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激情燃燒歲月第十六章 新的項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重生之激情燃燒歲月 >>重生之激情燃燒歲月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六章 新的項目

第十六章 新的項目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肖申克117  分類: 都市生活 | 肖申克117 | 重生之激情燃燒歲月 
(今天兩更,這是第一更)

李思明每天繼續躲在實驗室里,每天要求見他的人很多,多半是新聞機關,李思明一一拒絕了,只有校方安排的推不掉的記者,他才接收書面采訪,但拒絕拍照的要求。

對此,有人不解,有人冷嘲熱諷,但他并不以為意,他始終認為,一個喜歡頻頻在媒體露面的科技工作者,他的貢獻注定是有限的。

不過北大知青聯誼會的會長陳誠大人來拜訪,他卻不能拒絕,對知青他有足夠的好感。

“思明,哦不,李教授,不好意思打擾你了。”陳誠說道。

“什么教授,咱們還搞這些虛的?”李思明不滿。

“那就恭敬不如從命,思明,我向你介紹一下,這位是北京東光電工廠高級工程師程磊同志。他有一些事想拜托一下,你看有沒有時間?”

程磊是陳誠的校友,要大幾屆,也是北大荒的知青,不過他是最早的那一批。幸運的是,他去了北大荒沒多久就上了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國營東光電工廠任技術員,現在已經成了高級工程師。

至于這國營東光電工廠,大有來頭,李思明返城后也不止一次聽說過。該廠是在1968年建立的(代號:878廠),當時正處于動亂的十年“文革”初期,國家領導號召建設大三線,四機部新建工廠,采用“8”字頭的都是在內地大三線,唯獨878廠,為了加快建成專業化集成電路生產廠,破例地建在首都北京。與此同時,上海儀表局也將上海元件五廠生產數字電路的五車間搬遷到近郊,建設了上海無線電十九廠(簡稱上無十九廠)。到1970年兩廠均已建成投產。從此,七十年代形成了中國行業的“兩霸”,南霸上無十九廠,北霸878廠。在國外實行對華封鎖的年代里,集成電路屬于高新技術產品,是禁止向中國出口的。因此,在封閉的自力更生、計劃經濟年代里,這兩廠的一度成為每年召開兩次電子元器件訂貨會上最走俏的產品。當時一塊-觸發器要想馬上拿到手,得要部長的親筆批條。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由于“電子中心論”,一時間采用群眾運動的方式“全民”大搞半導體。為了打破尖端迷信,報上宣傳說城市里的某老太太在弄堂里拉一臺擴散爐,也能做出半導體。批判878廠建廠時鋪了水磨石地板為“大,洋,全”。這股風使工廠里不重視產品質量,這曾導致878廠為北京大學電子儀器廠生產電子電路研制百萬次大型電子計算機“推倒重來”。最后質量改進后的電路才使北大在1975年研制成中國第一臺真正達到100萬次運算速度的大型電子計算機-150機。

文革期間,從研制小規模到大規模電路,在技術上中國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只是從國外進口了一些水平較低的工藝設備,但是與國外差距逐漸加大。在這期間美國和日本已先后進入半導體規模生產的階段。東光電工廠從日本進口相關設備,但受制于國外的技術封鎖,缺少技術“軟件”,一直沒有形成生產力。這次他們聽說北大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希望獲得北大的幫助。但他沒想到的是,這位李教授如此年輕,這讓他有點不敢相信。

“程工,目前從技術上講,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北大可以在這方面獨立完成。”李思明當了教授,校方為他配了幾位助手,他正愁沒有項目。

“我們廠本來想從日本引進相關技術,但是這資金缺口太大,全國許多廠都張口要錢,國家又沒有那么多外匯,所以我們想從貴校這里想辦法,在不增加國家太大投資的情況下,完成技術改造。”程磊解釋道。

“沒有問題的,不過,我有一個難題,這也是跟以往有所不同的,有點為難。”李思明說道。

“您請說吧?”

