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占星光789 夢(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獨占星光 >>獨占星光最新章節列表 >> 789 夢(上)

789 夢(上)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腦袋空空如也  分類: 都市 | 娛樂明星 | 腦袋空空如也 | 獨占星光 
人間亦有癡于吾----私房閱讀紅樓夢(不定時更新)

點擊:980回復:44

發表日期:20114822:33:00

近來重讀紅樓的一束札記,純主觀,可能從十二釵談起,但不限于十二釵。先發一篇多年前寫的小文。

一讀紅樓終身誤

我相信在中國任何一個清俊靈慧的女孩子都有紅樓情結,一代又一代的才女都是在《紅樓夢》的熏陶下走出來的。每個人都有她品讀紅樓的方式,張愛玲看到的是繁華后的蒼涼,所以才有《紅樓夢魘》的問世;亦舒看到的是人性的弱點,記得她有一部書,說的就是寶黛釵轉世后的故事,側重于刻畫每個人的陰暗面。實在不喜歡胡適、劉心武這些人的解讀方式,學術功底再好,只流于考據和政治背景的還原,簡直是完全違背了曹公的初衷。

最初接觸《紅樓夢》是通過電視劇,所以時人爭論87版紅樓的是是非非,對于我來說,每一個人都基本上能夠對號入座,神圣地位不可更改,先入為主的觀念實在太深了。那時候應該還不滿十歲,到鄰居家守著一臺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機看《紅樓》,在一本廢棄的臺歷上寫下“假寶玉”和“林代玉”的名字,因為錯得太離譜,還被姑姑和姑父取笑了。印象最深刻的是音樂,我堅信即使曹公轉世,他也會認為《枉凝眉》、《葬花詞》的作曲者讀懂了他的靈魂。

讀小學時總算囫圇吞棗的讀了第一遍原著。少年心性的我只喜歡挑那些旖旎浪漫的情節看,所以到了八十回之后就只覺得天昏地暗無光彩,很多人盛贊高鄂的黛玉之死如何精彩,我倒覺得寶玉雪地拜父那一節最出彩,特別符合那種“只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味道。

大了再讀,才體會到什么叫做“童心還復夢中身”。原來那白雪紅梅琉璃世界、那結社炙肉風流豪舉、那葬花撲蝶少女情懷,都只是那鏡中月、水中花,一切的美麗終將流于虛幻,透過記憶的光和影去看,那美麗又如此真切,好似不曾遠去,正因如此,繁華散盡的悲涼才來得如此刻骨。王國維說紅樓是一徹頭徹尾大悲劇,其實紅樓就是人生,人生何嘗不是這么一出悲劇!我們都是平凡人,很少有那種家族興衰的事落到我們頭上,但我們每一個人,都難免從詩性年華走向平凡人生,我還不算不太老,但從這個年紀往回看,都難免有墮入紅塵萬劫不復的灰心。賞月吟風當年事哪!誰再來陪你品酒賭荼?誰還值得你含情灑淚?是什么把一個個嬌滴滴水靈靈的女孩兒變成那蒸不爛煮不熟的魚眼珠?我小時候曾經寫過一首詩,里面有一句“風花雪月回首癡”,紅樓啊,你只是癡心人眼中那堪不破的美景出不來的幻境哪!

所以有人說年輕人是讀不懂紅樓的,紅樓是給過來人細細咀嚼慢慢回味的,這里面也渾和著對以往青蔥歲月的追憶。我一直都認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夢想中的大觀園,正如每個人都有那么一天要從園子里走出來。當然,有些人天生幸運,能夠在那里呆得久一點。

進入了“紅樓夢中人”選秀前三甲的閔春曉自稱“天生就是園子里的人”,我對她了解不多,不做評價。但我覺得每一個真心愛紅樓的女子都“天生就是園子里的人”。這樣的女子總是有那么一點不流于世俗,還殘留著天真的夢想和一點不泯的靈性,或多或少的沾染了紅樓女兒的靈氣。

前前后后,我也不過讀過那么五六遍紅樓,和那些號稱通讀幾十上百遍的高人自不敢相比,紅樓對我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多情善感,從小到大,我的眼淚也是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不知道哪天是個盡頭。十八歲以前我是個愛月亮如命的人,但凡月色好,我總要拿著一床席子到天階上去睡,只為了能夠更近地看到月亮,更好地與月影共徘徊。我的眼淚,也大多拋灑在這些悲秋傷春的閑情愁緒里。那個階段里面也曾經迷戀過寫詩填詞,可笑于平仄格律一竅不通,貼出一首生平第一次寫的小詩供大家一笑:最是冰清玉潔月,芳影徘徊照中華。嫦娥寂寞舞霓裳,玉兔孤寥醉桂花。詩寫得不值一哂,重要的是那種寫詩的心情,放在現在,你打死我也寫不出一句詩來。另一方面就是出世思想。自窺破了三春過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那種繁華背后深藏的荒涼,我的骨子里就多了一份孤寂和冷清。既然這現世安穩總有一天要被破壞掉,那就不如早一點看破。所以我的價值觀和很多人都不同,頗有點特立獨行。我小時候總是幻想有一天在那青山隱隱、綠水長流處避世長居,身穿淄衣僧帽,拿著掃把慢慢地掃著落葉。呵呵,那時候我還幻想有一天是不是能碰見寶哥哥,他就住在對面的僧院里,抬頭看天時會想起他心頭的朱砂痣林**。天真啊,真寒。

那天逛論壇看見有人發帖子說:一讀紅樓終身誤!深有同感,紅樓使我們溺于幻境,使我們永遠不能真正入世,使我們的心底總隱藏著抹不掉的遺憾。我只希望愛上紅樓是一個凄涼而不失美麗的錯誤,讓我們心靈的一角柔軟細膩一如當初,紅樓就如秋后的月色,雖然凄清,又溫潤著我們每個人的胸膛。

回復日期:2011040822:38:48

林黛玉:非主流文藝女青年

1、異鄉人

她的出場是從離別開始。

那一年她年方六歲,灑淚拜別父親后,乘船去投奔從未謀面的外祖母。其時恰是正月初六,白雪皚皚,小小年紀的她獨立船頭,任一葉孤舟載著她,駛向那不可知的未來。極目遠望,是奔流不休的江水。

她不知道的是,這一別,就是永遠。從今后,故鄉成了她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她如何能夠料到,當時只道是尋常的草長鶯飛、煙花三月、骨肉至情,最后竟只能在回憶中才能重溫。

雖然名列金陵十二釵之中,事實上林黛玉只是個客居在金陵的異鄉人。實際上十二釵之中,薛寶釵、史湘云都屬于賈府的外來者,但寶釵本有母兄依傍,湘云原是客人身份,只有林黛玉一人,非主非客,被打上了“異鄉人”的尷尬烙印。因此她的思鄉之情特別濃重,無可奈何、無家可回的悲傷總在一些特定的時刻侵襲著她。

