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槍王張繡第七十七章 評時論政(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北地槍王張繡 >>北地槍王張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七章 評時論政(上)

第七十七章 評時論政(上)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嬴放勛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嬴放勛 | 北地槍王張繡 
回到安邑城中,張繡先讓仆人到城中買些貴重藥材,然后和張濟、賈詡領著胡車兒去衛家拜訪,畢竟張繡大軍現在屯駐安邑城,如果知道衛家出事了也不登門拜訪實在說不過去,放下些藥材又說了幾句客套說話就離開了,其中自然打聽到不少有用的消息。好似衛仲道到現在還沒有醒來,還有大夫診斷,衛仲道身體太過虛弱,不能下床,必須在房中靜養等對張繡來說的好消息。好消息有了,不算好的消息自然也有,蔡昭姬回門之后不想回衛家,只不過在蔡邕老爺子嚴詞勒令之下才不得不回到衛家之中照顧衛仲道去了。

出了衛家,張濟卻是先行回府,張繡則是和賈詡、胡車兒兩人到安邑城中閑逛去了,在城中逛了一圈也沒有再走下去的玉望,便去到上次那一間小酒館之中消磨一下時間去了。

不過剛來到酒館之前,就見到曹操和幾名文士在酒館的門口正準備進去。卻是曹操眼尖,離遠就望到高大的胡車兒,在仔細一看卻見到張繡走在前面,卻是首先對旁邊的幾名文士說道:“各位想見之人就在前面,待操將他請來,今日好盡興而談。”說完指了指張繡所在的方向。

曹操身后的幾名文士見得,紛紛點頭,其中一人說道:“吾等且到二樓雅間落座,靜候孟德兄佳音。”曹操向幾名文士拱了拱手,然后迎向張繡,走到近前說道:“伯淵,別來無恙乎?”說完當先作了一揖。

張繡回了一禮,說道:“孟德兄,我等只幾日未見,繡自然無恙。”

曹操哈哈一笑,說道:“操與幾位友人準備去吃酒,卻是見到伯淵,不知伯淵可愿與操等同飲?”

張繡問道:“可有袁氏兄弟?”

曹操笑道:“伯淵還懼公路和本初?他們早已回洛陽去了。”

張繡笑了笑,回道:“非是懼,只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罷了。”

曹操聽完,細細品味了一下,說道:“話不投機半句多,伯淵果然文才非凡,字字珠璣,與操等同飲不知伯淵意下如何?”

張繡笑著回道:“固所愿也,不敢辭耳。”

曹操哈哈一笑,和張繡并肩走入酒館,賈詡和胡車兒則是跟在其后。上得二樓雅間,卻是見到方才與曹操一起的幾名文士都已入席,卻是空著主位,曹操與張繡卻是互相推讓,最后還是以曹操年長為由,讓曹操坐了主位,張繡則坐在下首,胡車兒則被安排在末座。

眾人坐定之后酒菜就端了上來,待得酒館的人都退下去之后,曹操卻是首先舉杯道:“今日諸位有緣在此相會,且同飲一杯。”幾人一飲而盡之后,曹操才為張繡介紹眾人。

只見曹操指著張繡對面一名儒雅的文士,說道:“他是潁川荀彧,字文若,人稱王佐之才。”

張繡聽得此人就是荀彧,小小地驚訝了一下,拱手道:“想不到是荀氏八龍,久仰大名。”

荀彧亦笑著回道:“人言張伯淵僅一武夫,想不到卻是才華絕頂之輩。”

接著曹操又指著荀彧下首之人說道:“此乃文若兄之侄,荀攸,字公達,現居黃門侍郎一職。”

張繡和荀攸客套了兩句,又互相拱了拱手,算是見過。

接著介紹的一人張繡當日在蔡府上亦見過,正是鐘繇,兩人相互行了一禮。

接著曹操介紹后面兩個衣著樸素,一看就知道是寒門士子的人卻令張繡又小小地吃驚了一下,卻是郭嘉和戲忠,開始的時候張繡并不知道戲忠是何人,但聽到他字志才的時候,張繡就明了,他就是曹操第一任的謀士,戲志才。

后面介紹之人,一個是曹操的好友,河內人韓浩,字元嗣,現今乃是河內太守王匡屬吏,由于王匡和蔡邕乃是好友,特遣韓浩來送上賀禮。一個乃是鐘繇好友京兆杜陵人杜畿,字伯侯,正準備到鄭縣任縣令,聽得鐘繇等好友在此,特來一聚。

這里幾人中,二荀、郭嘉、戲忠之才張繡最清楚,而鐘繇處理內政之才絕對不在二荀之下,至于韓浩這人張繡略有記憶,但不甚清晰,雖然漢末有名之人海了去,但能和眼前這幾人為友,自然也是才識不凡。至于杜畿,這個人張繡最沒有記憶,只是隱約記得歷史上好像是在曹操手下混飯吃的,不過張繡也不敢小看他,理由和韓浩一樣,能和這幾人為友,自然亦是不凡之輩。

張繡自然也介紹了賈詡,賈詡乃是西涼名士,算是小有名氣,幾人亦聽過,介紹之時又是一番客氣。

幾人一輪推杯換盞之后,自然說到國家大事上,首先卻是曹操嘆了口氣說道:“黃巾亂后,本來正是大好時機,陛下正好整肅朝綱,震懾宵小,不失為我大漢復興之好時機,怎知道陛下還是一如既往地寵信宦官,禍亂朝綱。現今賣官更頻,當日若非買京兆尹之職之人無才,伯淵當日所報西涼北宮伯玉叛亂之事就可早日傳入洛陽,早作防備之下北宮伯玉大軍亦不能入寇三輔達一年之久,致使三輔之地更頹,朝廷又消耗錢糧無數。”

杜畿身為關西之人,自小就見識到羌人屢反之事,便說道:“羌人屢反,朝廷難以平定,歷經數十年羌禍,朝廷歷年之錢糧大部消耗于此,致使當今陛下即位之時國庫無錢,內庫更空。陛下卻是想出賣官之策以供皇室用度,但如此下來官不得清廉,民則更苦也。羌禍未除,官吏又貪,民不聊生,民既不能活于是有黃巾之亂。畿以為黃巾之事其實亦羌禍引起。”

杜畿一席話,令到張繡對這自己不甚熟悉的人物另眼相看,想不到這個杜畿能一眼看穿時弊的其中一個重點,雖然黃巾之亂起因甚多,但杜畿所說之事卻是其中一重要因由,此因并非飽學之士就能看出,當要有一定的眼光和從政經驗才能道來。

有書友說前兩章不好...小弟也認了...今天下午有點事...下午那章提前更了...晚上更新照常...由這章開始以及后面兩章...算是將小弟肚子里的貨倒出來了...時政觀點與大家平時看的三國類小說應該頗為不同的...希望大家會喜歡..謝謝


上一章  |  北地槍王張繡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