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寶葫蘆第四百一十二章 布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黑寶葫蘆 >>黑寶葫蘆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一十二章 布衣

第四百一十二章 布衣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悲痛麼名  分類: 都市 | 鄉土 | 悲痛麼名 | 黑寶葫蘆 

有那么一部《納尼亞傳奇》,可以看出,外國也有“世外桃源”式的故事啊。()何謂“世外桃源”?必是現實世界正在遭遇戰爭、瘟疫或其他災難,然后,一個或幾個幸運的人,無意中找到一個可以逃避現實的新天地,這個兩個世界之間通常由一個不起眼的通道連接。新天地里,陽光格外燦爛,空氣格外甜美,還有各種奇遇。

《桃花源記》——最田園的桃花源。

恐怕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世外桃源故事了。可能中國亂世比較多,所以也盛產世外桃源故事。不禁想到那首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桃花給人的感覺,溫柔,親切而世俗,沒有太多的負擔,最適合遭受苦難的人們來避難。據說在阿富汗,人們還喜歡在房前屋后栽幾株桃花,順便祝福這個保守苦難的國家。

《天臺山遇仙女》——最超脫的桃花源。

傳說一年人間流行瘟疫,兩個人上天臺山上去采烏藥,遇見了兩位仙女,然后便上演了“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從這里面看出來我們的老祖宗對于瘟疫的態度:藥的療效是沒啥的,還是得靠“耗時間”。當然,您得有仙女的胡麻飯。

《十日談》——最世俗的桃花源。

這一套故事,不同于中國的在于,幾個年輕人是主動行動的,少了那些隨意性。而且還有女性參加,看來西方人到底是積極一些,而且fù女地位也高點兒。可以說,他們在黑暗一片的世界上,自己找到,或者說營造出一片桃花源。不同于其他的,他們的世外桃源少了些清高和空靈,多了些人世間的快樂。說些男男女女,調侃調侃傳教士。既然不知道哪天也要上斷頭臺,世俗的笑話,恐怕也不失為一劑逃避苦難的良藥。

《納尼亞傳奇》——最壯麗的桃花源。

典型的“世外桃源”式。通道是一個有魔力的衣櫥。中國的世外桃源是恬淡的,無欲無求的;而這個新天地,則充滿了奇遇,甚至危險。但比起二戰時期的現實世界,能夠和動物并肩作戰,拯救弱者,特別是“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句話在這里依然有效,這一切都讓它無愧于一個壯麗的“桃花源”。這個故事揭示的道理是:最美麗的世界,應該是人人都有勇氣保持信心的世界。

《潘神的迷宮》——最悲情的桃花源。

說實話,這電影tǐng惡心的,延續了美國電影一貫的視覺刺激。小女孩從蛤蟆嘴里取鑰匙的情節,納粹軍官嘴被豁開,還自己給縫上的情節,哦,反正我不想再看第二遍了。但這個故事,是主人公可以在兩個世界里頻繁往來,而且兩個世界也互相影響著。但你認為,這部電影的結局算是悲劇還是喜劇呢?我覺得,恐怕還是悲劇。如果是喜劇,就會先放女孩兒死,再說她到了另一個世界與父母團聚,而電影卻與之相反,仿佛在說:我們希望她是到仙子之國當公主去了,但這只是個美好的愿望而已。

《秘密花園》——最溫馨的桃花源。

英國電影一直是我的最愛。紳士和淑女,英倫風光,每個鏡頭都仿佛油畫一般。這個電影讓我想起了恩雅的mtv。瑪麗想逃避孤獨和陌生,生病的小少爺想逃避管束和不信任,瑪莎的弟弟雖然算是被卷進來的,但他也想逃避地位的不平等,于是,他們一起奔向了那個鎖起來的花園。而瑪麗的舅舅,花園的主人,他也回到了與妻子一起度過美好時光的這個地方。桃花源里充滿了美好和生機。

王凡其實也很納悶,自己就這么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為什么能有幸得到寶葫蘆這樣的寶貝仙器呢?按理說,寶葫蘆要選擇主人的話,它若是有靈智,肯定會選擇一個有本領有志向的人,這樣才能不使得寶貝蒙塵,而得不到重用。

就像是女子要選擇夫婿或者男朋友,她就算不找一個樣貌英俊、有才有財的,也會找個有本事有出息的。總不會有哪個女的,會瞎了眼找個一窮二白又沒有什么出息的人過下半輩子吧,即使她被瞎了眼,她的父母和親戚也不會瞎了眼的。

可惜的是,這個寶葫蘆真的似乎是瞎了眼,找上了王凡這么一個主人,即使是臨時的,那也夠嗆得。

而且似乎不僅僅是自己是這樣,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很多的網絡小說中,大多數得到奇遇,得到異能,又或是重頭再來的,都是底層人士最為多。他們原本都不是什么精英人才,更不是天之驕子,也不是有什么特殊本領,就是個小屁民,卻總是能得到青睞。

這莫非就是小人物的幻想?還是那些本領高強的人得到世界上的東西太多了,為了使這個世界更加地和諧一些,就把這些奇遇給了小人物?那豈不是高層人士要得到奇遇,就不得不把自己弄傻了不成?