初入賈府,做為客居者的她就**地察覺到了這里和她以往的家不一樣。書中有一段寫道:

寂然飯畢,各有小丫環捧上茶來。當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養身,云飯后務待飯粒咽盡,過一時再吃茶,方不傷脾胃.今黛玉見了這里許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

曹公雖一筆閑閑寫過,但可以想象得到,做為一個外來者,小小年紀的黛玉初進賈府時,怕應有過一段難熬的磨合期。

當然,“不合家中之式”的并不僅僅是生活習慣,更包括周遭人的態度。當年在父母身邊時,如珠似寶,愛逾性命。但偌大一個賈府,真心疼愛她的可能就只有賈母和寶玉了。兩個舅舅不拿她當回事,對千里迢迢前來投奔的外甥女也不愿意一見,何等的冷酷無情!甚至連有些下人也跟著勢利起來,像周瑞家的送宮花時,最后一支才送到她門上。

正是因為嘗盡了人情冷暖,金陵這處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在她眼中卻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電影《東邪西毒》中說:當你不能再擁有的時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隔得越遠,離鄉的時間越久,記憶中的故鄉就越血肉豐滿、棱角分明。終其一生,黛玉都保持著難以割舍的江南情結,這才從她的居住地、詩詞等各方面都能體現出來。

賈府人坐臥多在炕上,窗格上糊著綠紗,種種跡象表明《紅樓夢》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北方,可想而知大觀園則是典型的北方園林,黛玉所住的瀟湘館卻別有一番幽趣:

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正是瀟湘館。

賈母眾人先到瀟湘館,一進門,只見兩邊翠竹夾路,土地上蒼苔布滿。

翠竹、蒼苔確系江南所有之物,在北方并不常見,正合了黛玉“從南邊來的”身份。

黛玉生平最出彩的詩作是《葬花吟》,而她所葬的花,正是江南隨處可見的桃花。所謂物離鄉貴,大凡流離在外的人,對故鄉的風物總有著種特殊的眷戀,桃花觸發了黛玉的詩情悲思,她為無處埋身的桃花而悲泣,這里面何嘗沒有一份感同身受的漂泊感。

那首《唐多令》再一次**了她的飄零身世之悲:“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她的鄉愁最集中的一次體現就是在第六十七回《見土儀顰卿思故里》,當寶釵把哥哥從江南帶來的家常應用之物一一分給大觀園內眾姐妹時,黛玉說出了這樣一番話:“自家姊妹,這倒不必。只是到他那邊,薛大哥回來了,必然告訴他些南邊的古跡兒,我去聽聽,只當回了家鄉一趟的。”說著,眼圈兒又紅了。

鄉情鄉思,溢于紙上。

其實不單是相對于金陵,就算是相對于這個俗世來說,黛玉也是個“異鄉人”,別忘了她還有另一重身份——絳珠仙草,她和寶玉,都不是人間客。不染塵俗的靈魂難以與滾滾紅塵融為一體,所以縱使生在綺羅叢中,長在富貴人家,黛玉和她所處的環境卻偏偏是疏離的。這種疏離保持了她靈魂的高潔和清醒,卻無法讓她收獲俗世的幸福,冥冥中注定她只能是世外仙姝寂寞林。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一直到死,黛玉最后囑托紫鵑的話,仍然是“回家”:“我在這里并沒有親人,我的身子是干凈的,你好歹叫他們送我回去。”

從離鄉的那一刻,她便在不斷地追尋著回鄉之路。而只有等到靈魂寂滅那一天,她才有機會回到最初離開的那個地方,永遠融于一體,仿佛從來不曾分開。

她和這個世界始終格格不入。

回復日期:2011040822:42:54

圍觀女文青

回復日期:2011040822:45:08

2、一生與詩書做了閨中伴

看王文娟主演的越劇《紅樓夢》,最喜歡的是焚稿時的一段唱詞:“我一生與詩書做了閨中伴,與筆墨結成骨肉親。曾記得菊花賦詩奪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怡紅院中行新令,瀟湘館內論舊文。”

多么委婉動人的自白!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這簡直是黛玉內心的獨立宣言。如果說《紅樓夢》是一首哀艷的詩篇,黛玉便是整首詩的詩魂,所以曹雪芹令她有“冷月葬詩魂”之句,一語成讖,預言了她終將走向毀滅的宿命。

大觀園中能詩的女子多矣,尤其是寶釵,在海棠社中勝過了她,螃蟹詠連黛玉也自認不如。但詩之于寶釵,只是生活中錦上添花的附麗,所以她對做詩并不熱心,反而勸黛玉道,“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該作些針黹紡績的事才是”。可見,她并不覺得做詩是一件正經事。

也因如此,寶釵在寫詩時甚至會刻意**觀賞者的喜好,元妃省親時,正是她提醒寶玉,將“綠玉”改成“綠蠟”,以免元妃不喜。這個細節,流露出了她一慣以來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實用和功利或許有益于生活,卻絕對是詩歌的敵對面。

而黛玉,她是把詩歌當成了自己的整個生命。秋雨敲窗,她提筆揮就《秋窗風雨夕》;落花成冢,她一氣吟出《葬花詞》。正如她在《詠菊》一詩中所說的那樣,“無賴詩魔昏曉侵”,這是她的切身體驗。詩,對于她,是不可一日無的,是她生命的噴薄。

《紅樓夢》中最動人的詩篇皆出于黛玉之手,葬花詞,海棠詩,桃花行,秋窗風雨夕,五美吟,柳絮詞,題帕三絕句……讀這些詩,我們能觸摸到黛玉心靈的每一絲悸顫,感受到她靈魂的每一次燃燒,當她吟出“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時,不單是寶玉,連身為讀者的我們,也恨不能和這個**孤傲的少女同聲一哭!

寶釵的詩也好,但只是吟詠工細,缺乏超逸的意境。她在那首詠絮詞中故意為柳絮翻案:“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命意實在太過功利,怎能及黛玉的“飄泊亦如人薄命,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真正動人的詩歌都是性靈之詩,因為那是從詩人的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泄出來的,未經任何鑿飾,卻因真誠而能引人共鳴。

黛玉的詩人氣質不僅表現在作詩上,更表現在她詩化的生活中,在大觀園中,她就是一個詩意的存在。她所住的瀟湘館,是“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是“一縷幽香從碧紗窗中暗暗透出”;她閑暇了不是去找姐妹們串門,而是靜靜地在芭蕉影中教鸚鵡讀自己的葬花詩。且看有次她臨出門時交待紫鵑的話:

“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紗屜子,看那大燕子回來,把簾子放下來,拿獅子倚住,燒了香,就把爐罩上。”

這是何等詩意芬芳的詩境生活!她是完完全全地活在詩里頭了。

甚至在外形上,曹雪芹也完全將黛玉的美詩化了。

書中其他女性的美都是很具象的,比如說寶釵就是“臉若銀盆,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

而黛玉出場時,沒有描寫她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飾,而是形容她“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情目”。

