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槍王張繡第四百七十章 確立新制(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北地槍王張繡 >>北地槍王張繡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七十章 確立新制(下)

第四百七十章 確立新制(下)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嬴放勛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嬴放勛 | 北地槍王張繡 
這次的大改制,可謂將漢制完全推倒,可以說這制恕江膘騎大將軍府內部的一種制度,明眼人一眼就看出這是一套立國制度。

這套制度雖然推倒了漢制,但這里面也看到了不少漢制的影子,例如那六部,就是將漢制里面九卿的不少功能合并,做到簡政的作用。而尚書省長官其實就是漢制里面的承相,門下省長官就是漢制御史大夫了,不過這門下省長官所管的范圍和特權都非漢制可比。故此張繡又定下司法省來限制門下省,若是門下省的人犯事,司法省可以聯合刑部來對付門下省,三方互相牽制,不會因某部權力過大。

至于軍機處,則比較獨立,什么都不用管,只管帶兵打仗了事,基本上是張繡一個人說了算。對于軍隊只能采取此法,內部不能有什么互相牽制,也不能搞什么重文輕武,以文官指揮武官,這樣做的話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屢戰屢敗。故此張繡對于軍隊的限制,也就是錢糧方面了。

這制度雖然合理,但還有超脫于這制度之外的人,那就是張繡。不過張繡也對自己做了許多限制,之前已表就不一一多說了。至于再大的限制,張繡覺得此時設立還不是時候,此時亂世還未結束,不可以有太多的束縛,故此這方面還是先放了一放,尚書省暫時有能力否決張繡的官員也僅鐘躲一人六部雖屬尚書省,但無權否決張繡定下之策也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

膘騎大將軍府的內制定下,就直接推行到地方,處理地方的也是三個部門加上軍隊,軍隊早就獨立成一個個兵團,基本不用動。三個部門方面,處理民政的還是州刺史和太守府、縣衙等,監督的則是各地的監察司,這些監察司的作用與膘騎大將軍府內制中的臺官作用一樣,專管官員的彈劾。而地方需要新成立的就是司法部門了,以后百姓有什么不平要告官,就全部由新成立的地方司法省負責,量刑之后則交由地方衙門按判決執行。

除了大變的內制和小變的地方制度之外,張繡對于長安學宮也作了些改變,首先就是考取科舉后成績好或有能力特殊的學子可以選擇不立即為官,而是到長安學宮的內院深造,這內院可不僅僅只是如考科舉前在學宮中學習一樣。這些內院的學子更有機會被安排在張繡與眾文武議事的時候在一邊旁聽和做筆錄,若有好的計較也可以立即提出來。可以說既是培養這些內院學子,也是發掘年輕才俊,當然也有能力極高的人或許會借這樣的機會一步登天,成為張繡的近臣也說不定。當然要進內院不是這么容易,還是要經過更為嚴格的篩選的。

除了成立內院之外,張繡也沒有將漢代的察舉制檳棄掉,治下大官員也可以向張繡舉薦人才,這里面官位高的官可以舉薦有才學但官位低的官,而所有官員都可以舉薦屬吏和民間有才之士,這屬吏不僅僅可以舉薦自己的,也可以舉薦他人的。當然舉薦之后也要經過考察,若是無才卻是要打回去。而舉薦那官員雖然不會受到處罰,但也會因為舉薦的人被打回來而顏面大損,這是警告各地的人不要胡亂舉薦。

察舉制沒有被摒棄不止,張繡還準備將察舉推行到各地學府、學宮。讓學府、學宮也可以舉薦有才的學子,當然若是日后有如司馬徽那等民間講學興起,也一并對待,這則喚作貢舉。畢竟科舉不是每年有,學子既然已經成才,可堪大用則無須再留在學府和學宮,當然還是要參加考核的。

這樣做,同時也是鼓勵民間不愿出仕的名士和隱士辦學,教出好的人才來為張繡所用。這么一來,張繡治平的人才錄用制度可算是比較豐富了,科舉、察舉、貢舉同時并行,再有內院培精英中的精英,相信假以時日,張繡也可以說一句:“天下英才,盡入吾毅中。”

