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偵察兵第四百二十七章 勢如破竹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半江>> 大唐偵察兵 >>大唐偵察兵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二十七章 勢如破竹

第四百二十七章 勢如破竹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半江  分類: 歷史穿越 | 張允文 | 偵察兵 | 李世民 | 特種偵察 | 半江 | 大唐偵察兵 
濃厚的烏云之下,閃電劃破天際。大地驀地一亮,接著又迅速黯淡下來。

在山間戰場之中,無數具尸體和殘肢橫七豎八的倒在那里,鮮血流出,將大地染得一片嫣紅。

忽地感到面上冰涼。李世民抬起頭,迎面接到了一滴急速落下的雨水。在他的眼中,雨滴漸漸多了起來,淅淅瀝瀝的,澆著整個六山。

“轟——”一道炸雷響徹天地。

山風呼嘯,攪動著山間的空氣,使得整個山中都充盈著一股血腥味。然而,這種血腥味在雨水之中,漸漸的變淡,直至消失不見。地上的血水也被稀釋掉,順著山間谷地,不知流往何處去了。\等到將戰場清理完畢,尸體掩埋,又有誰會記得這里曾經爆發過一場大戰。

冰冷的雨水沖刷著每個唐軍士卒。這些在戰斗中如同迷失了神智的野獸的士卒,之雨水的刺激之下,漸漸轉醒。面無表情的看了滿地的尸首一眼,又轉過頭望向自己的將軍。

在李績的調度之下,李道宗領著近兩萬大軍聚在山下,圍住如今正在山上的高延壽、高惠貞部,其余士卒則是在雨中打掃戰場。

而高延壽集結殘軍,得兵四萬,踞山而守,提放著山下唐軍。

當戰場打掃完畢,此戰的戰果也統計出來了。\此次大戰,唐軍共折損一千三百多人,而斬首敵軍兩萬余人,可是稱得上是大捷了。

打掃完戰場,李績繼續調兵包圍住高延壽、高惠貞部,同時令士卒拆除六山通完外界的橋梁,將高延壽徹底困死于此處。

高延壽和高惠貞站在山頂之上,看著山下面唐軍如同流蟻一般講整個山圍得水泄不通。雨簾之中,一股沮喪的情緒在高延壽心頭蔓延。他轉過頭,望著高惠貞,由于片刻,說道:“要不我們降了吧!聽說唐軍對待降眾還是不錯的,你看看那白巖城眾,投降之后,這日子也過得挺滋潤啊!”

高惠貞躊躇的望了一眼山下的唐軍,口中說道:“褥薩大人,若是這天氣一直這樣下雨,那么下面的唐軍定然會受到影響。\到時候我等在山上開掘土石,以大雨為引,必破唐軍,至少突圍而出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一聽這個建議,高延壽不由有些心動,轉念一想,又問道:“若是天不下雨,又當如何?”

高惠貞長嘆一聲:“若是天不下雨,那說明天要我等投降大唐,我等投降便是!”

高延壽點點頭,算是同意了高惠貞的言語。

大雨從下午一直落到晚上。天將暮的時候,大雨停了下來。\

高延壽和高惠貞站在山頂之上。在獵獵的大風之中,天際濃厚的烏云被吹著往西方移動而去。看這情形,要下雨的可能性極低了。

二人長嘆一聲,對望一眼。高延壽輕聲道:“明日我等便率眾投降吧!”

第二日,當太陽從地平線上跳出來,普照大地的時候,李績正欲派人前往山上進行最后的說服工作,就在這個時候,只見山上一名手持白旗的高麗士卒正緩緩走下山來。

大唐貞觀十八年六月二十八,李世民寢陵六萬大軍與十五萬高麗大軍戰于安市城東之六山。大破之,斬首三萬,圍高延壽、高惠貞于山上,斷四面之橋梁,絕八方之道路。\二人走投無路,率本部兵馬三萬六千八百人向李世民請降,躬身膝行進入軍門,拜伏請命。

至此,這場大唐與高麗交戰以來最大會戰以唐軍大勝而告終。此役,唐軍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明光甲萬領,其他軍械不計其數。

在對待高延壽及其降眾的時候,李世民采取了一貫的懷柔之策,選褥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之軍職,遷居內地,高延壽鴻臚卿,高惠真司農卿,一下子便將高句麗絕奴部和灌奴部兩部的貴族網羅住了。而對待普通士卒,則是將其盡數放歸。李世民這樣做,卻是想通過這些潰兵將大唐的軍威和對待俘虜的政策宣揚出去,瓦解高麗軍心。\除了普通士卒之外,投降的還有三千三百靺鞨兵。靺鞨也算是營州刺史所轄部族之一。如今,這靺鞨不助大唐,反助高句麗,盛怒之下的李世民令人將其悉數坑之。

