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關羽大營之內,所有人臉色沉重。(每天24小時不睡覺更新!)特別是李典和樂進,今日一戰,損失最大的就屬他們二人所部,而折了張燕,就更讓關羽臉色變得難看了
沉重的氣氛下,徐庶第一個打破了沉默,開聲說道:“君侯,此戰之敗實非各位將軍之責,敵軍戰甲普通士卒的兵器根本打不破。兩萬名刀槍不入的敵軍,敗也在常理之內。
關羽聽得,沒有說話,不過李典和樂進卻是有些感激地望了徐庶一眼。徐庶頓了一頓之后,繼續說道:“方才有些兵卒冒死將敵軍的甲胃拿了些回來,卻是讓庶發現了敵軍的弱點。
此次關羽終于是有反應了,臥蠶眉一挑,凝聲問道:“敵軍有何弱點?
徐庶說道:“懼火!”答完之后,徐庶又進一步解釋道:“庶發現敵軍這些戰甲,皆以藤編,而這些藤堅韌無比。而這些藤甲外面,又浸泡了一種特殊的油,使得藤甲在堅韌之余,又變得牢固。而且看這藤甲上的油跡,浸泡應該不止一次,這種藤甲非窮數年之功不可成矣。因此庶以為,這些藤甲是毀一件少一件。而又由于藤甲乃是以植物藤編成,加上泡過多次油,是極度怕火,恐怕只需點點火星,這些藤甲就會被點燃。
李典聽得,笑道:“既然藤甲怕火,我等就有對付的辦法了!
徐庶點了點頭,而后又搖頭。樂進見得,不解地問道:“軍師為何既點頭又搖頭。
徐庶嘆了口氣,說道:“兩位將軍應該也知道,敵軍主帥是張遼,而隨軍軍師乃是周瑜。周瑜大才,在赤壁一戰表露無遺。以周瑜之能,應該能猜出我們已經看破了藤甲的弱點,如此情況下,敵軍自不會愚蠢地將藤甲兵在推出來送死。敵軍只需將藤甲兵收起來不用,單靠今日藤甲兵對我軍的影響,就足以在氣勢上壓我軍一籌了。
在場的關羽、李典、樂進都非蠢人,帶兵作戰多年,這些道理他們亦懂。徐庶點破了之后,帳中一時之間又陷入了沉寂
其實也怪不得關羽幾人郁悶,曹軍空有十余萬人馬,卻是被阻于平春城下。也是張繡在早期布局得當,在眾諸侯混戰之時,趁亂將各處險要都拿下來,逼得現在曹軍要進攻,只能一城一城地強攻硬破
沉默了一陣之后,關羽卻是開口道:“如此耗下去也不是辦法,敵軍有近十萬在此,要強攻破城,恐怕損失慘重。既然如此,我們只能繞過平春城。
李典和樂進聽得關羽之言,臉色微變。繞過平春城,那么不用想肯定要翻山。要知道平春城的東面就是大別山脈,而西面就是桐柏大復山,要繞過平春城,肯定要翻過其中一座山
徐庶聽得,皺眉道:“繞過平春之策未免太冒險了。首先糧草就很難保證,其次如若通過繞過平春城,突入江夏郡內。在廬江郡和江夏郡之間屯兵的徐榮隨時可以支援,對突入江夏郡的我軍來一個反包圍。而翻過桐柏山,也一樣如此,只不過反包圍的另外一方,換成了徐晃所部罷了。(每天24小時不睡覺更新!)
李典和樂進聽得,同時點頭。李典更是說道:“而且我軍來攻江夏,徐晃已經領著大軍去攻許昌,雖然有伯寧(滿寵)在指揮。只不過徐晃驍勇,加上張繡經常有新式兵器,許昌還是有可能被攻陷的。
關羽臉色一沉,凝聲問道:“如此說來,是要本侯退兵?
徐庶毫不畏懼地迎上關羽的目光,說道:“大戰已經不利,強攻只徒耗兵力。我軍兵力已經不足,如若大敗,中原防線就崩潰。為顧全大局,庶以為當退兵。
關羽望著徐庶堅定的神色,沉默了許久。此時心中,卻是想起當日襄陽之敗,正是那次大敗,才讓劉備的勢力頃刻間發生了重大轉變,而那次恰恰就是他沒有聽徐庶之言
徐庶很清楚關羽心中所想,于是說道:“君侯且放心,皇叔的仇終有一日會報的!