張繡此次改制還不止于此,鑒于歷朝歷代中后期都出現極為嚴重的冗官問題,張繡引入了穿越前社會所盛行的淘汰制以及定額制。每年統計政績,若是政績不達標的則會被罷官,當然這標準張繡不會傻傻地用穿越前社會所勝行的“豬的屁”統計政績有多重標準,另外還要看百姓滿不滿意。再加上官員是定額的,除非部門人手不足以及新開設部門會添加人手外,一般只會淘汰了一些官員才會另外增加,或者有新加入官場的人加入進來一起競爭。這樣一來,可以加速社會發展,不讓官員懶惰,而考取科舉新入官場的人也有官可做,還可以限制冗員的出現,一舉多得。

而鑒于亂世平賓之后,社會越發展人口會越多,張繡以后也會引入退休等制度,不過現在身處亂世,這些就以后再引入。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商人、郎中等特殊職業也成立了諸如商會等由行業人士組成,但受到膘騎大將軍府監督的介于民間與朝廷之間的部門,來管理這些特殊職業人群。這些就全部都劃入戶部之下管轄就不細表了。

而張繡為表示尊重學術,規定自己每年至少去一次長安學宮聽課,對長安學宮祭酒執弟子禮,無論學宮祭酒年紀是否輕過他。這條規定一直延續到張繡的后代,也算是一條立國之策了,以顯示張繡既重文治、也重武功,兩者不可或缺。對于商人要考取科舉之事,張繡是堅決壓了下來。

張繡很清楚,商人政治并不適合中國,張繡現在通過科舉制要建立了一種循環模式。農民通過讀書成為精英,之后考取科舉為官,再為百姓服務。這樣就成為了一種以學術引導政治,再以政治引導社會,而學術又產生于社會當中的循環模式。

這種循環模式最核心的就是學術,也可以說是文化、知識。張繡很清楚,中國以后無論繼續走農業國的道路,還是走商業國,定或者不知何時會出現的工業國的道

都有一種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可比擬的優勢”那、化!

數千年不間斷的傳承與積淀,這種文化底蘊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比擬。張繡對于穿越之前,中國就經常自認為自己文化落后,在張繡看來這論斷簡直愚蠢得可笑。自己沒有將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都弄清楚,繼承好,就一味以為自己的文化落后。別人的文化先進,這就是張繡穿越前某些主流社會精英的通病。

以科舉制為錄用人才主要制度,加上察舉、貢舉制度并行,學宮、學府,內院、開放藏書等培養人才。還有張繡對學術的尊重,使得社會文風日盛,加上有效的防腐機制,多管齊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這種以學術引導政治,以政治引導社會小學術又產生于社會之中的良性循環。

新的三省六部的建立加上從科舉制這個人才選拔根基引申而出的引領社會向好的方向前進的機制,這才是張繡自穿越以來最想做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事。如今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再通過大敗胡人這一戰建立起來的威勢為契機,終于將這種機制建立起來,

張繡這一改制,變動的主要是手下的人,至于百姓則不太受影響,有鐘繇坐鎮,民政之事也絲毫沒有拉下。而張繡也沒有讓眾人快速轉變過來,而是要眾人在秋收前熟悉自己新的職務還有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問題,有半年作緩沖,加上張繡以前就定下的基調,這些時代的精英很快就適應了過來。

張繡這次一系列的改制調整并沒有激起太大的風波,畢竟張繡改的是膘騎大將軍府的內制,對于已經開府的張繡來說,自己建一套內制原則上并沒有觸犯漢律。若然大漢天子權勢還在,張繡這么弄自然會死得很慘,但現在各地諸侯并立小張繡威勢最強,哪個諸侯都不敢在此時開罪張繡。當然也有不識趣的人在天子劉協面前找張繡說事,劉協亦只能無奈苦笑。

張繡這邊內部進行改制、調整,曹操在春末的時候就已經出征河北。袁諄和袁尚不和,袁紹得袁熙支持其勢強于袁諄,袁諄攻袁尚,夫敗而回,退守平原。袁尚見得,親領大軍追擊,兵圍平原。

