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當皇帝第三十九章 朝會風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穿越>> 回到唐朝當皇帝 >>回到唐朝當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九章 朝會風波

第三十九章 朝會風波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七月初三  分類: 穿越歷史 | 七月初三 | 回到唐朝當皇帝 
翌日,李恪從校場練武回來,用過早膳,在蘭兒是服侍下穿上朝服,在小寶子的陪同和陳其的護衛下直奔太極殿而來。今天是十月十五,他作為親王,今天又要參加一月兩次的朝會。

在承天門下車之后,李恪讓陳其等候,自己帶著小寶子來到了早朝的太極殿。距離卯時,還有半刻時間,李恪和眾人一樣,只能在太極殿前等候。在等候的這段時間里李恪分別跟眾人一一行禮問候。

而李泰在李恪到太極殿不久就出現在了大家面前,這讓李恪有種錯覺,李泰是不是總喜歡在自己到場之后不多時就出現。如今封為衛王的他,已經不似剛開始李承乾被冊封為太子時的萎靡不振了,顯得精氣十足,和藹恭謙,讓人容易對他產生親近之感。難怪歷史記載,他和李承乾就算沒有像長孫無忌、李績這樣的權臣支持,也能斗的旗鼓相當。

關鍵是他的作風讓那些處在中下游的官員感覺得到了尊敬,意識到了自己的機會,所以,他們支持李泰,李泰才能夠在朝堂上站穩腳。李泰的作法很符合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在大唐朝堂上的大員也就那么幾個,這當中還有很多支持李承乾的,他即便爭取到他們中部分人支持自己,也不見得斗得過長孫無忌。

所以,他就走基層路線,和中下層官員建立感情。李世民在位時的朝堂是很注重討論的,他喜歡讓群臣討論國事,這樣一來,這些官員也是一股不小的勢力。想到這點,李恪不得不佩服起李泰的智謀來,他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啊,能想出這樣的曲線爭儲的路線。就在這時,李泰來到了他身邊,行禮道:“青雀見過三哥,聽說三哥已經移居漢王府,臣弟很是想念啊。”

李恪親熱的說道:“為兄謝過四弟掛念,四弟有時間可以到我的漢王府一敘。”

李泰恭敬的道:“三哥邀請,臣弟敢有不從,等有時間一定到三哥府上嘮叨。”

兩人聊得開心,忽見李承乾和長孫無忌兩人緩緩而來,李恪和李泰給他們行過禮,李恪又跟李承乾說了幾句客氣的話,而這時封德彝和蕭瑀兩人則徐步而來。三人只得按部就班的站好,等待李世民覲見入朝。

早朝討論都是懸而未決的事情,所以難免爭論不休,李恪和李泰以及李承乾因為現在年紀還小,沒有發言權。讓他們早朝列席,也只是李世民為了培養他們治理安邦的能力。所以,他們因此聽的格外詳細,一面不忘默默思考,以便隨時準備回答李世民的提問。

李恪低著頭,只聽封德彝慢騰騰道:“啟稟皇上,老臣以為皇上登基已有三月,這年號之事也不能耽擱,該早做決定。”

封德彝如此一說,眾人無不贊同,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政變的主謀和幫兇,是他們幫李世從李建成的手中搶到了太子之位,又在李淵手里逼的他將自己的皇位禪讓給李世民的。所以,用武德的年號,他們心里總覺得不舒服,如今封德彝提了出來,他們如何能不高興,不支持呢。

所以,都大聲說道:“皇上是該確定年號。”

“還望皇上早做決定,不能耽擱啊。”頓時,大殿里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吵的不成樣子。

李世民實在看不下去了,但他又不能說什么,是他規定的朝會可以討論,不予追究。現在,他要追究這幫大臣在他面前太過放肆,顯然會顯得自己氣度不夠,所以,他青著臉不語。

這時候,長孫無忌適時的站出來喝道:“朝堂之上,吵成這樣,成何體統。”

大家顯然未測料到會有人喝斥,慌忙閉口不語,目光不由自主的朝長孫無忌看去。尤其是封德彝和蕭瑀兩人,心中對長孫無忌如此不識時務很是不滿,都在心里罵道,自己尚書仆射都沒說什么,你一個吏部尚書有什么資格吼斥大家。

本想站出來告個長孫無忌目無君主之罪,但見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剛才的表現甚是滿意,知道是皇上寵著他,兩人都是官場上的老油子,自然知道這個時候不能指責長孫無忌。所以,終是不再言語。

這一切李恪看得清清楚楚,長孫無忌在朝堂上吼斥重臣,李世民不但不責怪他,還很贊賞他,這說明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確實恩寵有加,難怪歷史記載,李世民想立自己為皇太子時為什么不跟眾人商量,非要跟長孫無忌一人商量,主要還是太信任他了。李恪不由得對長孫無忌又有了新的認識,從而提防他的心開始加重起來。