關羽聽得之后,雙目徒然睜開,凝聲說道:“傳令下去,全軍收拾,燒營回許昌!
李典和樂進聽得,同時松了口氣,齊聲應道:“諾……
徐庶見得之后,便拱手道:“君侯,為防敵軍追擊,庶領人去布置一二。”關羽聽得,點了點頭
次日一早,張遼剛起來,文聘就沖進來稟報道:“將軍,曹軍大營起火。只怕曹軍要退了!
張遼一聽,精神一振,所有睡意立即消散,馬上和文聘急急登城。當張遼到得城上之時,周瑜和呂蒙已經在這里。張遼連忙拉住周瑜問道:“公瑾,情況如何了?
周瑜施施然地答道:“曹軍大營起火,應該是要退兵了。
文聘聽得,急道:“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追擊?
周瑜立即擺手道:“不可!徐庶多智,必然布有埋伏斷后,而且曹軍人多,追擊亦未必有大的戰果。
文聘卻是說道:“如此就任由他們撤退?
周瑜淡笑道:“無妨,此戰挫去曹軍鋒芒,將曹軍進攻打退,就已經足夠了。”說完周瑜回過頭對張遼說道:“文遠,且派人通知公明,讓他那里也退兵吧。不然被關羽大軍圍上,恐怕會損失不少。”張遼聽得之后,點了點頭便派人而去
華景昌元年,漢相曹操組織三路大軍進攻華國。其中中原一路由大將關羽領兵二十萬攻荊州,被華國征東將軍張遼,率領九萬大軍力挫于平春城下,關羽無奈退兵
而另外一路大軍,由大將曹仁率領從淮南攻廬江,被華國中軍將軍力阻于合肥堅城之下,糜戰半年無果,曹仁亦退回壽春
最后一路,由大將夏侯淵所領二十萬大軍進攻河內,與黃忠所領十萬大軍對峙。夏侯淵令漢軍在河內屯田,同時進行據守。兩軍并無大規模交鋒,直至年底,夏侯淵大軍亦未退
三路進攻漢軍兩路受挫,一路僵持,華國防守戰成功
而在華夏北部,由于幽州曹軍完全退縮在盧龍塞以內,長城以外形勢完全是華國占優。華景昌元年六月,車騎將軍趙云兵臨高句麗國丸都城下。姜維、鄧艾等原本被軟禁在丸都城內的幾員小將為內應,趁高句麗人不備,打開丸都城門,放趙云大軍近進入,丸都告破
高句麗王得悉丸都被破后大驚撤退,此時身在柳城的華國征南將軍孫策,領大軍經玄菟郡繞道高句麗大軍側翼,與回軍進擊的趙云所部夾擊高句麗大軍,并大破之。高句麗王被征南將軍孫策陣前斬首,高句麗國大亂
及后,趙云、孫策領兩路大軍攻入遼東,遼東之主公孫康見大勢已去,率部投降。至此,幽州長城以外,遼東、遼西、玄菟、樂浪四郡皆定
平定四郡之后,趙云領一半人馬停駐柳城,并令孫策領其余部隊和遼東降部殺進大亂的高句麗國。三月之內平高句麗國,寒冬至時,留大將魏延守新得領土,而后回師柳城渡寒冬
另外一邊,華國大將郭淮,糾集草原各部人馬,與扶余國大軍戰于大草原。草原聯合大勝,郭淮斬扶余國主,扶余大軍皆降。與此同時,華國征西將軍馬超率軍殺入扶余國內,破扶余國都,之后更揮軍北上,盡收扶余國之地。至冬天大軍才返回柳城渡冬,扶余國領土暫時由在原高句麗國駐防的魏延一同統領
而一戰之后,草原各部實力再減。華國太祖張繡下令,草原各部全部內遷并強制漢化,不從者皆殺。草原各部大驚,聯合反抗,被郭淮領步軍拖住并聯合華國太子張泉親領華國鐵騎,大敗草原聯軍。如此草原各部全部內遷并進行強制漢化,不敢違逆
除了華國鐵騎大肆拓土之外,同年五月,華國水軍都督甘寧,率軍兩萬水軍渡過大海,在三韓南端登陸。兩萬水軍登陸后立即開始攻城掠地,馬韓,辰韓和弁韓組織聯軍抵抗。前軍師法正出謀,甘寧詐敗十五陣,引三韓聯軍深入圈套,而后一戰敗之。三韓國主悉數戰死于此役。三韓聯軍一敗,就再無可抗之兵,華國大軍深入,于九月將三韓之地盡數奪下
至此,朝鮮半島為華國全部占據,連帶著滅高句麗國與扶余國,整個東北亦為華國所占。加上大草原各部共尊華國太祖張繡為天可汗,大草原亦為華國所獨享
