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臥龍助理第二百四十四章 奇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臥龍助理 >>三國之臥龍助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四章 奇策

第二百四十四章 奇策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謝王堂燕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謝王堂燕 | 三國之臥龍助理 
呵呵,兄弟們淡定,物價漲了,便當也沒那么好領的。就到

“你可確信,遠真的被吳人害了么?”關羽厲聲質問細作,似乎不相信。

“這個……小的也只是聽說……聽說當時吳人設下火計,將張遼等八百騎兵圍住,只有十幾騎逃了出去,其余盡皆被燒得面目全非,而合肥城那邊又沒聽說張遼逃回去,所以吳人就推測張遼被燒死在了火,而小的情報,也是從吳人那里打聽來的。”

“什么狗屁情報,活要見尸,死要見人,既然確認不了遠尸,焉敢說他死了。遠勇武過人,豈是區區吳人就能輕易殺之的。滾,再去給我好好打聽”

細作被罵了一頓,嚇得灰頭土臉的溜出帳外。

關羽對張遼的這份感情,方紹亦能體會。

關羽跟張遼互相稱為兄弟,君臣之下,便是兄弟。

在這樣一個亂世,能互稱兄弟的人并不多。

至于他二人是如何結下的兄弟之誼,方紹也不太清楚,大約是因為關羽跟張遼同屬河東人氏,還有那位名將徐晃,同樣也是河東人氏,在這樣一個極重鄉情的時代,想必同鄉才是關羽能與此二人稱為兄弟的前提。

而關羽此人又是何等高傲,目光之高也不是一般人能比,能入得他的法眼,并稱為兄弟者,自然也非是尋常之輩。

事實證明,他的那倆兄弟確實不是一般人,雖然互為敵國,但亦是能與關羽比肩的當世英雄。

只可惜,莫非其一人,就這樣去了?

遙想當年徐州之時,在曹操手下共事之時,兄弟間吃肉喝醉,痛快的暢述心遠大志向,那是何等的快意人生。就到而今,那些美好的時光,也只能深藏于記憶深處,偶爾挖出來緬懷一下逝去的青春。

也許關羽覺得很意外,但合肥之戰的結果,卻在方紹的意料之,要不然,他也就不會寫那封信,不遠千里的提醒他的那位大舅哥提防著張遼了。

事實證明,他的預測是正確。如今合肥已下,東吳的軍隊可輕易的攻擊兩淮之地,這個時候,方才對曹操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威脅。

只是,根據探子的回報,唯一所不能確定的,便是那張遼生死,眼下倒是成了一個懸念,不過,這對于方紹而言,似乎也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偏偏在此時,那馬良卻是贊道:“沒想到東吳之,也有如此高明之士,這一計用得妙啊。如今合肥已破,我方所受之壓力便銳減,正好趁此時機好好讓將士們休養一番了。”

馬良話音剛落,關羽便拍案罵道:“狗屁妙計,東吳的小人,就會使狡詐之術,沒得一個堂堂正正的血性兒郎。”

眾人都被這關羽突然的怒嚇了一跳,馬良也是給震得莫名其妙,心想:‘兵者,詭道也,使詐又有什么稀奇,況且東吳得了合肥,對我們也有利,不知你個什么脾氣呀。

顯然馬良對關羽了解不深,卻不知關羽是因為對張遼的感情,因而遷怒于東吳。

“吳人向來是如此,也見不得怪。季常說得也有道理,眼下合肥已破,曹操與東南方所受之威脅更重,就算他從關東歸,必然也不敢輕易來奪襄樊。咱們正好時機休養士卒,安撫民心,待時機成熟,再與漢互應,兩路北伐原。”

方紹又及時的做起了“和事佬”,趕緊把話題扯了開。

關羽想了一想,便道:“正言之有理,這樣吧,事不宜遲,你就盡快起程去趟漢,把荊州之事向大王稟知,盡早就將士們求得封賞。就到”

在得到了關羽的同意,三天之后,方紹帶著關羽的請功表動身去向漢,順便也將滿寵這位俘將一同帶在了身邊。

因是襄樊已定,而上庸等郡也握于手,漢王現下已全據漢水,所以方紹此番去漢,也不用走長江,經成都轉往漢的遠路,可直接沿漢水而上,經由上庸等東三郡去往漢。

方紹經漢水西入漢的消息,自是提前傳往了東三郡,因是漢水流經上庸郡轄境,上庸太守魏延便借著巡視之名,親臨漢水邊的鄖縣,在那里盛情的接待了方紹。

當天,魏延在鄖縣為方紹設下一頓豐盛的私宴,好酒好肉,又有美人歌舞在前,方紹旅途的勞頓自是一掃而光。

“正,我要敬你三杯,這第一杯,先祝你在襄陽助關將軍成就大功,來,滿飲了此杯。”魏延先干為盡。

方紹也將酒飲盡,笑呵呵道:“我哪里有什么功勞,不過是動動嘴皮而已,倒是長你,此番佯攻宛城,使得曹仁不得不回援,要不然我們也不好水淹樊城,你這才是立了大功一件呢。”

