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界財神之以財入道財神詳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玄幻>> 異界財神之以財入道 >>異界財神之以財入道最新章節列表 >> 財神詳解

財神詳解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瘋狂財神  分類: 玄幻 | 異界大陸 | 瘋狂財神 | 異界財神之以財入道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一種主管財富的神明。

輔佐財帛星君和輔佑范蠡為正文財神。

財神是道教俗神,民間流傳著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月財神趙公明被奉為正財神。日春神青帝和月財神趙公明合稱為“春福”,日月二神過年時常貼在門上。

相傳月財神姓趙名公明,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長安(現西安)戶縣終南山石井阿姑泉歡樂谷人氏。在《真誥中趙公明為五方諸神之一,即陰間之神。后在道教神話中成為張陵修煉仙丹的守護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壇元帥之稱,并成為掌賞罰訴訟、保病禳災之神,買賣求財,使之宜利。故被民間視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中國民間供奉的招財進寶之神。

但唐宋及其以前諸書如干寶《搜神記《真誥《太上洞淵神咒經等,皆以為五瘟之一(見本卷《瘟神)。直至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稱之為財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趙元帥,姓趙諱公明,鐘(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在道教神話中成為張陵修煉仙丹的守護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壇元帥之稱,并成為掌賞罰訴訟、保病禳災之神,買賣求財,使之宜利。故被民間視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其羽化后葬于終南山下趙代村。

仙劍四中的財神形象

神下面,分為輔佐財帛星君和輔佑范蠡,為正文財神。

民間習俗

接財神

說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說法二: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并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兇,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病禳災。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并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傳說關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意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說法三: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農歷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盛行于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唯"財神"即所謂趙公元帥,據說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閑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游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于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或謂其性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抑在前頭迎接他。不過也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在生日是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軋初五的鬧猛,而是改在"財神誕日"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后門溜進來享用。我們現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電子香燭火高低明滅,忽于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便是已經掌握信息的明證了。

財神只有一個,加上四員下屬也只湊成了一個巴掌之數,想發財的人卻有那么多,供不應求是明擺的,于是便有人主動出頭,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導致出一幅新的風俗畫--"送財神"每逢初五之日,貧民乞丐三五結伙,戴起面具,扮成財神班底,號稱"送財神",也叫"跳財神"。主人例須當場送上錢幣酬謝,否則便在你家門口或店鋪前鬧個不停,徒惹圍觀者哂笑,倒不如破費一點,快把這班"活財神"送走完事。窮光蛋扮活財神,搶財神變送財神,這出充滿諷刺意味的街頭鬧劇,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財神習俗增添了不少額外的情趣。近年來結伙跳躍的"送財神"景象已經不見,起而代之的是單獨行動--不聲不響走到門前,拿張背面有不干膠的紅紙財神像往門板上一貼,隨即伸手討錢,正見得時進俗易、推陳出新哩。

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后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為什么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的叫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后,他什么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里祈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花子,心想連香燭都舍了得點,還來求財?天下那么多窮叫花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善心給這叫化子一點施舍。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么好將錢賜給叫化子呢?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扔給了叫花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化子,氣得大發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

黃財神

自此以后,數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財的。

民間還傳說,財神即為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清代繪畫頂峰,用實色與黃金為顏料。

"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傳說關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

春節和財神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迎財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餃子(餃子象征財神爺給的元寶),吃罷餃子徹夜不眠,等待著接財神。“財神”,實為采用中國傳統木板年畫印刷工藝印制的財神畫像,系用紅紙印刷而成,中間為線描的神像,兩旁寫著“添丁進財”、“祈求平安”的吉利詞語。“送財神”的是一些貧寒子弟,或街頭小販,他們低價買來財神像,穿街走巷,挨門挨戶叫賣:“送財神來嘍!”戶主絕不能說“不要”,而要客氣地說:“勞您駕,快接進來。”幾個銅子就可買一張,即使再窮也得賞個黏豆包,換回一張。一個除夕夜,有時能接到十幾張“財神”,這是為了討個“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這種習俗在中國民間一些地區仍在延續。春節期間一些乞丐到村里挨家挨戶乞討錢財,主人施舍給他們錢財后,他們就在主人家門口的墻上貼上一張財神像。據記述,舊時蘇北張家港周圍貼財神的習俗:他們用黃紙刻上財神圖案,去人家門上張貼,貼時口中念念有詞,其詞曰:“財神貼得高,主家又蒸饅頭來又蒸糕;財神貼得低,主家開年好福氣;財神貼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錢鋪地。”主人則答曰:“靠富”。

