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華夏(一千三百三十一)印度告急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崛起之華夏 >>崛起之華夏最新章節列表 >> (一千三百三十一)印度告急

(一千三百三十一)印度告急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銀刀駙馬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銀刀駙馬 | 崛起之華夏 
蝴蝶效應之穿越甲午

在錫蘭戰役中,華軍共殲滅英軍53余人,擊沉各式英國艦艇72艘,摧毀英軍坦克及各色裝甲車輛276輛,擊落擊毀英軍飛機93架,華軍此役投入海陸軍兵力近1o萬人,傷亡8543人,損失坦克86輛,各類艦船13艘,飛機21架。

在“梵天”計劃大獲全勝,錫蘭島為華軍光復之后,華軍隨即以錫蘭島為跳板,展開了對印度大陸的進攻。

而在華軍進攻印度本土之前,英國在印度的三百年殖民統治,也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在進入2o世紀3o年代后,由于華夏的崛起和世界政治形勢的不斷變化帶給印度巨大的沖擊,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為了保住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最為璀璨的鉆石,英國對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進行了殘酷無情的鎮壓。印度國大黨領導的兩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都被英國殖民當局鎮壓。甘地和印度國大黨的許多領導者也都身陷獄中。兩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失敗使印度人民看清了英國殖民當局的兇惡本質,對國大黨的熱情驟然下降,而以錢德拉鮑斯為的“自由印度”組織則取得了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

深受中國影響的錢德拉鮑斯堅決反對甘地所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堅信只有通過武裝斗爭才能趕走英國殖民者,因此“自由印度”組織在成立之初,就在印度廣泛搜集武器和情報,建立地方軍事組織,并進行了秘密訓練。

在戰爭爆后,原本駐扎在印度的英軍大量調往南洋地區,而代之以印度士兵組成的后備部隊。一些跡象表明中國一定會對印度英軍動進攻。鮑斯知道這意味著印度將獲得千載難逢的擺脫英國統治的機會,加緊了起義準備。

使人難以忍受的等待終于到了盡頭。就在華軍占領緬甸的第二天夜間,印度的各條主要鐵路線都遭到了襲擊,不過這只是印度民眾自的破壞活動。在隨后的幾天里“自由印度”組織設立了“印度解放游擊隊司令部”,并派遣多名中央委員分赴全國不同地區去領導和指揮游擊隊。很快,起義的烈火便在印度各地燃燒起來。

盡管英國人這場武裝起義采取了種種預先防范措施,但由于起義的范圍廣大(很多地方是印度民眾進行的自起義),英軍對約三分之二的印度鄉村失去了控制,而整個印度到處都燃燒著起義的燎原之火。一份英國情報部門的報告寫道:“這不僅僅是如何對付‘自由印度’組織的問題,而是要對付一場全民族的暴動。1857年的歷史(指1857年至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似乎正在重演。”

邱吉爾不能忍受這種“混亂”情況在印度無休止地展下去。他不理會還在監獄里的甘地等人出的“和平呼吁”,而是嚴令英印軍政當局馬上“采取措施恢復印度的秩序”,英國駐印度最高司令官蒙巴頓布命令,由韋維爾上將指揮英軍以及部分廊爾喀雇傭軍,在空軍飛機的支援下,開始對“自由印度”領導的游擊隊動大規模攻勢。雙方進行了激烈交戰。

由于印度解放軍游擊隊得到來自于中國的支持,英軍對游擊隊的每一次進攻都受到了頑強的抵抗。由于游擊隊出沒不定,疲于奔命的英軍常打敗游擊隊收復的一些城鎮在英軍離開后又落到了游擊隊手中。一系列的失敗表明,游擊隊在同技術兵器占有優勢的英軍正面作戰時缺乏經驗,他們也不善于進攻英軍牢固設防的據點。而正如一些英國文件所表明的,根據在新加坡有過對付當地華人起義軍“經驗”的韋維爾上將的報告,英印軍司令部認為不僅要擊潰游擊隊,而且要切斷游擊隊和后方的聯系,這樣才可以把起義鎮壓下去。因此,英印軍司令部下令對支持起義者的地區的印度人民采取專門的報復措施,包括在城市里大規模地槍殺和平居民。為了震懾起義者,韋維爾還下令將被俘的起義軍人員綁在大炮前,然后當著印度人的面將他們開炮轟成碎片——之所以采取如此殘忍的行刑方式,是因為信奉“轉世”的印度人認為,如果他們的尸體被毀滅,他們將不會有來生,韋維爾認為這是對印度人最嚴厲的懲罰。對于起義者的傷員,韋維爾也同樣采取了同樣的殘酷手段,讓英國坦克和卡車在游擊隊傷員們躺臥的田野上開來開去,把他們通通碾死。