魏延也不是那種虛偽之輩,便坦然道:“策應的功勞,我自然是有的,不過,要不是正你出此奇策,此番襄樊之戰,我也沾不得半點功勞。這一杯,我再敬你。”

第二杯滿飲盡,魏延又舉杯道:“這第三杯我還要敬正,謝你向大王舉薦我出鎮東三郡。”

魏延當然感激他了,似黃忠等輩,雖然功勞很大,官位也很高,但到底也只是隨軍而用的將而已,而魏延出鎮東三郡,雖然權位尚不及關羽重,但在漢國里,能充當方面大員的人也屈指可數,魏延可謂是一夜之間聲名雀起。

‘嘿嘿,我若不舉薦你出鎮東三郡,興許漢王還要委你出任漢太守呢,如果你早知道的話,說不定就不會這么謝我了。不過為了大局嘛,也就只有委屈長你了。’

心嘀咕著,嘴上卻喝得也痛快,好酒入肚,興致便起了來,“你我之間的交情,長就不必跟我客氣了。”

幾巡酒下肚之后,私宴的氣氛漸入佳境,魏延便湊上近前,神秘兮兮道:“我料不久之后,大王必會舉兵北伐關隴,到時必也會向正你征詢方略。我這里倒有一條奪關的奇策,如果大王問起,正你不訪替我進此一言。”

方紹以為魏延是喝多了開玩笑,便隨口問道:“但不知長奇思妙策?”

魏延低聲道:“大王若然北伐關隴,勢必以主力大軍兵出祁山,或走斜谷,以爭奪隴右。到那個時候曹操亦會率主力親赴隴右相爭,到時只消大王能將曹操拖上十天半月,再令我率萬余兵馬,輕裝而行,偷出子午谷道,不出十日便可兵臨長安城下,趁其不備,一舉攻下長安。那時關隴震動,不但長安以西不戰可定,就連曹操也可被困死于隴右,此乃我為大王所想的一擊而定天下的奇策也。”

聽到魏延這一番話,方紹到嘴邊的一口酒差點噴出來,心忖:‘我當是什么奇妙呢,原來就是傳說的子午谷奇襲長安呀。’

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方紹在穿越之前便曾就這小子午谷奇襲之策說細分析過。

可以說,此計的成功的先決條件,乃是建立在敵方毫無察覺、長安城不戰而降的前提下。

先,子午谷確實是條近道,不過,以曹操的才華,在率主力于隴右作戰時,未必就不會提防到子午谷之奇兵。

三國之后的原有歷史,從子午谷偷襲長安的冒險之舉,無一例外的都以失敗而告終,最有名的當屬明朝崇禎時代的初代闖王高迎祥。

這位帶頭大哥親率五萬主力沖入子午谷,自信從這里將迅的到達長安。只是這小子午谷道路狹窄,農民軍才走幾天就倒霉的碰到了天降大雨,五萬大軍走了半個多月才走完一半,全軍人困馬乏,物資損失嚴重。

不過,姓高的這位帶頭大哥并不沮喪,他固執的相信,自己的這個舉動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幾天之后,必將震驚天下。

當然,許多人確實沒料到,但許多人,并不包括孫傳庭。

當歷經艱險,終于走出子午谷,前方即將是一片坦途之時,滿懷憧憬的高迎祥看見了滿懷憤怒的孫傳庭。孫傳庭的憤怒是有理由的,因為他和他的一萬人馬,在這里已經足足等了十五天。

于是,僅僅四天之后,高大哥便將闖王的名號不幸的讓給了手下一個叫李自成的部將。

當時,方紹看到這段歷史之后,就有一個強烈的猜想,這位高闖王,十有是看了同時代的羅貫先生寫的《三國演義》。讀罷之后,必定是大肆感慨了一番魏延的“不受重用”,諸葛亮的“謹慎過度”,腦子一熱,決定用實際行動來實驗一下魏延的計策。

結果證明,《三國演義》僅僅只是一本小說而已。

高迎祥臨死的時候,一定會握著李自成的手,感慨良多的叮囑:自成啊自成,血的教訓啊,聽老哥哥一句話,千萬別把小說當成兵書來看啊……

當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策,并不意味著他不知兵法,相反,更證明了他熟讀兵法。不過,兵法是死的,人卻是活得,歷代名將對兵法的運用,總會帶有強烈的個人作風。

迅如電,猛如雷,這個是魏延的作風。不過,那也要看對手是誰了。

方紹既然與魏延交好,也就沒那么多委婉,于是,他又飲下一杯酒,拍著魏延的肩膀,笑道:“長啊,你這計謀倒是一條好計謀,不過要想讓我向大王獻上此計,那還得看你能不能回答得上我的三道難題。”

魏延神色一怔,問道:“哪三道難題?”


上一章  |  三國之臥龍助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