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典當師前言 失落的傳國玉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金品典當師 >>金品典當師最新章節列表 >> 前言 失落的傳國玉璽

前言 失落的傳國玉璽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秋雨無痕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秋雨無痕 | 金品典當師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荊山上砍柴時偶然發現了一塊玉璞,他捧之先后獻給楚厲王、楚武王,都被認為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還被誣以欺詐罪先后截去了雙腳。及楚文王即位,失去了雙腳的卞和抱玉璞哭于荊山之下。楚文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為紀念表彰卞和,稱為“和氏壁”。這和氏璧置于暗處,自然發光;置于座間,冬月則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蚊蠅不入;還能卻塵埃、辟邪魅,楚國從此視為國寶。

和氏璧的故事幾乎可以貫穿一部春秋戰國的歷史。戰國時期,楚相昭陽因宴會偶失此璧,懷疑是張儀偷盜,把張儀打了個半死,張儀因此入秦。其實昭陽實在是冤枉了張儀。

這和氏璧不知怎么的竟流到了趙國,于是又上演了藺相如使秦完璧歸趙的故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歸秦始皇所有了。

秦始皇令人用和氏璧刻了這么一顆傳國玉璽,希望作為江山代代相傳的一個憑證和表記,上面“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也是秦始皇宰相李斯手書。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巡視天下,船至洞庭湖,忽然風浪大作,有人獻策丟寶鎮浪,于是便將傳國玉璽丟入湖中。說來也怪,洞庭湖竟立即風平浪靜。

八年后,有人從湖底撈得此玉璽。當時秦始皇正巡狩到華陰,那人持玉璽擋道,奉還秦始皇說:“持此還祖龍。”(皇帝稱“真龍天子”,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故而稱“祖龍”)

秦始皇雖然自以為“受命于天”,然而他的江山卻未“既壽永昌”。始皇尸骨乍寒,劉邦就揮師進了咸陽,秦朝末代皇帝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漢朝開國后,此玉璽便代代相傳,成為皇位交接的表證。

到了王莽篡漢,命大臣王舜向漢孝元太皇太后(王莽的女兒)索取傳國玉璽。王莽的女兒身為漢朝的皇太后倒心向著漢室,被逼不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于地上。從此玉璽缺了一角,王莽只得令人以金鑲之。東漢光武帝劉秀打敗了王莽,奪回傳國玉璽,此玉璽又成了漢家天下的象征。

漢獻帝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諸候聯合起兵討伐董卓,經過激戰,諸候聯軍打敗董卓,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臨行時焚燒宮室民宅,發掘陵墓墳冢。

聯軍先鋒孫堅率先沖入洛陽,撲滅宮中大火,設軍帳于建章殿上。其手下軍士在殿南一井中撈起一具女尸,項掛一錦囊,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啟匣一看,里面是一玉璽(皇帝的印章),四寸見方,上鐫五龍交紐,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讖:“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程普告訴孫堅,此乃傳國玉璽,得之者必有“登九五之分”(做皇帝的運)。孫堅于聯軍中最以忠烈著稱,然見此漢之神器,亦不由為之心動,于是托疾歸江東,企圖別圖大事。

盟主袁紹得知此事,要孫堅交出玉璽。孫堅矢口否認,二人幾至動武,聯軍也從此分裂。袁紹索之不得,便通知荊州劉表,要他中途截擊孫堅,搶奪玉璽,于是又展開一場“奪寶大戰”。

孫堅得了玉璽后并沒給袁紹、劉表搶去。然而孫堅死后,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他的兒子小霸王孫策為了向袁術借兵,將玉璽押給了袁術。《吳書記述的卻是袁術乘孫堅妻吳氏扶棺歸里之際,把她劫為人質,攫取了傳國玉璽。

說來也是一報還一報,袁術死后,廣陵太守徐瓊也從其妻處奪取了玉璽獻于曹操。曹丕廢漢自立,從漢獻帝手中接過了傳國玉璽,并自作聰明地在玉璽一側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漢傳國之璽”。

只不過過了四十五年,這顆玉璽又傳到了司馬炎的手中。司馬炎倒沒有再在上面刻上什么“晉受魏傳國之璽”的字樣。要是都像曹丕這么刻下去,后來搶得皇位的皇帝們恐怕就沒地方去刻字了。不過,后來的皇帝們不管這顆玉璽上有沒有地方供他們刻字紀念搶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刻一顆玉璽了,因為這顆用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傳傳傳丟了!

這顆玉璽由魏、西晉相傳,經前趙、后趙,又落入前秦苻堅之手。后苻堅為其部將姚萇俘獲,姚要他交出玉璽,苻堅說已送給東晉了。作為一個敵對國,苻堅沒有理由去向力量比前秦弱得多的東晉獻還玉璽,其實此時玉璽已下落不明了。因為這個時期中國北方為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顆傳國玉璽應是失落在某個少數民族部落的后人手中。

姚萇自己要當皇帝,覺得不能沒有傳國玉璽,于是在他建立后秦國時,就偽造了一顆“傳國玉璽”。他這一招啟發了所有想當皇帝的朋友,與此同時,后燕慕容垂也偽造了一顆。東晉司馬家族素以正統自居,見此情形,也連忙偽造一顆,卻把文字刻錯了,成了“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他們還順便編造了一則故事,說這顆假玉璽是冉閔的部將蔣干送來的。

后秦的那顆“傳國玉璽”在劉裕滅后秦后被帶回了建康(今南京),東晉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銷毀了它。東晉的那顆后來流入北齊。因為后燕的那顆在亡國后已輾轉落入北周,北周滅北齊后,又將東晉假造的那顆“皇帝壽昌”玉璽毀了。于是,三顆假璽只剩當初后燕慕容垂制的那顆,假到此時也就算真的了。

這顆玉璽先后經宋、齊、梁、陳、北周,直到隋朝。公元618年3月,隋煬帝楊廣被擊殺于揚州江都,隋亡。蕭后攜太子元德帶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唐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后與元德太子返回中原,傳國玉璽歸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哀帝奪傳國玉璽,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后梁,建后唐,傳國玉璽遂歸后唐。

最后一個掌握傳國玉璽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從珂,公元936年,后晉石敬瑭攻陷洛陽,他在宮里,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時投入火中,從此傳國玉璽神秘失蹤,不知去向。

北宋趙匡開國后,就未見有傳國玉璽的記載。以后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止一顆,但卻沒了傳國的玉璽。

雖然后來的王朝也多有聲稱發現傳國玉璽的,但那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編造出來騙人騙已的。

其實江山不是靠玉璽來決定是否“既壽永昌”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制玉璽的人江山隔世即亡,那些得到玉璽的也從沒有一個“既壽永昌”的。而且,既然已經推翻了人家的政權,卻去接受人家的傳國玉璽,也多少有點荒謬的味道。

我們中國人歷來糾纏于正統、非正統之爭,因此,迷信這些傳國玉璽的神話。其實“正統”是最難把握的,傳國玉璽到后來都變成了三顆,你說哪一顆是正統的?

千百年來,人們從未放棄搜尋傳國玉璽的下落,但它卻如石沉大海般渺無蹤影,傳國玉璽的下落成了困擾人們已久難以解開的歷史之迷。


上一章  |  金品典當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