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典當師第五十三章 八旗子弟的金漆木雕柜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金品典當師 >>金品典當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三章 八旗子弟的金漆木雕柜

第五十三章 八旗子弟的金漆木雕柜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秋雨無痕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秋雨無痕 | 金品典當師 
“好幾幅,都是這樣的畫作嗎?”沈光偉急切問道。

“差不太多,你確定都要嗎?”季凡問道。

“那當然了,多多益善嘛!”沈光偉說道,“你最好是現在就拿過來。”

“時間來不及了,我約了朋友一會兒到西郊去辦點事,等我回來再說吧,這幅畫也先放你這,我辦完事再過來取。”季凡玩了個欲擒故縱有意吊了下沈光偉的胃口。

西郊棚戶區,許傳堯開車拉著季凡在迷宮般的小胡同里一頓神轉,最后停在一戶平房前。這家人姓那,兄弟三人,自稱是八旗子弟,還是大清朝什么貝勒爺的后代,家里有件一人多高的衣柜,金漆木雕的那種,據說這衣柜在期間曾被抄走,后來又把它還了回來。聽說最近西郊這片要進行規劃重新開發,馬上面臨搬遷,哥幾個一商量干脆不如把這東西賣掉大家分現錢。

這件衣柜上為博古圖案,周圍以葡萄藤裝飾,下為梅、蘭、株、菊代表四季花卉圖案,整體線條簡練,造型優美。

金漆木雕最初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建筑裝飾藝術,流傳到南方后又受到某些地方特色的影響,形成一種木雕流派,歷史上分為潮州和廣州兩大類。

廣東潮汕地區歷來有精工細作的手工藝傳統,潮州的金漆木雕多以樟木雕制,可避蟲蛀,再以生漆貼上金箔,雕鏤精細,獨具富麗。潮州金漆木雕的始制可溯源至唐,明以后經濟的逐步發展使潮汕地區建筑裝飾與家居日用品都較前講究,從而促進手工藝尤其是木藝的發展,清代是潮州金漆木雕鼎盛時期,清乾隆年間,不但潮州望族祠堂大量使用金漆木雕作建筑局部,連平時日用的門窗隔斷、掛屏匾額、屏風幾案、床柜桌椅等都以金漆木雕裝飾。

而廣州地區的金漆木雕以雕工雄渾、粗獷、生動流暢見長,它與傳統建筑結合十分密切,喜歡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獸蟲魚和各種圖案選入畫面。既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也有漁樵耕讀,還有古典詩詞或朱子家訓之類的格言警句。畫面構圖善于吸取傳統繪畫的長處,并以之形與S形的徑路來區分不同的情節和場面,在狹小的畫面上,表現出廣闊的空間。廣派金漆木雕選擇優質樟木或銀杏、冬青等木材,經過鑿壞、細刻、磨光、揉漆、貼金等工序后,作品莊重優美、金碧輝煌,而且不易腐朽。

季凡確認這是清初真品,于是沖著許傳堯點了點頭,意思是東西是真的。許傳堯臉上不由一喜忙打聽多少錢?那家兄弟三人中的老大伸出大手,張口要了五十萬。嚇得許傳堯直伸舌頭,連忙把季凡叫到一邊詢問東西是否值這個價格。

望著許傳堯滿臉的期待季凡不由暗自苦笑,古家具這東西首先注重的是材質,俗話說,“人才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紫檀由于具有外形沉穆雍容、成材稀罕、不易變形、纖維細密適合雕刻等諸多優點,而穩居中國古典家具材質的第一把交椅。在清代,紫檀就成了家具中的“領軍人物”,清朝宮廷用了100年的時間,把清宮里的家具幾乎都換成了紫檀,紫檀當時的價格是同樣貴重的楠木的20倍,紫檀宮有時稱為“乾隆宮”,這是因為大量的紫檀家具都是乾隆年間制作的。據說有一次乾隆皇帝看到一個鐘表的小樣非常喜歡,結果工匠誤認為要用紫檀做鐘,于是就用紫檀做了一座兩層樓高的大鐘。做成以后,乾隆皇帝看到耗費如此多的紫檀,大發雷霆,可見皇上使用紫檀的時候也非常心疼。

黃梨指的就是黃花梨,中國人把紫檀和黃花梨這兩種作為木材的最高境界。黃花梨顏色溫潤,非常受明代文人的喜愛,但清宮并不喜歡。清朝時期黃花梨家具流向民間,所間民間擁有大量品質優良的黃花梨家具。黃花梨家具在當時大都由文人參與設計,所以非常精致。黃花梨的特性也是應力非常小,不易變形,而且紋理如行云流水般通暢,適合雕刻。與紫檀不同,黃花梨有大料,它還有一個特征,就是樹癤,俗稱“鬼臉”。

紅木是紫檀和黃花梨的替代物,它的顏色介于二者之間,但雕刻性能不如紫檀,所以它雕刻出來的家具比較粗糙,價格上也就低廉。

還有一種貴重木材為雞翅木,與紫檀、黃花梨、紅木等貴重木材命名都取自漂亮的顏色所不同,它的命名則比較特別,是以紋理來命名的。在宮廷中,大量使用雞翅木并不多,都是作為局部的鑲嵌或小件器物出現,所以在明代,雞翅木的地位反而非常高。其它的名貴木材還有楠木、核桃木、榆木、銀杏和櫸木等。

這件廣派風格的金漆木雕衣柜做工還算考究,但材質只是極為普通的樟木,其市場價格也就在二十萬以下。季凡低聲地告訴許傳堯十萬元以里考慮把它買下,跟許傳堯交了實底,剩下討價還價的事就與自己無關了,季凡懶得理會閑著沒事,索性對屋子里的擺設仔細地打量了一番。

靠墻的幾案上放著一對青花花觚,青花花觚這種器物最早見于元代,為仿古代青銅器中花觚的的制品。此觚外壁繪青花纏枝蓮紋,從其青花呈色及紋飾特點分析,為清代晚期民窯出品,這東西也就值四千元,真正讓季凡感興趣的卻是在這對青花花觚前面擺放著的一只銅爐。

銅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根據用途、形制的不同,可分為熏爐、宣德爐和手爐等。

宣德爐是指明宣德年間鑄造的一批宮廷專用的香爐。器型為圓身,斂口。胎料為南洋進口,加入多種金屬反復燒煉4-12次之后制成。爐身以褐色為基調,發出青、綠、紅、藍、黃、褐、白、金等數十種顏色,異常美觀。底有“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款識。宣德爐鑄成后多在宗廟、宮中使用,也有被皇帝賜給大臣、諸王的,當時已屬珍貴之物。

宣德爐自制成起,即有仿制者,對宣德爐的仿制,在宣德當朝即已開始。如吳拜仁是宣德鼎彝鑄造的監工,他如召集工匠,私鑄銅爐,但終不敢用宣德款。除吳拜仁外,同時還有高氏亦仿制。萬歷、天啟年間年間的施念峰、金陵的甘文堂、蘇州的蔡家以及徐守素、周文甫都是盛名一時的鑄爐高手。甘文堂精于鼓鑄,惟乳爐一種稱佳,敷色喜效棗紅而稍淡,俗稱“豬肝色”。

其它的名貴木材還有楠木、核桃木、榆木、銀杏和櫸木等


上一章  |  金品典當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