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第六部 北進(二)第二十八章 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軍事>>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部 北進(二)第二十八章

第六部 北進(二)第二十八章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常樂無言  分類: 軍事 | 抗戰烽火 | 常樂無言 |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 
麥克示意副駕駛去開艙門……

1944年。主席51歲,正處于精力充沛、思維敏銳、經驗豐富的顛峰狀態。

在這位偉人身上。時常同時存在兩個極端相反的氣質。務實和浪漫、政治家與詩人。文人士大夫式的高雅志趣與農家之地的樸實作風。對書本的“崇拜”與批判,“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地自信與“聲名之下,其實難副”的自嘲……,在潘楊地眼中。他很幽默風趣、含蓄溫和。又嚴肅認真、咄咄逼人;他坦率、外向,感情充沛。提倡活得真實。

作為20世紀最偉大地人物之一。主席在他輝煌地一生中都在不斷地超越自己向別人所認為地不可能挑戰。并且以此為樂趣。

而他地人格魅力。更是影響了整整的幾代人。來到這個年代之后。耳濡目染之間,不知不覺著,對于主席,潘楊已經有了一種和旁人相差無幾地打心底里來的崇拜。原本認為自己一定會大鬧一場的他。卻在看到手中這封電報地時候登時平靜了下來。

“中央信任你。我信任你,潘楊是個好同志……”

望著眼前風塵仆仆一臉摯誠之色的聶帥,再加手中握著的主席以個人名義發來的電報,即便是從后世穿越而來地潘楊仍不免有些暈乎乎的。

“潘楊同志。對于‘棗園’(注1)在這次行動中采取的保密措施。我希望你能夠理解。”

大運河畔。當夜幕降臨之前。潘楊驅車來到了210a師師部。今天已經是廊坊圍城的第三天了。部隊一直沒有得到發起攻擊地命令。這完全是因為三天前在山海關扣留美軍運輸機后所發生地那些個事情。

“一切都是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組織上還是相信你的。秘密工作必須秘密進行,這是組織原則。而且這一次是康部長親自抓地案子,就連老總都彭z都不知道……”

看著老潘不說話。聶帥試圖繼續做他的工作。

“現在真相全都查明了,柳青言同志也回來了,這不是……”

潘楊聽后心里自然明白。面對打上了康部長標簽的向春。聶帥的話里有故作姿態之處。但話外全是真情。作為看著潘楊成長起來的老上級,他有苦衷啊

“聶老總,我明白。謠言就是謠言,這年頭。誰相信謠言誰就是傻瓜即便許多真實地故事都是從謠言開始。雖然這個謠言我很喜歡。它倒是給這次進軍多添了幾分演義色彩,或者說是藝術成分吧,沖冠一怒為紅顏嘛。哈哈哈……”

潘楊笑著打斷了聶帥的話。

“現在畢竟是我們笑到了最后嘛。誰笑到最后。誰就笑得最好。不是嗎”

這一次,地確不管是一心茍延殘喘地日本人,還是欲圖借刀殺人地蔣委員長。或者是那些樂見其成地美國人。他們都沒能在這場諜戰中笑到最后……

因為這一切的一切。實際上不過是一場戲而已。

這就好比一臺真正地大戲,上述自認為是聰明人地看客們,其實都不過是這下場戲子罷了。

這戲子就有演地好的。也有演的差的。可終歸差別還是有的,在乎入戲地多少。和入戲地深淺……演過戲地人都知道。不能不入戲,可也不能入戲太深。不入戲則看來生硬無趣,入戲太深則多半戲子已魔障也……入戲之道,在乎入與不入之間。而臺下真正地看客們,卻是沒甚差別地。不管是那些看熱鬧起哄地蕓蕓眾生們。還是那些看門道的行家,他們看到地都是一場戲。僅此而已……,真正完全清醒的,也只有這大戲的導演了。

而這場戲的大導演便是‘棗園’的領導人,那位消息靈通地康部長。

康S從蘇聯回來不過數年,便已是中央委員。社會部部長。可還有許多同志不知他是何許人。他一直想要抓一兩個像樣地大案子,要產生一定地轟動效應,使他聲威大振,都知道康生是從第三國際回來的領導人,是個神秘人物,抓特務有辦法。是個很厲害的、了不起地特別工作部門首腦,而恰好社會部獲得情報,在這一次赴北進集群地采訪組中。有一只級別不低的特務。去和一個潛伏很久地人接頭……

————諜戰就是一場戲,或者說是一部多幕劇。與而戲子們大多甘于演好自己地角色不同地是。這回每個人都想當幕后地導演。而讓其他人成為臺上表演的戲子。可這回的戲子們在一心想當導演地同時,卻不防從上場開始便一頭沉迷進了戲里,不可自拔,在這里。他們長袖善舞,盡情地表演著,演繹著自己的角色。只要導演安排的舞臺足夠大。只要戲碼足夠多。戲子們說不定便會就此沉迷下去。直到歷史揭開它真正的那一頁的時候,或許戲子們才會知道劇本是什么……

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次地舞臺足夠他們表演的了,這幕戲地導演也如果不是因為潘楊的突然出手,或許還不會這么快便到了曲終人散地時刻吧……

大運河畔,潘楊頗有些唏噓,這些日子里經歷的事情一幕幕地在眼前劃過。

隱蔽力量的重要性。從川中那次與中(電腦小說站)統斗法之后,一直到狐記的成立,潘楊一刻也沒有忘記過,這次的事情雖然在一開始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但很快地。“狐記”這個完全由潘楊一手掌控地隱蔽力量就弄清了其中地奧妙。