李世民等大家安靜下來,才緩緩說道:“朕登基之初,大事小事一大堆,忙不過來。所以,這年號一事也一直拖到現在,既然今天被封德彝提了出來,你們大家就想想,朕該用什么年號。”

大家見李世民讓他們說,頓時七嘴八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時,封德彝再也不甘落后,大聲吼住眾人道:“啟稟皇上,微臣以為用‘順德’為好,順其天意,恩德天下。”

封德彝話剛說完,長孫無忌便反對道:“皇上,臣以為該用‘永昌’最為妥帖。”長孫無忌說完,封德彝剛要反駁就聽尚書右仆射蕭瑀道:“微臣贊同封大人的意見。”蕭瑀如此說,純粹就是為了剛才長孫無忌搶了自己的風頭,看不慣他的囂張氣焰,而事實上,他并不看好封德彝所提出的年號。

一時之間,支持長孫無忌的大有人在,支持封德彝的也有不少,朝堂上亂成一鍋粥。李世民見再不訓斥,這幫人非得鬧上天不可,就吼道:“如此吵吵鬧鬧,你們是不是把朝堂當成菜市場了?”

李世民一吼,眾人連忙跪下道:“臣等有罪,還望皇上贖罪。”

李恪隨著眾人跪下,心里在想,皇帝和大臣之間的差別就在這里,大臣即使官職再大,你吼斥,大家只是不再言語而已,而皇帝一吼斥,眾人就只有跪地請罪的份了。但讓他料想不到的是,就在大家跪地求饒的時候,李世民在高處觀察到了他的表情,見他對此毫不在意,似乎心中早有定計,就問道:“李恪,你覺得朕該用哪個年號?”

李恪被李世民一問,嚇了一跳,忙道:“此等大事,兒臣年小,不敢妄下定語。”

李世民聽他說自己不敢隨便說,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便道:“你且說來,用與不用朕自有決斷。”

李恪心中后悔不已,他剛才只是想告訴李世民,我年紀小,還沒有到決定這樣大的事情的時候,不能隨便說,你也不能隨便就聽我的。只是,沒想到李世民誤會了他的意思。李恪心里暗暗著急,他到底該怎么辦呢?

李世民見李恪沉默不語,不由大聲喊道:“李恪,你沒聽見朕剛才的話嗎?”

李恪被李世民這一喊,大驚之下脫口而出:“貞觀。”

李世民剛要對李恪的態度進行批評,忽聽他喊出“貞觀”二字,乍一聽不覺什么,但細一琢磨,覺得“貞觀”二字又很貼切。這時封德彝啟奏道:“皇上,漢王殿下所說‘貞觀’二字,臣認為甚好。《易大傳》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天地之理主于正;觀:以示人也。兩字表示天地之道,就是要告訴天下臣民皇上所行之事,順應天意。”封德彝博才多學,一番解釋下來,頭頭是道。李世民越聽越覺得有道理,又問房玄齡道:“房愛卿,你認為如何?”

房玄齡見李世民征求他的意見,這表示李世民心里已經認可,忙道:“臣贊同漢王的殿下‘貞觀’二字。”

李世民用目光掃視著下面眾人,最后定格在杜如晦的身上,問道:“愛卿,你認為呢?”

杜如晦也覺得這兩個字有新意,很適合李世民這樣雄才偉略、開創盛世的明君,就道:“臣也贊同漢王殿下的‘貞觀’二字。”

眾人見李世民最為信任的幾個人都支持了,自己還不支持干嗎,就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而這個時候封德彝又不失適宜的喊道:“漢王殿下如此大才,乃是皇上之福,大唐之福啊。”

支持封德彝的人一聽老大都如此說,自己還敢落后,所以,也七嘴八舌的喊道:“漢王殿下聰慧,實乃大唐之福啊。”反正就是好話說了一大堆,讓李恪聽到都起雞皮疙瘩。

李恪從自己說出這兩個字時就預料到了結果,雖然他沒有從長孫無忌眼中看到什么,但他看到了李承乾稍帶怨恨的眼神和李泰警惕的神情,他不覺心里一沉,今天不小心說出的“貞觀”兩個字,不知將來自己要為此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呢,天意如此啊,自己又能有什么辦法呢。所以,李恪無心再聽大家議論的其他事情,心里迷迷糊糊的,不一會就跟著群臣出了太極殿。