平民或者貧民都能有這么地幻想,布衣一族還有這樣的待遇。

閱讀古文甚至近來作品時,都可碰到“布衣”一詞。“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樸;“布衣百姓”干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富貴人家穿綾羅綢緞與絲綿織物,平民穿麻、葛織物。今人說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時才從外城傳入中原。后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里的“布”,可不是現在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羅大眾呢!先別驚詫,雖然麻制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

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后,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

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一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識分子堅守的一種信念。他們不畏于勢,不惑于神,不棄尊嚴,孤守懷疑、叛逆、自由而曠達。

布衣精神,首先是布衣之道,就是心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濟天下”,“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響之外,又受墨家的影響,重一諾千金,樂解危濟困。布衣精神還很重視布衣之操、布衣之禮:貧賤生殺不能去其志,抱著濟世天下的理想,又不趨炎附勢。

諸葛亮是著名的賢明丞相,出山前卻也是一名布衣。《前出師表》中有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僅九字,謙恭樸素之姿畢現。《空城計》唱詞那句“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委婉悠揚,畢竟不如“臣本布衣”簡約而傳神。

詩人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自稱“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自有一種瀟灑從容氣息隱約其間,不亢不卑,傲骨天然,正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風格,稱為“布衣精神”,或也相當。

歷史上不少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布衣情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述處境是:“床頭屋漏無干處”,“布衾多年冷似鐵”,而他念念不忘的,卻是天下布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李白夜宿于安徽銅陵五松山下一農戶家,“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chūn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清冷的月光照在盛菰米的盤中,照在親如家人的老媽媽舉盤的手上,歷歷如畫,詩人與底層布衣們的一片深情,便躍然欲出了。

現代作家亦多有布衣情結。魯迅筆下,從阿q到閏土,孔乙己到祥林嫂,無不是布衫人物。夏衍寫了那么多戲劇,均抵不過一篇《包身工》。滴滴汗水,字字血淚,昔日工人的苦難,便得以留在了文學史上,將光照千秋。

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來成為一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農民)、屠夫、喪事吹鼓手、小商販、戍卒、小吏等。

他們流品很雜,除婁敬外,均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在反秦起義及同項羽的斗爭中,逐漸壯大起來。西漢建立后,形成了布衣將相之局。布衣將相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們的政治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給“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

布衣將相之局還影響統治集團的內部關系,使其保某種布衣的樸素作風。表現在漢初君臣之間的等級關系還不那么森嚴,注意選拔人才,也較注意節儉。這種作風,是漢初布衣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面。

它保證了漢初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是漢初治天下的一條成功經驗。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布衣將相逐漸變成新的封建貴族,其腐朽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長起來。武帝時發生的統治政策和指導思想的變化,是布衣將相貴族化的產物,它標志著漢初布衣政治的終結。

所以布衣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所謂的貴族也不是天生而成的,他們很多都是泥腿子出身,即使他們不是,他們的老祖宗也是。富不過三代,布衣才能長存。

但是,一個平民百姓布衣一族突然之間得到了某種奇遇,使得自己產生了與以前所不同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不得不考慮一件事情。哦,其實不止那么一件,不過最起碼的要考慮這么一件,那就是如何保密,或者說如何保護住自己的寶貝。

一個毫無根基的人,得到了他想象不到的好處,那樣無異于一個小孩子得到了一個大金元寶,如果不好好藏好,被人知道了,那豈不是會惹禍上身嗎?那樣的話,不僅不能享福,自己的小命都保不住了,這難道不應該放在首位考慮嗎?

別以為寶貝到了自己手中,自己就一定是主角,有時候,寶貝可是會離自己而去的。就像是洪荒故事中的紅云,他就是這么個悲劇人物。

當初眾人一起去聽鴻鈞講道,一共有六個蒲團放在最前面。而紅云這個十三點,好不容易霸到了位置,卻因為準提哭嚎了幾聲,竟然把位置讓了出去,因此還連累了旁邊的鯤鵬。

而在后來的問話當中,老子首先問道:“敢問老師。何為圣人?”