郭圖見得危急,則向袁譚獻計,讓其詐降曹操,等曹操從后攻袁尚,待得曹操破袁尚之后大軍無糧,自然要退回充州,袁諄便從其計。袁諸、郭圖雖然有小智,但怎會是曹操對手,加上袁家的人都沒有料到,自從袁紹死后以及去年并州失陷之后,他們已經看清了大勢,袁家根本再沒有能力握住翼、青、幽三州,此三州只會為張繡或者曹操所取。

如今曹操先來,河北知心又因袁尚和袁諄相斗而離異,河北名士暗降曹操,將袁諄之謀在曹操面前揭穿。曹操知道后只是大笑,又從辛之計,大軍只屯黎恥不進,而后大肆收攏河北人心,到了七月糧熟之時,大軍才一舉攻邯城。又因為邯城有審配把手,難陷,曹操從許攸計,決漳水以淹邯城,由此邯城告破,審配兵敗向北跪而自盡。可嘆袁家忠臣良臣極多而不用,遂招致如此下場。

曹操破翼州,袁尚急走幽州投袁熙,曹操大軍揮師向東,先取青州,破袁諄。至年末,袁家四州之地僅剩幽州,曹操取翼、青二州,張繡則取并州。袁家既敗,曹操大收河北名士,而在官渡一戰被擒的顏良、文丑聞得袁家兵敗之后,沉默良久,在張鄰和高覽的勸說下,遂降曹操。另外曹操又俘沮投之子沮鴆,沮鴆降曹之后并勸其父一同降曹。曹操收翼青兩州,威勢直追張繡,由此大漢北方兩雄并立。

曹操有動作,張繡又怎會慢。正如之前張繡及其手下眾人所料一般,西部鮮卑、中部鮮卑以及南匈奴大敗,東部鮮卑還有北匈奴立即出手落井下石。由于西部鮮卑和中部鮮卑的單于都戰死,兩部大亂,東部鮮卑立即出手對付中部鮮卑,其手段以吞并為主。北匈奴卻是東歸,大肆屠殺西部鮮卑,從春天開始,整個草原陷入一片血色之中。

草原上的腥風血雨到了秋天之后,就加劇了許多,蓋因是張繡出手了。張繡親領趙云、太史慈、馬超、龐德四將以及五萬雷云騎、三萬飛羽弓騎、四萬羌胡騎兵,合計十二萬人直取河套。

去年逃回河套的南匈奴根本不能抵擋,本來于扶羅準備向張繡投降,怎知道張繡直接就殺匈奴使者,不許投降。這一下子南匈奴一貫所使的手段卻行不通了,內部商議之后,在劉宣的建議下,南匈奴開始北逃,離開養了他們超過百年的河套地區。

張繡率軍狂攻,南匈奴倉惶逃脫,連手下的搗人奴隸都來不及帶走,蝎族悉數為張繡所獲。張繡大軍于冬季前盡占河套之地,而后又按照之前賈詡所謀,從所有搗族中選了三萬人出來,下毒之后,每人送一匹戰馬,一柄短刀,將他們遣到大草原上去。而其他揭族老幼,則留在了張繡手下,待得三萬媽族走后一個月,張繡秘密下令將所有搗族老幼悉數斬盡,一個不留。張繡大軍只打到黃河邊上就沒有再北進,如若將長城都奪下來,那么就要增添許多防守兵卒,以張繡現在的糧草還不能增兵太多,因此黃河北邊的外長城則沒有立即拿下來。

冬天降臨,張繡并沒有立即回長安,卻是因為實力強大的東部鮮卑吞并了中部鮮卑不少人,實力更增,為防東部鮮卑南下,所以張繡大軍留在河套地區,以防東部鮮卑。

不過這東部鮮卑單于柯比能確實是有能力之人,現在強勢之時,竟然派使者來向張繡稱臣。張繡手下自然看出了柯比能之謀,派人將此降表送到許昌,等候天子劉協發落。張繡則緊急與麾下眾人商議此事。


上一章  |  北地槍王張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