比較起來,黛玉的外形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無法那么具象化。她的美就像朝云春夢那樣,你可以感受得到,卻沒法具體地形容出她的樣子。

千百年來,關于黛玉美還是寶釵美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其實我想,她們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寶釵自然鮮妍嫵媚,黛玉卻完全是一個詩意的存在。黛玉從姑蘇回來后,滿身縞素,曹雪芹借寶玉之口來品度說:“**出落得越發超逸了。”超逸二字,恰如其分地形容出了黛玉的靈性之美。

回復日期:2011040822:52:38

正因為以詩為心,才有了黛玉葬花這樣的唯美意境,這事兒換別人來做可能只是矯情,可放在林黛玉身上卻再自然不過。我不同意某些讀者將之看成行為藝術的觀點,黛玉葬花只是情之所至,她細膩地體會到落花難免被流水所污的命運,出于對美好事物的憐惜,自然而然地荷鋤葬花,這里面絕無表演的成分。

事實上,“葬花”這一事件興許是有根據的。納蘭容若在悼念亡妻的詞中就有過這樣的描述:

此恨何時已!灑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三載悠悠魂夢杳,是夢久應醒矣,料也覺人間無味。

有學者以此為據,甚至提出賈寶玉是以納蘭容若為原型的這一說法。

而另一個的的確確有過葬花行為的是大名鼎鼎的唐寅唐伯虎。唐寅居桃花庵,自號桃花庵主,”軒前庭半畝,多種牡丹花,開時邀文征明、祝枝山,賦詩浮白其下,彌潮浹夕,有時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細拾,盛以錦囊,葬于藥欄東畔,做落花詩送之。”

唐寅、納蘭、黛玉雖然身處時代不同,身份各異,但俱是性情中人,一脈相承的是那份至情至性,對美好事物流逝的**已融入千古文人的文化血液之中,數百年前,唐朝詩人劉希夷已發出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悲音,數百年后,這一聲音又回響在黛玉的詩中——“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詩人的天性是**,對于黛玉來說,**像一柄雙刃劍。因為有著一顆異常**的詩心,她才能夠與花鳥同悲,與天地同愁,將心中悲苦轉化為哀感頑艷的詩篇;但過于**也造成了她的多愁多病之身,加快了她走向毀滅的進程。

可我還是要感謝詩歌,正是因為愛詩成魔,才有了這天地間獨一無二的林黛玉。黛玉之所以成其為黛玉,離不開“詩書”這位閨中伴,這位閨中密友滋養了她的生命,造就了她獨立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她情懷高邈的意境生活。

在此之前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女性形象。崔鶯鶯也好,杜麗娘也罷,她們的存在都只是為了其愛情生活。她們也寫詩,但詩歌只是伴隨著愛情產生的附屬品。讓我們來看一首詩: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首詩無論在何時何地看,都是一首香艷旖旎的情詩,充滿了嬌羞和矜持,欲語還休和欲迎還拒,這是年方二八的崔鶯鶯寫給元稹的約會詩。

后來鶯鶯被拋棄后,某日,元稹路過其家,以表兄的身份求見,她寫《告絕詩》回絕: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寫來寫去,均繞不過一個“情”字。

黛玉所寫詩的范疇,卻遠遠不是“情詩”兩個字可以包涵的。她的詩中,有自憐,有自白,更多的是對流逝中的自我生命與青春的留戀和嘆惋。

可以說,黛玉這一形象已經具備了強烈的自我意識,“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詩歌是她美好內心世界的外化。再也回不到故鄉的她,終于在詩書中找到了一方永恒的精神家園。

回復日期:2011040822:57:25

大觀園中,愛詩如命的還有一個“詩呆子”香菱。香菱半路出家,囿于根基,所做的詩自然無法和小姐們相提并論,對詩的喜好卻和黛玉一般無異,竟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各自散后,香菱滿心中還是想詩。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才朦朧睡去了……只聽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原來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日間做不出,忽于夢中得了八句。

香菱這個人物和黛玉是有些瓜葛的。她們都是來自姑蘇的孤女,后來又都進了大觀園,出身、經歷都有所類似。如果說晴雯身上有著黛玉性情的影子,香菱身上則可以看到黛玉命運的伏線。

我們來看看香菱的處境。她的身份是薛蟠的侍妾,以薛蟠之俗,自然是不懂得吟詩做賦這種雅事的。而薛家的另一個主子寶釵,對于香菱的這種行為也頗不理解,反而說她:“何苦自尋煩惱。都是顰兒引的你,我和他算帳去。你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

這樣看來,香菱完全沒有學詩的必要,可她卻偏偏苦志學詩,為的是什么?我覺得寶玉在這一回說的很有道理:“這正是‘地靈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么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可見天地至公。”

這話說得多好。香菱學詩,并不是為了討好任何人,而是為了不辜負她自己,不辜負老天爺賦予她的珍惜美、追求美的天性。

香菱的冊子上畫著一莖荷花,判詞云:根并荷花一莖香。荷出污泥而不染,香菱處身于污濁的環境中,心中卻依然埋藏著對美好的熱望和渴求,這一點,和黛玉何其相似。

做詩對于成為封建淑女,不僅是無益,簡直是有害的。功利主義者們不會明白,一個黛玉,一個香菱,為何會在這種“無用”的事物上花費大量的時間。他們不知道的是,美好的事物往往無用。

回復日期:2011040823:43:39

細讀了,樓主有顆真摯的詩心,文字也很有見地,問好!

回復日期:2011040823:53:07

謝謝樓上的支持!初來書話,請多指教。

回復日期:2011040916:50:07

3、孤標傲世偕誰隱

不知從何時開始,林黛玉在普羅大眾心目中,成了哭哭啼啼、小心眼、專使小性子的形象。事實上,黛玉這個人,決非“纏綿”兩個字可以概括,她骨子里是硬朗的。

第二十回中,寶黛二人又因寶釵發生口角,黛玉脫口而出:“我為的是我的心!”