除了迎財神之外,祭祀財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春節,舉國各地均祭祀財神,祭祀方法各異。北方地區春節時,家家請回財神,供奉財神像,焚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清晨祭焚財神像。祭祀時邊行禮邊誦祝詞:“香紅燈明,尊神駕臨,體察苦難,賜富百姓。窮魔遠離,財運亨通,日積月累,金滿門庭。”清代俗曲則云:“新正初二,大祭財神,點上香燭把酒斟,供上了公雞豬頭活鯉魚,一家老幼行禮畢,鞭炮一響驚天地。”祭祀場面非常隆重。南方敬祭財神供品內容特別講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為果品,有廣橘,示生意廣闊;第二桌為糕點,多用年糕,意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為松柏常青;第三桌為正席,有豬頭,全雞,全鴨,全魚等等,有招財進寶、魚躍的吉意。祭祀時,主人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人人滿懷發財的希望,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在全國各地,都有祭祀財神的蹤跡,財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見。

供財神

虔誠普熏供養財神可以得到諸種功德利益,事業順利鴻圖大展,消除種種的障礙。合家歡樂,吉祥如意!

蜀香堂文武財神

紅燭高香,鞭炮齊鳴,牲醴畢陳,迎接財神

金鑼爆竹,紅燭高香,鞭炮齊鳴,牲醴畢陳,迎接財神爺。財神節有農歷正月初五,七月甘二,八月十五日。七月甘二是民間祭祀財神的節日,俗稱的“財神節”。民間通常掛燈籠鞭炮以祈求來年豐收。農歷正月初五則是財神的生日。

如是香坊五姓財神熏香

熏香總攝財寶天王及五姓財神,吉祥天女諸佛教經典所記載之功德,諸財神共同喜悅的天木,五種膠香,五色檀香以及種種福物,甘露法藥,又經藏傳佛教寺院近兩百僧眾,財神心咒專修后虔制而成。虔誠普熏供養五路財神可以得到諸種功德利益,事業順利鴻圖大展,消除種種的障礙。此熏香主具增益、懷愛功效,為龍天財神護法之佳饌供品。

古格藏香坊集聚鄔金財神

鄔金長壽佛增益寶部骨鬘尊,為大寶鄔金蓮師如意摩尼寶珠,其究竟本性為財神總攝,其功德,可令佛教興盛,教法廣宏,調服三界眾生,攝集有寂福德、壽元,斷除四時不祥,阻止魔礙、惡兆、違緣、嗔害怨敵,遮止夭壽,增上威勢,更令人、財、食祿招聚,受用自在。

各類財神的起源

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財神,一般認為有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范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這些財神,又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大類,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則是“正財神”趙公明。

1、趙公明——專司人間財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財神,影響最大的當推趙公明。據《三教搜神大全載,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降瘟剪瘧,保命解災。故人稱“元帥之功莫大焉”。凡買賣求財,只要對趙公明祈禱,便無不稱心如意,故而民間奉其為財神。舊時年畫中,趙公明的形象多為頭戴鐵冠,手持寶鞭,黑面濃須,身跨黑虎,面目猙獰,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武財神。

民間關于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晉代年間,干寶《搜神記中,趙公明為專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東晉時期,陶弘景《真誥中記述,趙公明為致人疾病的瘟神。隋唐時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現,分別身披青、紅、白、黑、黃五色袍,各手執一物:一人執杓子和罐子、一人執皮袋和劍、一人執錘、一人執扇、一人執火壺。文帝問太史居仁:“他們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災福?”張居仁奏曰:“他們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為五鬼,在人間為五位瘟神: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主管世間瘟疫。此乃天地運行時所產生的疾病。”文帝問:“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張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降臨的疾病,無法制止”。于是那年許多百姓死于瘟疫。是時,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

趙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傳中就更為具體了,只是他又從五方瘟鬼之一變成了八部鬼帥之一:元明時有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億萬數,周行于人間。劉元達領鬼兵施雜病,張伯元領鬼行瘟疫,趙公明領鬼施人間以痢疾,鐘子季(鐘士貴)施人間以瘡腫,史文業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給人間降下許多災禍疾病,奪走了萬民性命,枉夭無數。