出得大殿,李恪跟眾人一一打過招呼,明顯的李承乾和李泰對他已經對他有了警惕之心,倒是李佑,跟他說話和氣,讓他沒有想到。

等到眾人離開,李恪徑自來到李世民處理朝政的兩儀殿。

李世民剛下早朝,來到兩儀殿,心里想著李恪剛才所說兩個字,覺得跟很適合自己,不由得為兒子能想到如此的年號而高興,但他還是有所懷疑,李恪武略還行,文才就沒有李泰好,他怎么會想出這么貼切的兩個字來呢?這時王德進來稟道:“皇上,漢王殿下在殿外求見。”

“讓他進來吧。”李世民顯得很高興,他也想詢問李恪,這兩個字是否是他自己所想。

李恪走進兩儀殿,連忙給李世民行禮道:“兒臣叩見父皇。”

李世民緩緩道:“起來吧。”

李恪起身,站在一邊,等李世民詢問。果然,李世民問道:“你在早朝所說的‘貞觀’二字你自己所想嗎?”

李恪就知道李世民會如此問,回道:“啟稟父皇,是兒臣所想。”

李世民又問道:“你是如何想到這二字的?”

李恪恭敬的道:“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含義就是指示人們按照社會自然發展規律去做。”李恪以前看過這兩個字的注解,記住了宋朝朱熹對這兩個字的注解。所以,即是封德彝博學,也不可能知道晚他幾百年的人的注釋。

李世民聽李恪解釋后,倒也不再懷疑他,勉勵道:“你能有此學識,朕心甚慰,還望你以后繼續努力,不可因此而驕傲自滿。”

李恪謙虛道:“兒臣敬遵父皇教誨。”

李世民滿意的點點頭,對他道:“你今天所來何事,說吧。”

李恪就直接把昨晚馬周幫他所寫兩本奏章呈給了李世民。在李世民觀看奏章的時候,李恪細心打量了李世民處理政務的兩儀殿。確實如歷史上所說,李世民奉行節儉,就是自己的兩儀殿也不是很華麗奢侈,這在很多帝王中是不多見的。

約摸過了一刻,李世民看完奏章,放在案幾上道:“你所說的這個新蹴鞠朕雖然沒見過,但蹴鞠在大唐民間比較興盛,而奏章中所列詳細,朕也能對你的新蹴鞠之法略知一二,如湊章中所說,確實對大唐百姓百利無害。”

李恪聽李世民如此說,知道他不反對自己推廣蹴鞠比賽,心中暗喜。李世民繼續道:“至于你建議由朝廷舉辦這樣的比賽,朕認為還不是時候,如今大唐發展迫在眉睫,朕和群臣都無暇顧及此事,等突厥之事解決,朕到時候可以下旨此等比賽由禮部舉辦。”李世民的答復正如李恪所料,李恪也沒指望他能在由朝廷舉辦,由朝廷監督。

李世民看到兒子面呈失望之態,安慰他道:“你也不用灰心喪志,畢竟,這是件利于百姓的事情,朕即使現在不能辦理,也不會棄之不顧。”李世民說著看了李恪一眼,見他有些希望的等待自己下文,便道:“朕可以容許你以漢王府的名義舉辦蹴鞠比賽,而你提議的這個監管部門就一并列到你的漢王府中,只是不能再叫蹴鞠寺了,這樣不合體制,就叫蹴鞠司吧。”

李恪一聽,高興不已,忽聽李世民問道:“這份奏章不是你寫吧?”

李恪回道:“奏章中的內容是兒臣府中主薄馬周所擬,奏章是兒臣抄寫的。”

李世民贊道:“這份奏章條理清楚,文辭嚴謹,一看就是才學之士。”然后,看了一眼李恪道:“蹴鞠司就由馬周負責,朕再任命他為御史臺侍御史,可以糾舉百寮比賽中的官吏以權謀私現象。”

李恪趕緊謝恩道:“謝父皇恩準,兒臣一定竭盡所能辦好此事。”

李世民道,“沒想到短短數日,你的書法緊張神速,父皇很高興,希望你能再接再厲,創出屬于自己的風格。”

李恪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李世民又問道:“你還有其它事情嗎?”

李恪回答道:“暫時沒有,等以后蹴鞠司遇到問題,兒臣再來請教父皇。”

李世民道:“那你就下去吧,記得不要因為此事而學業有所怠慢,知道嗎?”

李恪知道李世民還有湊章要批復,就不再打擾他,關心的道:“父皇注意身體,兒臣告退。”

李世民在李恪剛要退出兩儀殿的時候又道:“明天朕就讓尚書省草擬圣旨,你也不用擔心此事。”

李恪再一行禮,退出了兩儀殿。

李世民看著他遠去的背影,自語道:“朕就期待你,看你是否真能辦成這件事。”


上一章  |  回到唐朝當皇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