“圣人成混元大羅金仙之道,萬劫不磨,因果不染。圣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故圣人在天道之下可不滅。”鴻鈞淡然道。

老子邊上的原始連忙問道:“敢問老師,證道可有法可循?”

“大道三千,條條可證混元。然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辦法:一是修成大神通,以自身的無上法力破開天道,證的混元。此法最為艱難,成圣后實力也最強。二是斬卻自身善、惡、執著三尸,以先天靈寶或是金身法相寄托,證三尸圣人,實力次之。三是造就無上功德,以功德成就混元。功德抵過無數年月的修行,千載修道,積累功德,業力不沾身,大劫來臨,與己無關,也能自己苦修法力。以此法證道,實力最弱。”

“老師,何為三尸?”

“三尸者,毒也。人身有三尸神,名三毒。上尸名彭琚,管人上焦善惡;中尸名彭,管人中焦善惡;下尸名彭,管人下焦善惡。上尸住欲枕關,中尸住夾脊關,下尸住尾閭關,每逢庚申甲子,詣奏善惡。又有九蠱作害不淺,阻塞三關九竅,使其真陽不能上升。

而九蠱俱有名字,一曰伏蠱,住欲枕竅;二曰龍蠱,住天柱竅;三曰白蠱,住陶道竅;四曰肉蠱,住神道竅;五曰赤蠱,住夾脊竅;六曰隔蠱,住玄樞竅;七曰肺蠱,住命門竅;八曰胃蠱,住龍虎竅;九曰蜣蠱,住尾閭竅。三尸住三關,九蠱住九竅,變化多端,隱顯莫測,化美色,夢遺陽精,化幻境,睡生煩惱,使其大道難成矣。

故丹經云:三尸九蠱在人身,阻塞黃河毒氣深。行者打開三洞府,九蠱消滅壽長生。正此之謂也。不知修道之士可知斬三尸殺九蠱之法否?倘若不知,急訪明師,低心求指大道,打三關,扒開九竅,而三尸亡形,九蠱滅跡,關竅通徹,法輪常轉,性根長存,命根永固,七情頓息,六欲不生,三毒消滅矣。”

“敢問老師何人可以成圣?”通天最是直爽,問話更是毫無顧忌。

鴻鈞哈哈大笑,大袖一揮,三道紫氣飛入三清身體瞬間不見。

“天道之下。九乃數之極。然天道不全,是以天道之下當有八圣。而吾之座下當有七人成圣!”

“三清為盤古元神所化,身據開天無量功德,可為圣,為我入室弟子。”

“女媧,日后你當有場大功德要做,可以成圣,也為我入室弟子。”說完一道紫氣飛入女媧身體不見。

“老師……”準提道人急道。

“你二人日后當立大教,有教導眾生之功德,可以成圣,可為我記名弟子。”也分別賜下鴻蒙紫氣,準提和接引兩人倒也滿心歡喜。

女媧見有座得幾位都分到了圣位,唯獨自己的兄長伏羲沒有,當下道:“敢問老師,我兄長伏羲可能成圣?”

“伏羲日后自有他的緣法!”鴻鈞面無表情得道。

如此,又賜了幾人鴻蒙紫氣,最后只剩下一道鴻蒙紫氣,眾人已是瞪大了眼珠子等候著鴻鈞。

鴻鈞掃了眾人一眼,最后在眾人愕然的目光中將那最后一道鴻蒙紫氣給了紅云。紅云暈乎乎地接過鴻蒙紫氣,尚自沉浸在得到圣位的驚喜當中,卻是連拜謝也忘了。

紅云以為得到了大便宜,卻不知道已引來了殺身之禍。想三清乃盤古元神所化,天生有大功德,是以可以成圣,女媧也有幾場大功德要做,所以可以成圣,接引準提卻是有大智慧和大毅力之人,萬里迢迢從西方趕來聽道,還從道祖的三千大道中另悟八百旁門,也可成圣。紅云卻是資質平平,又無甚大功德大智慧,憑什么可以得到鴻蒙紫氣?

眾人見其他幾位得到鴻蒙紫氣者都是鴻鈞老祖的弟子,唯獨紅云孤家寡人,當下心中皆是一動,暗自算計不已。

只是這鴻蒙紫氣之所以被稱為大道機,只是更讓人容易感悟天道罷了,并不是成圣的關鍵,可憐紅云,白白給鴻鈞算計去,日后當死于鯤鵬手上,也因此揭開下一量劫開始的大幕。


上一章  |  黑寶葫蘆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