直到《封神演義問世,趙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樣渾身充滿邪氣、鬼氣和瘟氣。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冊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職責是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從此,趙公明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做了財神爺。趙公明司財,能使人宜利和合,發家致富,這正符合世人求財的愿望,所以民間廣泛敬祀趙公明,而他原來作為冥神、瘟神、鬼帥的面目被日漸淡忘了。民間所供財神趙公明皆頂盔披甲,著戰袍,執鞭,黑面濃須,形象威猛。周圍常附之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更加強了財源茂盛的效果。

2、范蠡——生財有道的陶朱公

范蠡也是一位文財神。他是春秋戰國之際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同時也是一位生財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資聰穎,少年時便有獨慮之明。后被越王勾踐拜為士大夫。越國兵敗于吳國,范蠡與越王一同去屈事吳王夫差。回國后又輔佐越王富國強兵,終于打敗了吳國。滅吳之后,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越王為爭國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償,便不想歸功于臣下。于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辭官隱退,帶領家屬隨從,架扁舟,泛東海,來到齊國。

范蠡父子在齊國海邊耕種土地,勤奮治產不久,就積累家產數十萬金。齊人聞其賢,請為其相。范蠡嘆息:“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它歸還了相印,將錢財盡分給了朋友和鄉鄰,只帶上最貴重的物品,暗自離開齊都,悄悄來到陶地。范蠡認為,陶地處天下之中,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為后半生的保證,自此居住下來自稱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說隱語“逃”;“朱”,一說為富翁的象征,或說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說是對尊長,平輩的敬稱,或說寓己曾做為公爵)。范蠡父子靠種地、養牲畜,做生意又積累了數萬家財,成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兩家分財于百姓,天下人都贊美陶朱公,拜其為財神。

陶朱公的經營智慧歷來為民間所敬仰,于是有許多經營致富術托與陶朱公名下。如《經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懶惰;價格要訂明,切忌含糊;用度要節儉,切忌奢華;賒賬要認人,切忌濫出;貨物要面驗,切忌濫入;出入要謹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優劣要細分,切忌混淆;貨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約定,切忌馬虎;買賣要適時,切忌拖誤;錢財要明慎,切忌糊涂;臨事要盡責,切忌妄托;賬目要稽查,切忌懶怠;接納要謙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靜,切忌粗糙;說話要規矩,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為商家經驗之談,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見,他作為財神在民間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艱苦創業,積金數萬;善于經營,善于理財,又能廣散錢財,故稱其為文財神也..就理所當然了。

3、關羽——忠誠信義為本的關公

關公即關羽,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把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的作者說:“關公被人視為武神、財神及保護商賈之神。人遇有爭執時,求彼之明見決斷。旱時人們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藥方,被人視為驅逐惡鬼兇神之最有力者”。

據徐道《歷代神仙通鑒記載的一種傳說:關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龍”,漢桓帝時,河東連年大旱,老龍憐眾心切,是夜遂興云霧,汲黃河水施降。玉帝見老龍有違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劍斬之,擲頭于地。解縣僧普靜,在溪邊發現龍首,即提到廬中置合缸內,為誦經咒九日,聞缸中有聲,啟視空無一物,而溪東解梁平村寶池里關毅家已有嬰兒落地,乳名壽,幼從師學,取名長生,后自名羽,字云長。據《三國演義載,關羽因原籍惡豪倚勢凌人,遂殺惡豪后奔走江湖。東漢末年,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共生死,同起義兵,爭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敗劉備。劉備投靠袁紹。曹操擒住了關羽,看中關羽為人忠義,拜為偏將軍。后曹操察覺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銀珠寶、高官、美女來收買,但關羽絲毫不為錢財名利所動。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立即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大將之首將。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設計,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羽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呂蒙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屈而亡。《三國演義后又記載:關羽遇難后,陰魂不散,蕩蕩悠悠,直到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上空大呼:“還我頭來!”山上老僧普靜聞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梁、文丑(皆被關羽所殺)等眾人之頭,又向誰索?”關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門。

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明清時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關羽被世人附會成具有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民間各行各業對“萬能之神”關帝頂禮膜拜。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是大概是因為關羽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與一些世間貪利妄義之徒

形成鮮明的對比。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另外,人們希望商賈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正人,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