“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是我們這些搞科研的職責,但是我們搞科研項目是有付出的,沒有錢我們也不可能搞出什么名堂。所以我希望貴廠能否在回報上考慮一下?”李思明委婉地說道,畢竟在目前的科研體制下,科研單位哪有直接向企業要錢的。

“李教授,您說的我也可以理解。但是我們廠你知道,是沒有自主權的,目前就全國來講,今年只在重慶鋼鐵公司等6家企業開始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沒有自主權,就沒有財權,任何重大事情都需要打報告的。”程磊說的是實情。

“這樣吧,我會向我們校方領導匯報,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會全力以赴的。”李思明說道。找廠家要錢,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而已。

程磊回去后,李思明立刻找上了校長,將這一情況匯報。

“小李,你的考慮我也理解。但這沒有先例啊。我們大學包括一些科研院所,一向都是根據國家和上級部門下達科研項目進行科技攻關的,資金也是上級調拔的。我們要是向企業要錢,別人不僅會說我們見錢眼開,更有可能會說我們路線錯誤。”周校長沉吟了半晌,“還有你想的太簡單了,即使人家有錢,也愿意給你錢,可人家知道應該給你多少錢?少給了,你覺得太虧了,因為你搞的是高科技;多給了,人家還沒有那么多錢,再說人家也不敢多給你,因為一涉及到錢的事情,事情就復雜了,即使咱們學校沒多拿,外人也會認為里面有貓膩。”

“你的愿望是好的,我們目前的科研體制有問題,國家管的太多太死,項目、人員、資金都管,搞科研的不知道工廠里的情況,搞出來的東西不是不實用,就是難以轉化成生產力,工廠又不知道技術的發展趨勢,用行政管理那一套搞科研是不行,有識之士也多次反映,但現在難啊。搞得不好要引火燒身,所以你還是不要在這方面打主意,專心搞你的科研吧!”周校長語重心長道,他很看重李思明的,盡管他知道李思明的背景有些特殊。

“那我們接不接這個項目?”李思明頗受“打擊”,他將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那你告訴我,你有沒有把握?要知道,這個項目是尖端項目啊,國外對我們封鎖得厲害,弄得不好,別人會議論的,你考慮過了嗎?”周校長認真地問道,他知道外界特別是新聞界有些人對他大力“提拔”李思明,有些非議,如果這個項目搞砸了,李思明一定會遭到口誅筆伐。

“這個我有把握,3英寸的技術,我們可以達成。但是要形成規模生產,還需要深入研究一下,他們缺的不是設備,而是工藝流程和相關技術。”李思明自信地說道。

“既然這樣,我支持你,年輕人就要勇挑重擔,你現在有幾位助手,我看還不夠,我會找中科院的黃教授,請他‘支援’幾位專家。如果這個你也能搞成,沒人再會說你什么不是。不過你要做好‘萬一’的思想保證。”周校長鼓勵道,卻有一些擔憂。

“謝謝校長,我會全力以赴的。”李思明十分感謝。

當李思明帶著一個十二人的團隊進駐東光廠的時候,受到了廠方的熱烈歡迎。但是在廠方領導的心里,并不是太指望他們能搞出大的成果了,尤其當他們看到李思明如此年輕。即使他的團隊中,也有一些人卻不對他有信心。

李思明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工作成果,現在不正流行那句話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現在有因特網,這絕對是點擊率最高的。他先是參觀了整個生產流程,考察工藝控制流程,和所有技術人員深入地探討了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東光廠設備都是日本進口的,但是技術水準和工藝水平卻不是最新的,特別是后者日本人看來是留了一手,既掙了錢又抓著搖錢樹不放。將來見到渡邊三郎,一定敲詐一下他,讓他為他的同胞多出點“血”。

了解了整體情況,李思明對工作更有信心,前世他曾在著名外國IC公司實習過,對工藝技術是比較熟悉的,還曾差點投入了外國IC公司的懷抱,盡管這幾十年IC技術水平發展的何止一日千里。

經過討論,李思明制定了一份長達三十頁的工藝改進計劃,詳細地規定了每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和目標,經過他的積極爭取,東光廠、北大、中科院三方達成協議,東光廠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拿出少量的獎金作為對項目完成的獎勵。而北大和中科員擁有其中的技術成果。有了這個協議,李思明就好辦事了,李思明在項目組內實行“五定”(定方向任務、定人員、定課題、定設備、定制度)的基礎上,要建立研究小組的科研責任制,做到責、權、利有機結合,把完成任務的好壞與最后的獎勵掛鉤。

當這些制度出臺,以及李思明制定的工藝改進計劃,項目組的人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最重要的是這些制度保證了他們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沒有人再來干涉他們,而李思明豐富的知識功底讓他們看到了成功的期望。

李思明和他的團隊一頭扎入工廠里,研究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他們的工作熱情讓東光廠所有的人吃驚,廠房特意安排人手做好后勤,而工程師程磊卻每天跟著李思明,學習他的專業知識。

“我說,您別老跟著我,我這是去上廁所!”李思明沒好氣道。

“那我給您帶路!”程磊尷尬地說道。


上一章  |  重生之激情燃燒歲月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