在她病弱的外表下,埋藏著的是一顆勇敢的心,這顆心堅持只為自己而活,盡管因此會活得更辛苦。如果說寶釵一直致力于入世,達到了和外界的圓融;黛玉則始終執著于自我,向內發現了自己。

通往自我的道路往往荊棘遍布。這條路不是通往世俗幸福的“星光大道”,沒有鮮花和掌聲,你往往只能踽踽獨行。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面臨著被塑造的境地,社會的作用有點類似于模具工廠,它事先提供一個好的模板,然后利用各種合力將你裝入模子中。社會告訴你要主流、要正統、要循規蹈矩、要和光同塵,可林黛玉偏偏選擇了拒絕,拒絕被塑造、拒絕主流、拒絕正統。

她并不是為了叛逆而叛逆,她只是遵循著內心的指引。當世俗的條條框框和內心的聲音相悖時,她選擇了忠實于自己的內心。

和主流背道而馳并不容易,一開始,我們都是個性張揚的小孩,為什么大多數人最終都接受了模式化的生活呢?那是因為主流就意味著安全、舒適、現世安穩,人的天性中有著趨利避害的成分,舉個例子,我們小時候都童言無忌,可有時候說真話無意中沖犯了大人,被嚴厲批評幾次后,我們就不再堅持說真話了,這樣至少可以避免被批評的風險。

黛玉的自我意識也經歷了一個逐漸覺醒的**,一開始,她也曾“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從初入賈府的表現來看,黛玉行動得體、應答頗有分寸,和古典小說中常見的淑女們并沒有什么區別。分析這段表現可以發現,實際上黛玉對于人情世故并不是不懂的。

和賈母一同住的時候,她和寶玉呈現出的都是“昵昵小兒女”之態,時而鬧點小矛盾,時而說說俏皮話,這時候的黛玉,就像我們尋常可見的那種小女孩兒,天真可愛,即使有一點任性,分寸也把握得很好。

大多數人的成長都是一個被規范的**,而這個我們看著她長大的小女孩兒,卻在成長的道路上,面目越來越清楚。

在我看來,黛玉自我實現的完成是在住進瀟湘館后。有了這方幽僻的小天地,一個迥異于傳統淑女形象的詩人林黛玉終于橫空出世了。

我們來看第四十回中,劉姥姥逛瀟湘館所見所聞:

劉姥姥因見窗下案上設著筆硯,又見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劉姥姥道:“這必定是那位哥兒的書房了。”賈母笑指黛玉道:“這是我這外孫女兒的屋子。”劉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這那像個小姐的繡房,竟比那上等的書房還好。”

屋如其人。瀟湘館就像它的主人一樣另類,這屋子不像小姐的繡房,林黛玉又豈合傳統淑女的規范!淑女們克己復禮,她偏要肆情任性;淑女們一團和氣,她偏要愛憎分明;淑女們豁達圓融,她偏要執著尖刻。黛玉就是十二釵中最突出的離經叛道者。

任性實際上是最大的勇敢,堅持自我通常會讓自己處于一個很危險的境地,黛玉也為此付出了一般人不敢支付的代價。

特立獨行者最為孤獨。

大觀園中姐妹眾多,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黛玉卻常常是獨自一人。

村上春樹小說《舞舞舞》中的男主角說:“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亂交朋友罷了。”

我想這話放在黛玉身上也適宜,孤苦伶仃的她其實比誰都更需要愛和溫暖,但她渴望的是絕對純粹的感情,不管是愛情,還是友情。

如果得不到了解,那么寧愿孤獨,好比傲霜的菊花,寧愿在清冷的秋風中獨自盛開,也不愿去和春花們爭奇斗艷。

回復日期:2011040921:59:45

回復日期:2011040922:14:19

其實在很久以前的東晉,也有一個人和黛玉做出了相似的選擇,他的名字叫陶淵明。在現代人看來,陶淵明過著的是一種優美絕俗的隱居生活,實質上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棄官回家種田是相當非主流的。大部分人如謝靈運,終生都因“退耕力難任,進德智所拙”而為難,在仕與隱的矛盾中越活越擰巴。

最符合儒家思想的人生道路是取得一番功名后,飄然離去。可陶淵明在沒有得到之前就坦然放下,只因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既然適應不了社會,索性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他不愿意為難自己,而是選擇過一種簡單、樸素、忠于自我的生活,除了那些能與他共話桑麻長的“素心人”外,他基本上與世隔絕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陶淵明的,同是田園詩人的王維就曾譏誚他說“一慚之不忍而終生慚”,意思是如果能折腰一見督郵,何至于后來淪落到乞食的地步呢?王維這個人實際上終身都是做官的,做為一個體制中人,他很難理解體制外那些異端的思想。

黛玉在大觀園詩社中的地位,一如千百年前陶淵明在詩壇的地位。劉勰作《文心雕龍》,竟然只字未提陶淵明。鐘嶸作《詩品》,陶淵明僅在中品,排名還在陸機潘岳之下。

《紅樓》中流傳最廣的詩詞作品均出自黛玉之手,可她在詩社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且看李紈作為詩社社長是怎么評她的作品──在人人都贊林黛玉的海棠詩應為上品時,她獨排眾議,說:“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

這就是主流們對性靈之詩的看法!黛玉的懷才不遇,和千百年來非主流文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猜想曹雪芹就是借她之口,來訴盡平生的不得志。

黛玉卻對陶淵明抱有景慕之情,因為他們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所以曹公才讓她在菊花詩中獨占鰲頭。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懂得菊花的高潔和傲骨,“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與其說是問菊,倒不如說是自問自答,答案早寫在了黛玉的心中。

黛玉在《葬花詞》里悲憤地質問道:“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渴望能找到“一抔凈土掩風流”的清靜之境。這種清靜的境界,不就正是陶淵明苦心追求的桃花源嗎?

回復日期:2011040922:54:26

,黛玉這個人,決非“纏綿”兩個字可以概括,她骨子里是硬朗的

我堅決同意

回復日期:2011040923:36:48

樓上的,握爪。。。

回復日期:2011040923:43:00

除了陶淵明外,我常常還能從黛玉的身上看到另一個魏晉名士的影子,那就是嵇康。從個性到品格,黛玉和嵇康都不無相似之處。

嵇康這個人,長得非常美,巖巖若孤松之獨立;脾氣非常壞,自我評價是“輕肆直言、遇事即發、剛腸嫉惡”。對喜歡的人傾心相交,對不喜歡的人睬都不睬,當時有個叫鐘會的人慕名前來拜訪他,嵇康頭也不抬,繼續打鐵,導致鐘會后來銜恨報復,造成了他的被害。

我們現在看來這是很酷的行為,實際上絕不符合儒家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黛玉的鋒芒畢露、愛憎分明就和嵇康一脈相承,這樣的人構成了中國文人的風骨,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討喜。

嵇康之死的直接源頭是由于他有個叫山濤的朋友請他去做官,他老人家不做就罷,偏偏還要寫出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內有“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叛逆之詞,當時的皇帝司馬老兒早就看不慣他了,便以此為借口殺了他。

殺他的理由是此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于今,有敗于俗”,我不知道皇帝老兒是怎么想的,這哪里是罪狀,分明是歌頌嵇康人格魅力的贊美書。

可嘆的是,嵇康死之前,在獄中寫了一篇很長的《誡子書》,從如何做官到酒桌應酬無所不包,說的都是如何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技巧。后來他的兒子嵇紹遵守父親遺訓,官做得還挺好。

如果沒有《誡子書》,我們可能會覺得嵇康可能是不懂官場規則,實際上,他深于世故而拒絕世故,他熟諳規則卻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千百年后,也曾步步留心的黛玉同樣選擇了拒絕和叛離,黛玉的洞察力實際很強,她熟諳家務經濟,“我雖不管事,心里每常閑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后手不接”;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妻妾相處的模式,“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想她如果愿意,完全有能力做一個符合主流價值的閨秀,她可以含糊一點,可以走向妥協,但如你所知,如果她真那樣做了,就無法成其為林黛玉了。