4、五路神及利市仙官——招財進寶的偏財神

文武財神是民間所謂的正財神,在正財神之外,還有偏財神,這是就財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間的偏財神經常是指被稱為“五路神”的財神。在《封神演義中,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元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清人姚富君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其中的五路是指東西南北中五方,意為出門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運,發大財。五路財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他們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這天天剛放亮,城鄉各位都可聽到一陣陣鞭炮聲。為了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是初四晚舉行迎神儀式,準備好果品、糕點及豬頭等祭祀用品,請財神喝酒。屆時,主人手持香燭,分別到東南西北中五方財神堂接財神,五位財神接齊后,掛起財神紙馬,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拜罷,將財神紙馬焚化。

到了初五凌晨,人們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頭酒,直吃到天亮開門營業,據說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清代蔡云《吳覦中有生動描述: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所謂“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個個爭早放頭通鞭炮,以此祈盼發家致富。

在民間所供財神中,不管是趙公元帥,還是賜福天官,身邊總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說是地地道道的偏財神。有關利市仙官的來歷,在《封神演義中有記載: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財神趙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為迎祥納福之神。所謂“利市”包含三重含義:一是指做買賣時得到的利潤;二是指吉利和運氣;三是指喜慶或節日的喜錢如壓歲錢等。人們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財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滿,萬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別是商人,還把利市仙官圖貼到門上,并配以招財童子,對聯寫道:“招財童子至”與“利市仙官來”,隱喻財源廣進、吉祥如意。

5、劉海蟾——撒錢濟貧的準財神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眾多財神中,有一類只能算作是準財神,意為未得財神封號,但由于此神能為人們帶來一定的財運,承擔了一部分財神的職責,于是人們就將其作為財神看待。劉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準財神。

劉海蟾,原名劉海,五代時人,籍燕山(今北京),曾為遼朝進士,后為丞相輔佐燕主劉宗光。此人素習“黃老之學”。

《歷代神仙通鑒中有云:一日,有自稱正陽子(呂洞賓)的道士來見,劉海以禮相待,道士為其演習“清凈無為之示,金液還丹之要”!索積蛋十枚,金錢十枚,以一錢間隔一蛋,高高疊起成塔狀。劉海驚道:“太險!”道士答道:“居榮祿,履憂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劉海頓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劉玄英,道號“海蟾子”,拜呂洞賓為師,得到成仙,云游于終南山、太華山之間。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以此看來,劉海是個悟后棄富的道士,本與財神無緣,劉海成為財神也許是源于他的道號——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劇毒,對人體有害,被列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強心、鎮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們所崇拜。《太平御覽引《玄中記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又能食山精。”當時人們把蟾蜍當成了避五病、鎮兇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物,是有靈氣的神物。劉海是以“蟾”為道號而聞名,又以“劉海戲金蟾”的傳說被抬上了財神的寶座。

劉海戲金蟾出現在大量的民間年畫和剪紙中,歷代畫家也有不少這一題材的佳作傳世。在這些作品中,劉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顏開的頑童形象,其頭發蓬松,額前垂發,手舞錢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著錢串的另一端,作跳躍狀,充滿了喜慶、吉祥的財氣。劉海所戲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舉世罕見。金蟾被看作是一種靈物,古人認為得之可以致富。這是劉海被塑造成財神的主要根據。據說,劉海用計收付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里,就把錢撒到哪里,救濟了不少窮人,人們尊敬他,感激他,稱他為“活神仙”。為此,還修建了劉海廟,把他的故事編成戲劇,到處吟唱。

佛門里的財神

愛財之心,人皆有之,佛國也不例外。《西游記中曾描述了,唐僧師徒到了西天,竟意外遇到索賄的事,唐僧只得拿出紫金缽獻出,才獲得有字的真經。佛經里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佛祖釋加牟尼收受了龍女一顆價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寶珠,才讓龍女立地成佛。因此,佛門也出現了財神。

北方多聞天王:它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源于印度教中財神俱比羅,他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敦煌壁畫里毗沙門像,畫的是他渡海布道、廣散金銀財寶的故事。所以,他最受人們歡迎。

善財童子:傳說,福城長者有五百個兒子,善財是他的小兒子。善財出生時,有很多珍寶從地下涌出,福城長者請來一位相士,相士為之取名叫“善財”。善財視財富為糞土,發勢要修行成佛,他歷盡了千辛萬苦,參拜了比丘、長者、菩薩、婆羅門、仙人等53位名師,最后拜見了普賢菩薩,實現了成佛的愿望。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觀音菩薩身邊的其中一位童男,就是善財童子。

