以待時變,爭奪天下,進退自如,此乃中策也。”

張松的中策令劉封眼前為之一亮,興奮道:“先生這中策實在妙啊。”

張松得意洋洋道:“大王莫高興太早,我還有上策沒有說完呢。”

劉封以為這計策是一條比一條好,便是豎起耳朵仔細傾聽。

“如今三路大軍皆與敵糾纏,這個時候,長安城必然空虛。大王不妨暗中率大軍走子午谷北入關中,不出十日便可直抵長安城,一舉將帝都拿下。到時太后、皇帝和文武百官皆在大王之手,嘿嘿——”

張松用詭秘得意的笑來代替他的下文,這一條上策卻將劉封聽得心驚肉跳,既是興奮,又是驚懼。

興奮的是,如果采納此策,大漢國的最高權力可謂是唾手可得,但懼的卻是,若然此計失敗,那自己就是有去無回,死無葬生之地。

這個時候,劉封的思維不得不陷入了困頓之中,此時此刻,他所面對得將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稍有不慎,不但雄心壯志灰飛湮滅,就連自己的性命也將不保。

“三策,這三策,我該選哪一策呀?”

當劉封在受選擇的煎熬之時,陸口的徐庶的日子同樣不好過。

今天早上,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報傳回,關羽終于還是遲了一步,陸遜趕在關羽的大軍南歸前一天摧毀了襄陽,切斷了漢水的南北聯系,并對襄陽城形成了包圍之勢。

襄陽城的野戰軍隊加上郡兵,大約有四千人左右的兵力,而且有大將趙云鎮守,盡管圍城的吳軍有十余倍之多,但徐庶并不擔心襄陽城會被攻破。

其實,徐庶擔心的是自己。

整個長江一線,只剩下自己手中這五千的野戰軍,其余駐守各郡的郡兵,人數既少,戰斗力又極弱,當吳人來攻之時,能否自保都成問題,更別說召集起來正面對抗吳軍的進攻了。

襄陽的水軍戰艦被毀,這也就意味著陸遜只需用少部分的水軍,便可輕易的阻斷北岸關羽軍團任何的渡江企圖。而這時,陸遜便可分出更多的兵力來收拾陸口的漢軍了。

接下來收到的情報又證明了徐庶的擔憂,果不其然,在完成對襄陽的包圍之后,部分吳軍已經南歸,不久后就將進入長江,很顯然,這支部隊是沖著陸口來的。

此時的吳軍,大致分為了三個作戰兵團,圍攻夏口的甘寧軍團大約有四萬人,圍攻襄陽,并絕斷漢水的吳軍大約有凌統軍團的六萬人,而即將對陸口發起進攻的,將是陸遜親自率領的五萬吳軍。

五萬吳軍,十倍于己,而且,吳國隨時還可以再向荊州增兵。

如此懸殊的兵力,即使是足智多謀的徐庶也感到了一絲涼意。

“看來陸口是守不住了。”在焦頭爛額的苦思了半天之后,徐庶無奈的道出了這一句。

張遼神色一變:“守不住也得守,若是不守陸口,吳人的水軍長驅直入,我們身后的荊州之地都將保不住。”

作為一名曾經固守合肥多少的將領,張遼習慣性的準備死守,不過,徐庶卻顯然不這么想。

“陸口不比夏口那般有堅城可守,固守陸口必須建立在有水軍可配合的前提下,如今既無水軍以為犄角,執意的固守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

聽著徐庶的口風,張遼已經感覺意到幾分他的用意,遂直言道:“大司馬,你到底心中有何想法,不妨直說吧。”

徐庶沉吟了片刻,方道:“與吳人爭雄的關鍵就在于水軍,如今襄陽水軍已沒,如果陸口和江陵的水軍也被摧毀,那江漢之地便盡是吳人的天下了。我以為,我們目前最需要做的事,就是無論如何也要保住我們手中的水軍。”

徐庶的計劃具體而言就是棄卻陸口,收攏南郡及荊南三郡的所有可用之兵,退保江陵城。同時將陸口和江陵的五百余艘戰船逆江而上,退往益州。

這個計劃可謂是壯士斷腕,相當于把江夏、長沙、武陵、零陵江南荊州之地盡數拱手讓于吳人,全軍退守江陵城,與襄陽城形成南北呼應之勢,勉強可保全兩城之間的荊北之地。同時,五百多艘戰船退往益州,只要一過三峽,則吳人便將奈何不了這些戰船。

如此,雖然損失了大片的國土,但有五百艘寶貴的戰船被保住,而且江陵城池堅厚,積糧無數,五千多正規軍,再臨時發動一部分城內丁壯,足以長久的堅守下去。

而只要江陵和襄陽,這兩個扼住江漢水道咽喉的釘子不被拔出,那么吳人就算奪取再多的荊州土地也是浮云。

張遼并非純為武夫,大局謀略方面也相當有見識,細思之下,他很快就意識到,徐庶的計劃確實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元直的意思我也明白,可是你我既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也沒有得到上大將軍的許可,就這般棄守陸口,拱手讓南荊州讓于敵手,這般重責,只怕……”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張遼的本性,他清楚的記得自己的向負的職責,所以才會對徐庶為違抗軍令的計劃感到擔憂。

徐庶沉默了片刻,正色道:“我以右大司馬的身份下達此令,自張將軍以下將士,皆是聽令而行罷了,將來若是有人追究起來,我徐庶自一力承擔便是。”

鄴城,漢營。

鄴城中自然有方紹的細作,有的是先前就潛伏進城中的情報人員,有的則是圍城后主動表示愿意歸順的魏國官吏,他們自然有方法將城中的情報及時的送出來。

各方的情報表明,鄴城之中已是暗流涌動,危機四伏。夏侯尚對士族大臣們的大肆抓捕,已是弄得城中人人自危,心思惶惶。而某些實力派人物,為了自保,似乎已經在開始暗中展開行動。

方紹嘴角揚起笑意,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正在這時,王濬匆匆而入,將一道從黎陽方面發來的情報送上,焦慮道:“大司馬,魏國形勢有變,你快看看吧。”

方紹接過密報一看,神色不禁也是一驚,因為密報上聲稱大批的魏隊正在北渡黃河,向著鄴城方向趕來,截至到發出情報之前,已經有約四萬人渡過了黃河,而且人數還在不斷的增加。

“怎么回事,魏軍怎么會在突然之間,有能力抽調出這么多的軍隊援救河北呢”


上一章  |  三國之臥龍助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