今時今日,仍有人將黛玉目為柔弱尖酸的代表,卻看不到她的傲骨錚錚,這完全是一種誤讀。或許,真正喜歡她的人,都有著同樣自由孤獨的靈魂和同樣**多情的心靈吧,只有驕傲者才能讀懂驕傲者的靈魂。

“孤高自許、目下無塵”的黛玉正是魏晉風度在《紅樓夢》中的余響,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魏晉風度,那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她以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句名言。

大家都應該明白這位林**的本質是一株仙草,所以她常自詡為“草木人兒”。即使誤入凡間,這株仙草仍然不失草木本心,天情天性,自成佳景。《牡丹亭》中杜麗娘有唱詞云“只為那一生愛好是天然”,移之評價黛玉也頗為貼切。

在這軟紅萬丈中,小小草兒無以與群芳爭艷,卻能得天地精華,與神瑛相伴,隨春葳蕤,生趣盎然。

有時候,孤獨并不等于枯寂。

回復日期:2011040923:48:52

讀來很舒服,學習!

回復日期:2011041012:48:48

謝謝!

回復日期:2011041012:52:41

兩個“不肖”者的相知

孟京輝的話劇《柔軟》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這句話用來形容寶黛之戀的獨特之處真是恰如其分。

《枉凝眉》中唱道:“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其實,對于兩個能夠相互了解的人來說,遇見已經是最大的幸運。

讓我們回到那他和她初見的那一刻。

這一見驚心動魄。

她在心中驚嘆:“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他脫口而出:“這個**我曾見過的。”

他們的相遇,常常讓我想起印在茶花煙上的那句詩:與君初相識,似是故人歸。為什么他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想,不僅僅是因為木石前緣的原因,而是,他和她借由對方身上,遇見了最初的自己。

人類總是被那些和自己特質相同的人深深吸引。在此之前,那個深藏于內心的“自我”可能沉睡著,被忽視被遺忘,直待和某個人劈頭相遇,甚至只打了個照面,那個沉睡著的“自我”就會被喚醒,那一刻,我們才找到了自己。

寶黛二人共同的特質是什么?讓我們去原書中尋找答案。

曹公在刻劃黛玉眼中的寶玉形象時,忽然**了兩首《西江月》: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這是對寶玉的總體評價,更是曹雪芹的夫子自道。最惹人注意的是其中兩句: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我想這“不肖”和“無能”恰恰是寶黛精神上相通的地方。

所謂不肖,大多是指后人背離了父輩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寶玉的不肖之路,要追溯到他周歲的時候,家中長輩隆重地為他安排了一次抓周,殊不知這小小孩兒不抓紙筆不抓官印,偏偏去抓了盒胭脂。

自此,他的父親賈政就認定這是個沒出息的孩子。

寶玉慢慢長大了,整日價在姐妹群中廝混,生來不愛讀書,卻愛吃姑娘嘴上的胭脂,從未將功名利祿、人情世故放在心上。看這架勢,的確是要將不肖進行到底了。難怪賈政不喜歡他,這種不喜歡有恨鐵不成鋼的成份,更多的是氣質上的不喜,這個兒子就沒有半點像他生出來的!

讀《紅樓》的很多人都會注意到寶玉“男生女養”的童年,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黛玉幼時的家教。《紅樓》中有兩個女孩子是自幼充男兒教養的,一是鳳姐兒,一是黛玉:

(林如海)今只有嫡妻賈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無子,故愛如珍寶,且又見他聰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讀書識得幾個字,不過假充養子之意,聊解膝下荒涼之嘆。

這一段幼年經歷讓黛玉和詩書結下了終身的緣份。

寶玉和黛玉,一個本是男兒身卻有著幾分脂粉氣,一個本是女兒家卻渾身書卷氣,在各自的性別群體中都屬于異端。無怪乎他們如此投契,只因為他們性情相近,身上都有著一種非主流的氣質。

現代人傾向于把他們當成封建叛逆者來歌頌,其實叛逆者往往都是孤獨的,如果遇到另一個持相同價值觀的人會覺得特別可貴。

當寶釵湘云都一古腦兒地來勸寶玉走“仕途經濟”的大道時,只有林**“從不說這些混帳話”,所以寶玉才引她為平生第一個知音。

到了這個階段,寶黛之戀已逐漸由青澀期過渡到成熟期。在此之前,寶玉這個愛博而心勞的主兒也曾和襲人初試云雨情,也曾對著寶姐姐豐美的手臂流口水,也曾鬧著讓云**幫他梳辮子。在此之前,他遇到了愛,也遇到了性,那些都不稀罕,稀罕的是,他終于遇到了了解。

回復日期:2011041018:12:08

孟京輝的話劇《柔軟》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同意!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回復日期:2011041019:38:30

所以我相信,盡管寶玉博愛,可鐘情的人始終只有黛玉一個,因為他們彼此懂得。唯有黛玉,才會懂得并欣賞寶玉的叛逆和反抗,他們同樣有著**多情的心靈和自由奔放的靈魂,彼此都是對方在人群中的回聲。焦大自然領會不了林**的好處,便是寶釵湘云,又怎能領會到寶玉真正的好處?

在她們眼中,寶玉什么都好,就是未免太過不通世務、如傻似狂,所以她們想盡一切辦法把寶玉往人間正道上引領。她們不知道,這才是寶玉真正的美質所在。

寶玉的這段境遇,倒和《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有所類似。令狐沖在華山派時,和小師妹岳靈珊也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岳靈珊那個時候覺得師兄也挺不錯,就是吊兒郎當、不夠正統。相反,令狐沖這個特質在小師妹看來是最大的缺點,在任盈盈眼中卻是他最美好的品質。

說到這里,我不禁要為靈珊寶釵們扼腕嘆息,曾經有一塊真正的寶玉擺在你們面前,可你們卻把它當成了頑石,豈不惜哉!當然,站在靈珊寶釵的角度,這種特質并不是她們需要的。

在這里,伴隨著寶玉出生的那塊通靈寶玉其實也是有著象征意義的,它的前身原是大荒山青埂峰的一塊石頭。所以它具有兩面性,彼之頑石,有可能是吾之寶玉。

石頭還有一層寓意,就是無用。它本是女媧補天剩下來的那一塊,“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許多年”。寶黛二人實際上都是大觀園中的無用之人,當然曹公在寫到黛玉的時候出于愛惜,用筆更隱晦一點,但我們也能看出,在“眾人”眼中,林黛玉對于賈府這個大家庭是無益的。