仙劍奇俠傳四

boss戰財神

財神的屬性為土,血量15000,仙術免疫。

用韓菱紗的乾坤一擲(耗氣15),每次2000血的輸出,配合其他人的攻擊,財神15000的HP也用不了多久。中國道教俗神

日春神青帝和月財神趙公明稱為“春福”二字。日月二神過春節時常貼在門上。由于青帝是文官像通常和趙公明被人們認為一文一武。月財神又是中國民間供奉的招財進寶之神。相傳姓趙名公明,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在《真誥中趙公明為五方諸神之一,即陰間之神。但唐宋及其以前諸書如干寶《搜神記《真誥《太上洞淵神咒經等,皆以為五瘟之一(見本卷《瘟神)。直至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稱之為財神。《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趙元帥,姓趙諱公明,鐘(終)南山人也。自秦時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后在道教神話中成為張陵修煉仙丹的守護神,玉皇授以正一玄壇元帥之稱,并成為掌賞罰訴訟、保病禳災之神,買賣求財,使之宜利。故被民間視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正月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目錄[隱藏]

2中國民間的財神信仰

財神-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傳說關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的節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迎財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餃子(餃子象征財神爺給的元寶),吃罷餃子徹夜不眠,等待著接財神。“財神”其實是印制粗糙的財神像,此財神像用紅紙印刷而成,中間為線描的神像,兩旁寫著“添丁進財”、“祈求平安”的吉利詞語。“送財神”的是一些貧寒子弟,或街頭小販,他們低價買來財神像,穿街走巷,挨門挨戶叫賣:“送財神來嘍!”戶主絕不能說“不要”,而要客氣地說:“勞您駕,快接進來。”幾個銅子就可買一張,即使再窮也得賞個黏豆包,換回一張。一個除夕夜,有時能接到十幾張“財神”,這是為了討個“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這種習俗在中國民間一些地區仍在延續。春節期間一些乞丐到村里挨家挨戶乞討錢財,主人施舍給他們錢財后,他們就在主人家門口的墻上貼上一張財神像。據記述,舊時蘇北張家港周圍貼財神的習俗:他們用黃紙刻上財神圖案,去人家門上張貼,貼時口中念念有詞,其詞曰:“財神貼得高,主家又蒸饅頭來又蒸糕;財神貼得低,主家開年好福氣;財神貼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錢鋪地。”主人則答曰:“靠富”。

除了迎財神之外,祭祀財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春節,舉國各地均祭祀財神,祭祀方法各異。北方地區春節時,家家請回財神,供奉財神像,焚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清晨祭焚財神像。祭祀時邊行禮邊誦祝詞:“香紅燈明,尊神駕臨,體察苦難,賜富百姓。窮魔遠離,財運亨通,日積月累,金滿門庭。”清代俗曲則云:“新正初二,大祭財神,點上香燭把酒斟,供上了公雞豬頭活鯉魚,一家老幼行禮畢,鞭炮一響驚天地。”祭祀場面非常隆重。南方敬祭財神供品內容特別講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為果品,有廣橘,示生意廣闊;第二桌為糕點,多用年糕,意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為松柏常青;第三桌為正席,有豬頭,全雞,全鴨,全魚等等,有招財進寶、魚躍的吉意。祭祀時,主人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人人滿懷發財的希望,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在全國各地,都有祭祀財神的蹤跡,財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見。

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財神,一般認為有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范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劉海蟾。這些財神,又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大類,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則是“正財神”趙公明。

一、趙公明——專司人間財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財神,影響最大的當推趙公明。據《三教搜神大全載,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降瘟剪瘧,保命解災。故人稱“元帥之功莫大焉”。反買賣求財,只要對趙公明祈禱,便無不稱心如意,故而

民間奉其為財神。舊時年畫中,趙公明的形象多為頭戴鐵冠,手持寶鞭,黑面濃須,身跨黑虎,面目猙獰,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武財神。