英軍的暴行激起了印度人更猛烈的反抗,很多城市都遭到圍攻。為了支援國內的起義運動,鮑斯親率“印度解放軍”第1師從英帕爾平原進入印度境內,盡管鮑斯所部在前進過程中遭到了英軍的阻擊,一度損失慘重,但印度解放軍所到之處,民眾群起響應,前來進攻的英軍很快便陷入到起義者的汪洋之中,無力進攻的英軍只能據守在大城市和交通線上,惶惶不可終日。而印度解放軍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力量日益壯大起來,1943年1o月1日,鮑斯率軍攻克了達卡,1o月15日,辛格率領的一支印度解放軍在當地起義軍和一支中國分艦隊的火力支援下攻克了加爾各答。到當月月底,整個孟加拉全境宣告解放。

面對咄咄逼人的印度解放軍,英國人決心要斬草除根,蒙巴頓下令起全面攻勢,“消滅一切叛亂分子,無論男女老幼”。12名英軍從印度中部地區調往東部,此外還有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軍共25人的部隊參戰。

印度解放軍及游擊隊吸取了此前同英軍的教訓,采取了“避實就虛”的戰略,并且取得了成功,英國人的這次大規模攻勢一無所獲,沒有“收復”任何城市,沒有抓住一個俘虜,更沒有消滅印度解放軍和游擊隊的主力及指揮機關。恰恰相反的是,在這次戰斗中,游擊隊卻建立了面積更大的解放區。而在英軍動大規模進攻時,游擊隊會自動放棄老解放區,到其它地方去建立新的解放區,這也成了游擊隊以后幾次反擊英軍圍剿的典型戰術。

印度民族解放斗爭的蓬勃展使邱吉爾坐立不安,特別是華軍在南洋地區的兵力調動使邱吉爾認為華軍也將在印度登陸,因此消滅印度游擊隊便成為當務之急。他在11月給蒙巴頓和霍普總督去了多封急電,要求在華軍向印度展開進攻前盡快消滅游擊隊。蒙巴頓召集韋維爾、斯利姆等人商討對付游擊隊的策略。并于12月把東部英軍司令部改名為印度集團軍群司令部,由他本人直接指揮韋維爾和斯利姆。

韋維爾在12月25日下達了動攻勢的命令,攻勢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包圍在巴特納的印度解放軍及游擊隊陣地,然后在第二階段插入印度解放軍及游擊隊控制的印度東部地區領土并消滅大部分游擊隊。第三階段英軍計劃收復達卡,以及加爾各答。

1944年1月11日,英軍的攻勢正式開始,由英國陸軍中將斯托普福德指揮的第第第2o步兵師約人阿拉哈巴德出,向瓦臘納西進攻;印度第5師由陸軍中將斯庫納斯率領,從詹謝普爾出,迂回到印度解放軍的后方,占據陣地以切斷游擊隊的退路。

鮑斯領導的印度解放軍和游擊隊同英軍展開了激烈的纏斗,和上一次一樣,印度人沒有同英國人硬碰硬,在英軍合圍之前,游擊隊的主力早已經跳出了包圍圈,向南突圍而去。第1團強行從英軍的團團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并且擊潰了韋維爾派來堵截的英軍部隊。而恒河以南的英軍被印度解放軍第第3團牽制住了。于是,印度解放軍主力和游擊隊全部突圍成功。英軍只是在巴特納包圍了約15名無法隨部隊突圍的老弱婦孺,作為對印度人向居住在城市的歐洲平民開槍的報復,英軍殺害了這些老弱婦孺當中的4余人,并把尸體丟進了恒河。而更多的人被關押了起來,由于饑餓和疫病而死亡。

事后斯庫納斯沮喪地向集團軍群司令部匯報:“游擊隊成功地逃出了我們的包圍圈,一部分人馬向北部山區去了,而大多數人去了南方……我們沒有繳獲他們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俘獲他們一個人、一個傷員,甚至連一個活的游擊隊員也沒有抓到,我們收獲的,只有尸體和仇恨。”

印度解放軍和游擊隊在這次戰斗中一共犧牲了725oo人(絕大多數是缺乏經驗的游擊隊員和武裝平民,以及大量的老弱婦孺),雖然韋維爾宣布這次戰斗取得了勝利,但事實上,英軍在這場戰斗中的損失也相當大,英軍沒有公布具體的傷亡數字,但從事后英軍沒有能夠實施戰役的第三階段(收復達卡和加爾各答)就可以知道,英軍的“勝利”絕不象他們對外宣傳的那樣輕松。

正當英國人打算在印度中部地區堵住鮑斯再打一仗時,一個驚人的不幸消息傳來:華軍在錫蘭島登陸了!