知音難求,知音型的**尤其難覓。千百年后,人們紛紛為杜麗娘那種情之所至,可以生可以死的深情所感動,殊不知,在麗娘而言,只不過是情欲的覺醒而已,就算沒有柳夢梅,她同樣會愛上張夢梅、李夢梅、西門夢梅。小龍女的情況也類似,在被尹志平進行性啟蒙后,如若當初不是楊過而是其他人和她朝夕相處,我估計她同樣會愛上張過、李過、歐陽過。

這世上情侶千千萬,但其中九百九十九萬的人對于他的另一半來說,根本就沒有不可復制性,所以我們絕大部分人的愛情都貌似牢不可摧,實際上可以在彈指間灰飛煙滅,替代品無處不在,我們和對方都太容易被另一個人取代。

寶黛愛情的難以取代之處,就在于他們具有共同的精神世界,并為了捍衛這個精神世界而與現實世界負隅頑抗。寶玉因為結交戲子琪官被賈政暴打后,黛玉去看他,哭得一雙眼睛桃兒似的,說:“從今以后,你都改了吧。”這話當然是試探,所幸寶玉沒有辜負她的期望,很硬氣地回答說:“便為了這些人,我死了都愿意。”寶黛之間化嫌隙為知心,當始于是。

回復日期:2011041020:22:01

拜讀了問好

回復日期:2011041020:34:57

謝謝!

回復日期:2011041322:43:57

對黛玉的解讀非常透徹,大手筆。

長見識了。

回復日期:2011041417:50:52

文采甚佳

回復日期:2011041720:07:25

廿三回所寫的寶黛“共讀西廂”就是兩人愛情故事中最為精彩的片段之一。卻說這天,寶玉攜著一本《西廂記》來到沁芳閘橋邊坐著閱讀,遇到了前來葬花的黛玉。黛玉忽見寶玉手中拿著一本書,便問是什么書寶玉見聞慌得將書藏于身后,說道“不過是《中庸》《大學》”。后被黛玉索逼不過,只好將書遞出黛玉見是《西廂記》,內心喜不自禁,坐在石上翻閱。

我特別喜歡老版《紅樓夢》中對這一橋段的處理。其時正是暮春時節,寶黛二人埋首書中,不時交換一個會意的眼神,他們的背后,落紅簌簌而下,這畫面美得像詩。記得電視劇熱播時,幾乎每戶人家的墻壁上都貼著這么一幅“共讀西廂”圖。

在寶黛“共讀西廂”這場戲中,最有趣味的就是他們以曲詞挑情逗愛,以試真情寶玉借《西廂記》中張生所說的兩句話“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城傾國貌’,”向她傾吐內心的愛慕之情。黛玉因顧及少女的矜持,不覺怒嗔寶玉,說要告訴舅舅,舅母去,后見寶玉向她告饒的窘態,遂又轉嗔為喜,也借《西廂記》中紅娘所說的話來嘲笑寶玉是“苗而不秀的銀樣蠟槍頭”。

試想想,如果寶玉碰到的是寶釵,她會如何反應?可能會板起臉來,教訓他說:“寶兄弟,你我年紀尚小,不可被這些閑書移了性情,有空還是讀讀《中庸》、《大學》才是正經。”她絕不可能像黛玉一樣,喜不自禁,軟語諧謔。

寶黛二人均不是人間客,尚未沾染人世間的塵俗之氣,處世做人都是出自本心,還沒有學會掩飾,喜時就笑,悲時就哭,他們是大觀園中的兩個赤子。

黛玉抒發性靈的詩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詩社社長李紈就多次表示她的詩不夠“含蓄渾厚”,獨寶玉一人始終覺得這個**的詩做得極好。每逢詩社,如果是黛玉拔了頭籌,他就喜不自勝地表示“極公”,如果是其他人占了上風,他馬上就跳出來說,“還要斟酌斟酌”。

寶琴拿著黛玉做的《桃花行》給他看,戲說是她做的。寶玉見了,并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寶琴說難道我的才氣不比林姐姐,就寫不出這樣的詩句?寶玉回答你年紀尚小,不比林**經歷過離喪,且寶姐姐斷不會讓你寫出如此悲涼的詩句。

黛玉的詩總是能引起寶玉的強烈共鳴,在聽到她悲悲切切地念出《葬花吟》時,癡人寶玉已是悲不自勝:“不覺慟倒山坡之上,懷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寶玉不僅是為黛玉的身世而慟,更是為生命和青春的流逝而慟。只有他,才能讀懂黛玉詩詞中潛藏的對美好事物一去不復返的哀悼。

巧的是,當寶玉為晴雯做《芙蓉女兒誄》時,唯一的聽眾也是黛玉。有人說,《芙蓉女兒誄》是借晴雯來悼黛玉,我倒覺得,這是一首青春的悼歌,流露的仍然是“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傷逝之感。

在高鶚的續著中,失去了通靈玉的寶玉,變得癡癡傻傻,恰恰這個時候,鳳姐安排了調包計,寶玉和黛玉越來越隔膜。我寧愿理解成,是因為失去了黛玉,寶玉才華彩盡失。

寶黛二人確實是真正的知音,好像彼此在人群中的回聲,美是他們共同的宗教,他們執著于青春,執著于美好,執著于理想主義。他們借所愛來完成了自己,他們的生命,也因為彼此的存在才能更加煥發光彩。

在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一回中,賈政批評寶玉說,他所得也無非是一些“精致的淘氣”罷了。在我看來這簡直是最好的贊美。“精致的淘氣”并不異得,它需要有錢、有閑和一顆真正懂得纏綿的心,大觀園中符合這個條件的,只能找出雙玉來。

顧城說,他渴望被人精美地愛著。我想,寶黛之戀的動人心魄之處,就在于他們都被彼此精美地愛著吧。

回復日期:2011041818:12:02

5、情深不壽

十幾歲的時候看《書劍恩仇錄》,乾隆贈陳家洛一塊玉佩,上面寫著“強極則辱,情深不壽。溫溫君子,其謙如玉”。

看到情深不壽四個字,不知為何,忽然心中一酸。人們說,情深不壽說的是香香公主,我當時聯想到的卻是同樣早夭的林黛玉。

在高鄂的安排下,一生凄涼的苦絳珠在病**魂歸了離恨天。其實,與其說黛玉死于病,死于不幸,倒不如說她死于情,死于自身,大觀園中的“風刀霜劍”只不過加快了她的毀滅。

自古情多累美人,本非人間客的林**注定是個悲劇人物。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中,黛玉得了一枝芙蓉,題詞為“莫怨東風當自嗟”。這就說明了,黛玉最終的結局怨不得他人,只是性格使然。

當理想主義者不能實現自身之理想時,往往不愿茍活于世上,在黛玉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執著于自我的不合時宜者是如何走向毀滅的。一部紅樓,主題就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黛玉的氣質中自有一種清冷,骨子里卻是極熱的,因此曹公送她一個“癡顰兒”的外號,甚至在《紅樓夢》章目中再三點出黛玉之“癡”。譬如:“癡情女情重愈斟情、慈姨媽愛語慰癡顰”。癡即執著,黛玉看起來通透,實際上是大觀園中頭一個看不透勘不破的癡人。這個“癡”并不局限于感情上的“癡情”,而更接近于一種不為流俗世故漸染的赤誠,一種孤高耿介不合時宜的人格。

她喜散不喜聚,是因為受不了歡聚過后的那份凄涼,比之寶玉的喜聚不喜散來,看不透的程度更進一層;她日日苦吟,病尤不輟,正是源于那份為詩著魔的癡性;和寶釵互剖金蘭契后,她在風雨之夜心心念念著閨中知己,偶然露出了深情的本性。晉時王衍所謂:“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此話可移為顰兒自道。

黛玉之癡外化為流之不盡的淚珠兒,她到人間的使命原本就是“還淚”。她不單是為自己落淚,還為落花垂淚,對明月悲泣。對春花秋月尚且如此多情多意,何況對人。天若有情有亦老,深情如斯,如何能永?