民間關于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晉代年間,干寶《搜神記中,趙公明為專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東晉時期,陶弘景《真誥中記述,趙公明為致人疾病的瘟神。隋唐時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現,分別身披青、紅、白、黑、黃五色袍,各手執一物:一人執杓子和罐子、一人執皮袋和劍、一人執錘、一人執扇、一人執火壺。文帝問太史居仁:“他們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災福?”張居仁奏曰:“他們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為五鬼,在人間為五位瘟神: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鐘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主管世間瘟疫。此乃天地運行時所產生的疾病。”文帝問:“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張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降臨的疾病,無法制止”。于是那年許多百姓死于瘟疫。是時,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詔封五方力士為將軍。

趙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傳中就更為具體了,只是他又從五方瘟鬼之一變成了八部鬼帥之一:元明時有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億萬數,周行于人間。劉元達領鬼兵施雜病,張伯元領鬼行瘟疫,趙公明領鬼施人間以痢疾,鐘子季(鐘士貴)施人間以瘡腫,史文業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給人間降下許多災禍疾病,奪走了萬民性命,枉夭無數。

直到《封神演義問世,趙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樣渾身充滿邪氣、鬼氣和瘟氣。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冊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職責是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從此,趙公明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做了財神爺。趙公明司財,能使人宜利和合,發家致富,這正符合世人求財的愿望,所以民間廣泛敬祀趙公明,而他原來作為冥神、瘟神、鬼帥的面目被日漸淡忘了。民間所供財神趙公明皆頂盔披甲,著戰袍,執鞭,黑面濃須,形象威猛。周圍常附之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更加強了財源茂盛的效果。

二、范蠡——生財有道的陶朱公

范蠡也是一位文財神。他是春秋戰國之際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同時也是一位生財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資聰穎,少年時便有獨慮之明。后被越王勾踐拜為士大夫。越國兵敗于吳國,范蠡與越王一同去屈事吳王夫差。回國后又輔佐越王富國強兵,終于打敗了吳國。滅吳之后,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越王為爭國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償,便不想歸功于臣下。于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辭官隱退,帶領家屬隨從,架扁舟,泛東海,來到齊國。

范蠡父子在齊國海邊耕種土地,勤奮治產不久,就積累家產數十萬金。齊人聞其賢,請為其相。范蠡嘆息:“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它歸還了相印,將錢財盡分給了朋友和鄉鄰,只帶上最貴重的物品,暗自離開齊都,悄悄來到陶地。范蠡認為,陶地處天下之中,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為后半生的保證,自此居住下來自稱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說隱語“逃”;“朱”,一說為富翁的象征,或說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說是對尊長,平輩的敬稱,或說寓己曾做為公爵)。范蠡父子靠種地、養牲畜,做生意又積累了數萬家財,成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兩家分財于百姓,天下人都贊美陶朱公,拜其為財神。

陶朱公的經營智慧歷來為民間所敬仰,于是有許多經營致富術托與陶朱公名下。如《經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懶惰;價格要訂明,切忌含糊;用度要節儉,切忌奢華;賒賬要認人,切忌濫出;貨物要面驗,切忌濫入;出入要謹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優劣要細分,切忌混淆;貨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約定,切忌馬虎;買賣要適時,切忌拖誤;錢財要明慎,切忌糊涂;臨事要盡責,切忌妄托;賬目要稽查,切忌懶怠;接納要謙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靜,切忌粗糙;說話要規矩,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為商家經驗之談,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見,他作為財神在民間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艱苦創業,積金數萬;善于經營,善于理財,又能廣散錢財,故稱其為文財神也..就理所當然了。

三、關羽——忠誠信義為本的關公

關公即關羽,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把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的作者說:“關公被人視為武神、財神及保護商賈之神。人遇有爭執時,求彼之明見決斷。旱時人們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藥方,被人視為驅逐惡鬼兇神之最有力者”。

據徐道《歷代神仙通鑒記載的一種傳說:關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龍”,漢恒帝時,河東連年大旱,老龍憐眾心切,是夜遂興云霧,汲黃河水施降。玉帝見老龍有違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劍斬之,擲頭于地。解縣僧普靜,在溪邊發現龍首,即提到廬中置合缸內,為誦經咒九日,聞缸中有聲,啟視空無一物,而溪東解梁平村寶池里關毅家已有嬰兒落地,乳名壽,幼從師學,取名長生,后自名羽,字云長。據《三國演義載,關羽因原籍惡豪倚勢凌人,遂殺惡豪后奔走江湖。東漢末年,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共生死,同起義兵,爭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敗劉備。劉備投靠袁紹。曹操擒住了關羽,看中關羽為人忠義,拜為偏將軍。后曹操察覺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銀珠寶、高官、美女來收買,但關羽絲毫不為錢財名利所動。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立即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大將之首將。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設計,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羽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呂蒙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屈而亡。《三國演義后又記載:關羽遇難后,陰魂不散,蕩蕩悠悠,直到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上空大呼:“還我頭來!”山上老僧普靜聞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梁、文丑(皆被關羽所殺)