現在除了長城內兗州、豫州、徐州、青州、冀州和幽州這六州之地外,華國國土自北海向南達中南半島,由西域至東北海邊。領土之廣博,可謂前所未見,漢武皇帝時亦多有不及
不過有識之士都知道,華國的領土不止于此。水軍征討完朝鮮半島之后,海船回揚州之后,分出三分之一的海船,沿海岸線南下,直達交趾才停下。不須多想,華國太祖張繡已經將南面的目標定在了中南半島南面的呂宋島上
而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與糧草儲備,華國與漢國的最后之戰即將要開打了
不過此時,華國太祖張繡卻是在正德殿上露出苦惱的神色。一眾文臣和軍機處的謀士悉數在列
丞相長史諸葛亮正在殿中,拿著奏折向張繡稟報道:“陛下,今年我們拓土不止千里,大將們是高興,但麻煩卻是不小。
張繡聽得,臉上神情一滯,問道:“孔明何出此言,開疆辟土乃是大喜事,何故言麻煩不小。
諸葛亮見得之后,輕搖鵝毛扇,同時不住搖頭道:“陛下有所不知,今年諸位將軍所攻之地,皆是長城外的邊土。那里城池極少,不易管治,實在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繡一聽,笑道:“此事易耳。在長城外劃地設郡,三韓半島城池不少,加上有四分之一之地屬于樂浪郡。在那里繼續設郡建城,并無不妥。加上那里氣候適中,特別是南部更適合種糧,可以遷民到那里。
諸葛亮無奈一笑道:“陛下所言不差,三韓半島要設郡建城倒是不難。不過亮所說的乃是扶余、高句麗還有大草原。這些地方可是難以開發。
張繡聽得,笑道:“無妨,扶余、高句麗的地方乃是一片坦途。雖然由于其地在北,冬天極為寒冷,一年頂多只有兩熟,但東北之地極大,可以畝數補救。遷民之余,對扶余和高句麗以及一眾胡人強制漢化,百年之內,東北可成北方糧倉。
張繡此言并非胡說,其穿越之前,東北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產糧地。張繡雖然知道東北產糧不如現在的江東之地,但若是開發了就可以大大緩解北方的糧食問題。特別是河北之地,跟關中一樣歷經數百年的開發,水土流失嚴重。有東北和三韓半島這兩個新糧倉加入,日后就可以大大舒緩河北的壓力。而關中一邊,亦可將糧食壓力轉移到荊南還有江東一帶,至于交州還有中南半島,則可以在水運更加發達之后,一同加入進來。將這幾個地方都納入華國國土,未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糧食和土地都不會成為華夏發展的掣肘
這時,張繡又說道:“至于大草原,還是要建城。
張繡知道,如若要將大草原變成耕地,這個不太現實。不過若是在大草原上建城,就算草原叛亂,亦不會如歷史上一般每次都長驅直進。而張繡也有留大草原胡人充當華國敵人的意思在里面,要知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現在大草原雖然衰落,但三代之后,只怕草原會再度強盛,到時就是考驗華國的時候了
不過張繡相信,以自己現在打下的基礎,華國應該能堅持到火器的發明。只要火器發明了,華夏人與草原胡人之間,優勢就會開始逆轉
諸葛亮苦笑道:“陛下想法極好,但是建城需要人啊,我們哪來這么多人。
張繡聽得,淡然一笑道:“無妨,建城的人朕已經準備好,只要派兵去捉就是了。”說完張繡將目光投向了東邊。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