回復日期:2011041913:25:27

非常感激LZ。我十三歲時才開始看紅樓夢。十二年來從不深究書中細節。從一開始的不喜歡到最后的床頭讀物。從一開始不喜歡黛玉,到最后被她的情緒所左右。一直也不知道是為什么,見到樓主所說,恍惚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謝謝樓主!

回復日期:2011041918:34:48

謝謝樓上的支持!

回復日期:2011041918:36:17

情深不壽似乎是大多數天才型詩人的最終歸宿。在黛玉的身上,似乎能看到郁郁早亡的晚唐詩人李賀的影子。

李賀本是曹雪芹十分鐘愛的詩人,他的朋友敦誠曾夸獎他““詩追李昌谷、狂于阮步兵”,又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說明曹雪芹的詩風與李賀一樣,皆具變幻莫測之妙,都有著獨特的浪漫風格和奇幻的筆調。

縱觀大觀園群芳之中,誰的詩風最似李賀?毫無疑問是林黛玉。我猜想,興許曹公是想借這位女詩人來一展他的詩才詩情和審美情趣。李賀詩境以幽僻冷艷為主,他的《將進酒》以“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起首,卻以“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作結。一句“桃花亂落如紅雨”,那繽紛的花雨飄灑在大觀園的紅樓一夢之中,成為彌漫于這部曠世巨作及黛玉春恨秋悲中的基本韻調與色彩。

黛玉之花家又名“埋香冢”,有學者指出,應取意于唐李賀《李長吉歌詩》卷四《官街鼓》“柏陵飛燕埋香骨”,第二十七回目下句正作“埋香冢飛燕泣殘紅”:曹雪芹將黛玉比趙飛燕,除了以其形體之瘦削象征她性格之清高孤傲而外,從李賀詩句聯想構思也有可能。

李賀和黛玉一樣,都是性格抑郁的人,這種人容易放大生活中的不幸。一遇挫折,即使正值青春年少,也難免會感嘆“我當二十不如意,一生愁謝如枯蘭”。黛玉之詩被人目之為“怨”,正是源于這股抑郁不平之氣,而長期處于這種狀態肯定對健康不利。

這毫無疑問是個悖論,上天仿佛存心和天才們過不去,你要么多愁多病,要么流于平庸。李賀也好,黛玉也好,他們都沒有辜負上天賜予的情性和才華,他們一生都在與詩糾纏,他們的得意與失意,都在詩之中。

在宿命面前,他們沒有逃避,而是勇敢地迎了上去。有時候我想,黛玉雖然早夭了,卻是真正的勇者。至少,她從不怯懦。

現在關于黛玉之死的推測很多,我覺得她應該是病死的,也就是書中所說的淚盡而亡。前八十回中為她患病身亡其實鋪墊得挺多的,如果是自殺,沒必要設這么長的伏線。但不管自殺還是病死,黛玉對于死亡的態度是**,而不是抵抗。她拒絕再在這個幻滅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回復日期:2011042108:18:38

樓主大可不必那么的迷信脂硯齋,

其實素衣的點評已經超出了脂硯齋很多,

進入了曹雪芹的內心。

正像有網友說的,我們讀懂了的脂硯齋點評的很熱鬧,我們讀不懂的地方,反倒沒看見他的點評。證明他根本就沒資格作曹雪芹的知己,唯一讓我們相信他的倒是造假者強行**的什么“余命其刪去”“余想起當年之事大哭”之類。

回復日期:2011042213:01:28

回復日期:2011042220:06:08

6、蕭紅的黛玉心

近來重讀蕭紅的文集,聯想起其人其事,忽然覺得,這個跋涉在生死場上的東北姑娘,在她剛烈大氣的外表下,埋藏的卻是一顆剔透玲瓏的黛玉心。

聶紺弩曾對蕭紅說:“蕭紅,你是才女,如果去應武則天皇上的考試,究竟能考多高,很難說,總之,當在唐閨臣前后,決不會到和畢全貞靠近的。”

蕭紅笑著說:“你完全錯了。我是《紅樓夢》里的人,不是《鏡花緣》里的人。”

這使聶紺弩頗感意外,他不知道蕭紅會是《紅樓夢》里的誰?

蕭紅解釋說:“我是《紅樓夢》里的那個癡丫頭。”

她說自己像那個夢里也做詩的癡丫頭香菱,其實她的才氣遠遠超過香菱,直逼黛玉。在遇人不淑這方面,她和香菱的命運確有相似之處。香菱最大的特點便是“呆”,對于薛蟠的打罵,她毫無怨言,對夏金桂的荼毒,她逆來順受。

可蕭紅這個女子,豈是一個“呆”字能夠形容的。她最大的悲哀是,有著香菱那樣不幸的遭遇,偏偏又似黛玉般孤傲**,她的疼痛一定是加倍的吧。

這個倔強的東北姑娘,從故鄉的烏蘭河漂泊至香港的淺水灣,一路求索,一路流離,在情愛里沉浮,在情愛里顛沛,最終卻帶著滿心遺恨,客死于異鄉。

蕭紅和黛玉一樣都是異鄉人,她們的靈魂伴著疲憊的身軀四處漂泊,與生俱來的叛逆天性注定了她們的與世不合。當周圍人都試圖去融入生活時,她們卻固執地退守于自己的幽僻小天地中,拒絕和生活達成和解。

有人說,蕭紅這樣的女子才是真正地勇敢。但是我想,你在選擇忠于自我天性時也會有所猶疑吧,像你這樣**抑郁的人,任何一點痛苦都會讓你有所感應,你不管不顧地勇敢著,心里卻未必是不痛的吧。就像你說的那段名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

非常喜歡劉超在評價蕭紅時的一段話:“蕭紅是帶著疼痛感而生活的,自然也是帶著疼痛感而寫作的。這在常人,是不可承受之重;然而,也恰恰是此點,成就了蕭紅輝煌的文學世界。”

或許帶著疼痛感寫出來的文字才更加打動人。蕭紅和黛玉的文風都有著淡淡的憂傷和濃濃的詩意,我想起初讀《呼蘭河傳》時,讀到“滿天星斗,滿屋月光,人生何如,為何如此悲涼”時,感覺胸口一慟,像是有只手在那里捶了一下。這種對生命本原狀態的追問意識,和黛玉在《問菊》一詩中呈現出的情境何其相似。

回望蕭紅一生的坎坷情史,我有時候禁不住替林**慶幸,我不敢想像,如果黛玉沒有遇到寶玉,而是嫁給了薛蟠,會不會和蕭紅一樣呢?