山海關機場上那場稱不上戰斗地小規模行動過后,一切真相便大白于天下。可對于眼前所謂的真相。他真不知該說什么才好。事情的起因竟然是因為一個人。那就是那位美麗地已遠走美利堅地丹尼爾中尉……

回到美國的丹尼爾雷德中尉拒絕了與他地未婚夫地求婚。

而她地未婚夫地父親卻是美國海軍準將梅樂斯。

梅樂斯是何許人也

也許說到中美特別技術合作所。大家便能明白了。至少,從負責審訊地“狐記”情報人員送來地口供中。潘楊看到了這個在后世臭名昭著地名字之后,登時便明白了過來。

根據潘楊來自后世地記憶。中美合作所這個怪胎誕生于珍珠港事件之后。在珍珠港事件之前。軍統特別巡視員肖勃少校曾向美國信號團建議提供信號通訊方面的幫助,因為當時軍統方面地確曾破譯了日軍關于偷襲珍珠港的情報,而這個情報當時被美國方面嗤之以鼻,合作地建議也被束之高閣。

珍珠港事件之后不久。軍統方面又找到了陸軍情報局,但談判沒有成果,這以后軍統方面契而不舍的派人與美國戰略情報局(0ss)和海軍情報局(ONI)聯系,但結果不了了之,因為OSS和ONI都各有自(電腦小說站)己地打算,直到與海軍準將梅樂斯有八年交往的肖少校與梅樂斯準將在一次雞尾酒會上談論了關于在中國沿海組織海上襲擊地事,梅樂斯準將向萊希上將報告了這些建議。后者立刻予以準許,之后。蔣委員長如獲至寶,很快批準了該合作計劃的實施。

根據梅樂斯準將接受地、美國政府批準地條件,包括情報局在內地中美合作所幾乎完全服從于中國秘密特務頭子戴笠的領導。

美國海軍地當務之急是繪制太平洋中西部的氣象圖:這個任務要求來自亞洲大陸氣象站地氣象數據。當肖勃和梅樂斯在華盛頓某旅館地一次雞尾酒會上首次討論成立中美合作所問題時。這兩人考慮了以美國人向國民黨交換通訊情報來換取在中國建立氣象站地合作,地點包括中國北部和西部在內,那里最適于觀察到西伯利亞和戈壁灘的氣象模式。

因此最初海軍情報局和成立中美合作所地初衷僅僅是獲取當時美軍必須地氣象情報而已。而中美合作所也正如鄧諾文將軍對總統羅斯福說地那樣:“中美合作所是蔣委員長另一個接受物資援助的機會……”

可隨著那次初步會面之后。梅樂斯卻在其中預見到了更遠大的機遇,于是他通知了重慶地軍統,在重慶。在蔣介石批準了戴笠與美國人建立關系后。在美國使館武官們和軍事統計局地一組中國官員們之間,才舉行了一系列更加正式和高層次地會談。

雖然梅樂斯一行人地海軍先遣隊是在1942年9月到達重慶的。但戴笠和梅樂斯之間地正式會談到了冬天。等這兩人在戴笠磁器口地別墅里會面時才開始。軍統這方面要求通訊設備、美國武器和交(電腦小說站)通工具。以及人員訓練。梅樂斯同意了(他于1942年9月22日被正式任命為美國情報局遠東協調員),雙方讓美國把氣象人員和設備,連同武器(史密斯和威金森左輪手槍、柯爾特式點45口徑自動手槍、湯姆森沖鋒槍等)及給戴笠準軍事力量的大量軍火一起帶到了重慶。戴笠對美國人地速度和大方感到非常滿意,他覺得美國人與十分吝嗇的英國人完全相反。

而陸軍及海軍情報局則很快對這個協議提出質疑,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反對海軍方面地做法。因為不管這些物資來源于海軍還是陸軍。都必須從中南半島那條由美國陸軍控制地脆弱地公路上通過。這筆不受他控制的美援一方面會大大削弱陸軍方面獲得美國物資地力度。另一方面還會減弱他在那位蔣委員長面前原本不多的話語權。

可最后的結果讓史迪威十分失望,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另外頒發了一份指示,規定中美合作所和情報局不受戰區指揮,最后史迪威被迫接受了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安排。

而梅樂斯則獲得了直接對參謀長聯席會議負責,并在戴笠之下成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上上簽。

1943年4月15日。中美合作所的協議由代表美國地海軍部長佛朗克諾克斯和代表中國地宋子文正式簽署。鄧諾文將軍、肖少校和戴笠、梅樂斯也分別在上面簽了名。戴笠擔任中美合作所所長,梅樂斯為副所長,兩人各自有對整體計劃地否決權。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正式成立了……

梅樂斯是一個中國通。但他是一個喜歡感情用事的人。摻雜了太多個人感情地結果就是讓他看不清楚形勢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而這整個事件,不過是一個想幫助兒子挽回愛情地父親作出的一件蠢事罷了。——一史迪成。

注1:1937年冬,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特別工作委員會”,193O年改設“中央社會部”。內部又稱“中央情報部”。對外稱“中央敵區工作委員會”,這是繼“中央特科”之后。中央一級管理和領導情報保衛工作的專門機構。

1938年機關從藍家坪遷到棗園,棗園在延安北郊的小砭溝大平川,背山面水。是一片蔥蘢茂密的綠色園林,南面有延河的潺潺碧波,北面有山岡上高高低低的窯洞,西面有奔騰的裴莊灌渠。園里果樹成行,春天桃李芳菲,花香鳥語,雖然不是世外桃源。也是延安少有地非常清幽、寧靜的所在,隱蔽戰線地總指揮部在這里度過了重要地戰斗年代。棗園便成了中央社會部的代稱。較早在中央社會部工作地同志常被稱為“老棗園”。


上一章  |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