華軍的大舉進攻錫蘭使英印軍政當局慌了手腳,一番忙亂之后,英國人開始從印度抽調部隊增援錫蘭,但在強大的華軍面前,一切努力全部白費。從1944年2月1o日華軍正式進攻錫蘭開始,到4月22日錫蘭總督向華軍投降,錫蘭島的英軍一共只堅持了兩個來月。印度英軍對錫蘭的增援不但沒有取得任何成效,反而為此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兵器。而現在,華軍已經獲得了“進攻印度大陸的踏腳石”(羅斯福語),進攻印度大陸已經勢不可免了。

從5月1日開始,中國海軍便從科倫坡出,轟擊馬德拉斯、本地治里等印度港口。從錫蘭島機場起飛的中國空軍戰略轟炸機群便開始對印度內陸地區實施轟炸。有趣的是,華軍對印度的第一次轟炸扔下的,不是威力巨大的炸彈,而是傳單。

這些傳單上印刷的,是用印地語、孟加拉語、馬拉特語、烏爾都語和英語寫的“告印度人民書”。

在“告印度人民書”中,中國政府以大總統孫綱的名義,號召印度人民起來為自由獨立而進行武裝斗爭,將英國殖民者趕出印度。此外,“告印度人民書”中還載有孫綱表的“亞洲政治綱領”,宣布將在戰后建立獨立的基于民族自決原則的印度國家。

“這位‘中國皇帝’是比希特勒還要可怕的對手。”當坐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里的羅斯福看著手中翻譯成英文的“亞洲政治綱領”時,扶了扶眼鏡,自言自語的說道。

“希特勒的民族政策將會使他吃大虧,但這位‘中國皇帝’卻并沒有象希特勒這樣蠢。”霍普金斯對羅斯福說道,“這是一個極具蠱惑性和誘惑力的政治綱領,足以令英國無法應對。”

“這位‘中國皇帝’承諾幫助建立印度國,以他以往的表現,我真的非常懷疑。”霍普金斯接著說道,“中國人對土地的貪婪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印度人如果能想明白他們未來可能面臨的結局,也許就不會動這樣的暴動了。”

聽了霍普金斯有些擔憂的話,羅斯福只是微微一笑,顯然并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

“你說的不錯,而且這位‘中國皇帝’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想當世界之王,”羅斯福的目光變得有些迷離起來,思緒顯然已經飛向了遠方,“可惜我的政治藍圖里,美國才是這個世界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霍普金斯明白了羅斯福在說什么,緩緩的點了點頭。

作為羅斯福核心圈子里的重要人物,霍普金斯能夠了解到很多的內情,以及戰爭的進展,據他所知道的情況,美國工業在完成了戰時轉向之后,已經開足馬力運轉起來,美國人民也已經實現了總動員,美國陸軍已經擴充到了5oo萬人,美國海軍也得到了重建,已經具有同中國海軍在太平洋再較短長的力量,而且美國目前還擁有了一支不亞于中國的規模龐大的戰略轟炸機部隊。

在霍普金斯看來,美隊已經完成了反攻的準備,而現在英軍在全世界各個戰場告急,正是美國出兵的時候。

“這場戰爭的最后勝利者,只能是美國!”羅斯福臉上的表情不知怎么變得有些猙獰起來,嚇了霍普金斯一跳。“能夠領導全世界走向光明的,只有美國!”

“華爾街對此也這么看,是吧?”霍普金斯笑了笑,說道。

“華爾街只關心他們的錢袋,他們只對中國人戰后能夠拿出多少黃金感興趣。”羅斯福說道。

霍普金斯明白羅斯福的意思,點了點頭。

正象羅斯福以前說的,戰爭解決了美國人的失業和困擾多年的經濟危機,對美國人民來說,擺脫要命的經濟危機就是幸福。

“我們雖然遭受了很大的挫折,但失敗使人成長,我們因此變得比以前更為強大,”羅斯福說道,“我們會從中國人手中重新奪回制海權。”

“如果邱吉爾相知道您剛才和我說的話,恐怕會不高興了。”想到此時應該在倫敦的地下防空洞里坐臥不安的邱吉爾,霍普金斯笑了笑,說道。

“邱吉爾相一心想要維持日不落帝國的昔日榮耀,”羅斯福冷笑了一聲,略帶嘲弄似的說道,“可惜以他的智慧,根本無法勝任這樣的重任。”

“接下來您打算怎么做?印度和澳大利亞可是很快就要落到中國人手中了。”霍普金斯說道。

“印度我們現在愛莫能助,但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絕不能落入中國人的手中,”羅斯福很隨便的說道。

“可太平洋艦隊現在還沒有奪回制海權,我們對澳大利亞的援助困難重重,麥克阿瑟將軍已經快頂不住了,”霍普金斯說道,“我們怎么才能阻止澳大利亞不被可怕的中國人的占領?”

“你說占領?那可并不是象說說那么容易。”羅斯福笑了笑,說道,“我們不會讓澳大利亞成為中國的領土的。”。

“如果中國人在印度消耗兵力的話,澳大利亞的壓力還會進一步減輕。”霍普金斯說道,“這有利于我們對澳大利亞的援助。”

“中國人自以為他們兵力充足,就讓他們繼續堅持這種想法下去好了。”羅斯福自信的說道,“他們很快會在美隊的鐵拳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此時,在倫敦的一處堅固的地下防空洞里,邱吉爾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可能是力道太大,將桌子上的文件紙都吹得飛了起來。


上一章  |  崛起之華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