財神-中國民間的財神信仰

等眾人之頭,又向誰索?”關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門。

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明清時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關羽被世人附會成具有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民間各行各業對“萬能之神”關帝頂禮膜拜。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是大概是因為關羽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與一些世間貪利妄義之徒

形成鮮明的對比。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另外,人們希望商賈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正人,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

五、五路神及利市仙官——招財進寶的偏財神

文武財神是民間所謂的正財神,在正財神之外,還有偏財神,這是就財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間的偏財神經常是指被稱為“五路神”的財神。在《封神演義中,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元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清人姚富君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其中的五路是指東西南北中五方,意為出門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運,發大財。五路財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他們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這天天剛放亮,城鄉各位都可聽到一陣陣鞭炮聲。為了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是初四晚舉行迎神儀式,準備好果品、糕點及豬頭等祭祀用品,請財神喝酒。屆時,主人手持香燭,分別到東南西北中五方財神堂接財神,五位財神接齊后,掛起財神紙馬,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拜罷,將財神紙馬焚化。

到了初五凌晨,人們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頭酒,直吃到天亮開門營業,據說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清代蔡云《吳覦中有生動描述: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所謂“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個個爭早放頭通鞭炮,以此祈盼發家致富。

在民間所供財神中,不管是趙公元帥,還是賜福天官,身邊總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說是地地道道的偏財神。有關利市仙官的來歷,在《封神演義中有記載: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財神趙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為迎祥納福之神。所謂“利市”包含三重含義:一是指做買賣時得到的利潤;二是指吉利和運氣;三是指喜慶或節日的喜錢如壓歲錢等。人們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財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滿,萬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別是商人,還把利市仙官圖貼到門上,并配以招財童子,對聯寫道:“招財童子至”與“利市仙官來”,隱喻財源廣進、吉祥如意。

六、劉海蟾——撒錢濟貧的準財神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眾多財神中,有一類只能算作是準財神,意為未得財神封號,但由于此神能為人們帶來一定的財運,承擔了一部分財神的職責,于是人們就將其作為財神看待。劉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準財神。

劉海蟾,原名劉海,五代時人,籍燕山(今北京),曾為遼朝進士,后為丞相輔佐燕主劉宗光。此人素習“黃老之學”。

《歷代神仙通鑒中有云:一日,有自稱正陽子(呂洞賓)的道士來見,劉海以禮相待,道士為其演習“清凈無為之示,金液還丹之要”!索積蛋十枚,金錢十枚,以一錢間隔一蛋,高高疊起成塔狀。劉海驚道:“太險!”道士答道:“居榮祿,履憂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劉海頓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劉玄英,道號“海蟾子”,拜呂洞賓為師,得到成仙,云游于終南山、太華山之間。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以此看來,劉海是個悟后棄富的道士,本與財神無緣,劉海成為財神也許是源于他的道號——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劇毒,對人體有害,被列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強心、鎮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們所崇拜。《太平御覽引《玄中記云:“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又能食山精。”當時人們把蟾蜍當成了避五病、鎮兇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物,是有靈氣的神物。劉海是以“蟾”為道號而聞名,又以“劉海戲金蟾”的傳說被抬上了財神的寶座。

劉海戲金蟾出現在大量的民間年畫和剪紙中,歷代畫家也有不少這一題材的佳作傳世。在這些作品中,劉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顏開的頑童形象,其頭發蓬松,額前垂發,手舞錢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著錢串的另一端,作跳躍狀,充滿了喜慶、吉祥的財氣。劉海所戲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舉世罕見。金蟾被看作是一種靈物,古人認為得之可以致富。這是劉海被塑造成財神的主要根據。據說,劉海用計收付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里,就把錢撒到哪里,救濟了不少窮人,人們尊敬他,感激他,稱他為“活神仙”。為此,還修建了劉海廟,把他的故事編成戲劇,到處吟唱


上一章  |  異界財神之以財入道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