此戰之后,高麗舉國震驚,后黃城和銀城守軍全都自拔逃遁,數百里內無復人煙。

為了紀念此戰,李世民改六山為駐蹕山,令將作造《破陣圖,命中書侍郎許敬宗為文勒石以紀其功。

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令李世民印象深刻的白袍唐將被找了出來,卻是正在大唐軍事學院騎兵系學習的薛仁貴。\李世民見其勇武,特令在眾人面前表演一番。薛仁貴表演完畢之后,李世民大聲稱贊,并賜下馬兩匹,絹四十匹同時出言鼓勵他要勤奮學習。

薛仁貴終究年少,聽得李世民的話語,臉上不由微微露出驕矜之色來。

如今,打敗了高麗援軍,李世民領著大軍揮師前往安市城。欲圖一舉攻下城來。

安市城此時的城主叫楊萬春,其人驍勇,手下的兵馬精良,城池地形也極為險要,當年淵蓋蘇文作亂的時候楊萬春不服莫離支的篡權,于是莫離支派遣大軍進攻安市城但是卻失敗,只好默認楊萬春在安市城的統治。\

李世民先派出人前往安市城下,向楊萬春游說。卻被守軍亂箭射下,幸虧那人跑得快,要不然一條命便交在此處。李世民聞言大怒,本欲即刻令大軍攻擊安市城,李績卻攔住李世民,說炮兵未到,而安市城上至城主下至士卒,皆為驍勇之輩,冒然進攻,恐損失慘重。

李世民只好令大軍在城外扎營,等待炮兵到來。

兩日之后,炮兵來了。

在安市城下擺好陣勢,炮兵開始轟擊安市城。

如同遼東城、白巖城一樣,安市城城墻很快被轟塌。那楊萬春不負驍勇之名,組織騎兵出城突襲炮兵,欲圖扳回頹局。\

操作迫擊炮的炮兵當即調整射程,對那些騎兵進行轟擊。

整個戰局幾乎呈現一邊倒的局面。高麗騎兵以血肉之軀硬生生的沖擊炮火,其結果自不待言。就連楊萬春,也死于亂炮之中。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因為楊萬春的身死,安市城守軍士氣大跌。面對用潮水一般涌入的唐軍,除了部分頑固分子誓死抵抗被射殺之外,其余人都投降了。

安市城正式被唐軍攻陷。

在歷史上,李世民進攻安市城的時候,卻是遇到了頑強的抵抗,最終沒能踏入安市城一步。\反而是在天氣漸漸轉冷的時候,不得已下令撤兵回國。

李世民坐鎮安市城安撫城內百姓降眾,李績則是帶著三萬兵馬南下建安州,將與張亮部水軍匯合,共同攻下建安州。

就在李世民攻下安市城不久,薛萬徹的北路大軍也傳來了勝利的消息。在李世民擊敗高麗十五萬大軍之后,薛萬徹圍攻數日的新城州宣布投降。

薛萬徹留下一萬大軍駐守新城,自己帶著剩余的軍隊正往李世民處趕過來。

而李世民則是呆在安市城中,養精蓄銳,休整軍隊。

李世民之所以沒有領軍繼續進攻,卻是因為炮兵營的三名中郎將聯袂求見李世民,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炮彈快用光了。

因為唐軍的后勤補給線非常的長,所以往往出現補給跟不上大軍行軍步伐的情況。在唐軍從遼東城等處繳獲巨額糧草之后,唐軍對于糧草的要求不再是那般高,反倒是對于箭支、炮彈等軍用器械的需求量加大。可是,負責后勤輜重的官員也是苦不堪言。當初攜帶了許多的糧食,如今正在運送的途中,卻傳來已經繳獲大量糧草的消息。然而輜重隊已經出發,難道還要讓他們再運回去?

一去一來,花費了許多的時間,使得箭支、炮彈等消耗品的運送速度跟不上消耗速度。這樣下來,炮彈就用的七七八八,而沒有得到補充。

知道這種情況,李世民只好按捺住一鼓作氣,蕩平遼東的想法,暫時在安市城休整,等到炮彈一到,再行進攻。

就這樣,幾日之后,李績方傳來了攻破建安州的消息。

本書。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其他書友正在讀

新書日點擊榜


上一章  |  大唐偵察兵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