回復日期:2011042222:37:21

蕭軍當然不像薛蟠一樣粗俗無知,但他的不懂憐香惜玉,又和呆霸王有什么區別。葛浩文在蕭紅傳記中說,在“二蕭”的關系中,蕭紅是個“被保護的孩子、管家以及什么都做的雜工”,她做了多年蕭軍的“傭人、姘婦、密友以及出氣包”。

他們原本可以演繹一段有如寶黛之戀那樣的傳奇故事。那時,蕭紅被人拋棄在小旅館中,貧病交加,是蕭軍向她伸出了援手。他甚至是她的第一個伯樂,是他發現她的文學才華,并鼓勵她走上了文學創作這條路。如果沒有這個義薄云天的鐵漢蕭軍,就沒有后來寫出《生死場》、《呼蘭河傳》的蕭紅。

那時的蕭紅如何能夠想到,當初那個從天而降的青年俠士,有一天會將拳頭對準她纖弱的身體?他發現了她的才華和美好,卻并不懂得珍惜和愛護。

蕭軍曾說:“她不欣賞我的‘厲害’,而我又不喜歡她那樣多愁善感、心高氣傲、孤芳自賞、力薄體弱的人。我愛的是史湘云,尤三姐,不是林黛玉。”不幸的是,蕭紅恰恰是一個酷似林黛玉的女子,她沒有碰到真正懂她的知音。

比較起來,黛玉能夠遇見寶玉,該是怎樣的幸運。所以我想,黛玉在臨死之前,是不可能直呼“寶玉你好……”的,經歷了手帕題詩、互訴衷腸等一系列事件后,寶黛之戀終于走向成熟,之前的嫌隙一掃而光,他們已經心心相印。黛玉對她唯一的知音寶玉,只有感激和牽掛,并無猜忌和怨恨。

淚盡而亡,只是耗盡了對這個世界的熱望而已。是這個世界傷了黛玉的心,而不是寶玉。她走得有些遺憾,但還算安心。

彌留之際還在呼喚情郎名字的,是蕭紅,她在病榻上說:“如果蕭軍知道我病著,我去信要他來,只要他能來,他一定會來看我,幫助我。”正因為一輩子受盡白眼冷遇,沒有得到過豐盛的愛,所以她特別不甘心。

可再不甘心,她也只有與碧海藍天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那一年,她只有31歲。

若干年后,她的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在年近七十時,還曾和劉心武說:“心武,我這么一大把年紀,我想續寫《紅樓夢》,還不知道能不能把這件事做出來。”

我不知道,如果端木來續紅樓,他會怎樣去寫黛玉之死呢?

回復日期:2011042511:06:55

雖然樓主冷眼,在下還是要頂。

回復日期:2011042516:56:27

王熙鳳:風光背后

1、好一個辣妹子

小時候看《紅樓夢》,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王熙鳳了。小孩兒混沌未開,那時我不喜歡看到林黛玉,因為她整天哭哭啼啼,也不喜歡看到薛寶釵,因為她總是說著些我聽不懂的話。

不像王熙鳳,有她的地方就有笑聲、有歡會,如果少了她,我就和賈母一樣,總覺得怪冷清的。鳳姐**了一個小孩對于熱鬧、喜慶的全部幻想,對于兒時的我來說,她就像個發光體,走到哪里,哪里就“亮”了。

后來談到一些紅學著作,才發現王熙鳳原來一直是被當做“封建統治者”來批判的,我不禁有些惴惴的,覺得自己對她的喜歡未免有些大逆不道。

我早已不是那個天真的小女孩兒,已經能夠在鳳姐熱鬧光鮮的外表下,辨別出她的陰暗面。可我仍然喜歡她,就像一個陷入了情網的少女,明知道意中人有著千百樣缺點,卻仍克制不住對他的愛戀。

鳳姐是一個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的人,即賈雨村所謂的“正邪兩賦”之人,這樣的人,身上自有令人著迷之處。書中的賈母就非常疼愛她,還給她起了個諢號叫“鳳辣子”。一個辣字,鳳姐兒的形象立刻生動起來,幾欲破紙而出。

辣正是鳳姐最重要的特質。做為一個嗜辣成命的湖南人,我常常覺得辣椒是上帝給人類最好的恩賜,初來廣東時,對當地人從不食辣簡直難以理解。辣這種個性太過鮮明的口味,嗜之者須臾不能離,憎之者終生不能近,多么像人們對王熙鳳的褒貶不一。

辣能給強烈的味覺刺激,一如鳳姐在《紅樓夢》中的地位。如果說曹公刻劃黛玉時用的是潑墨寫意的手法,到了王熙鳳身上,則成了工筆細描。鳳姐是書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人物,曹公在寫她時用足了筆力。讓我們來看一看鳳姐那著名的出場吧:

一語未完,只聽后院中有笑語聲:說:“我來遲了,沒得迎接遠客!”黛玉思忖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如此,這來者是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群媳婦丫環擁著一個麗人,從后房進來。這個人打扮與姑娘們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仙妃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譬,結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頂上級著赤金盤縭纓絡圈,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窄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跟,兩彎一柳葉掉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這一出場,好比京劇中的名角出臺,繡簾揭處,一個亮相,便博得了滿堂彩,可憐迎春三姐妹頓時相形見絀,淪為左拉筆下的陪襯人。

張愛玲說,她讀《紅樓》讀到第八十一回,什么占旺相四美釣游魚、奉嚴詞兩番入家塾之類,頓時覺得天昏地暗無光彩。而我在讀到王熙鳳出場這一回時,頓時覺得天地混沌初開,整部《紅樓》都為之明媚起來。難怪脂硯齋讀到這里,情不自禁地喝彩道:“第一筆,阿鳳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走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紙上!”

試想想如果沒有王熙鳳,一部《紅樓》是否會乏味很多?看慣了閨閣叢中的溫柔旖旎,女兒堆中的愁云慘霧,偶爾見識一下閨房之外的殺伐決斷,何嘗不能使人神為之振呢?就像吃膩了甜的酸的,我們偶爾也需要吃點辣的來提提神。

回復日期:2011042713:02:35

王熙鳳的最大意義就在于讓人們認識到,那時候女性的天地除了閨房繡樓外,還另有一番廣闊的天地。一個女子除了像黛玉那樣遁入詩書,像寶釵那樣恪守本分外,她還可以有很多種選擇,比如說,像鳳姐那樣去一展才干。

鳳姐使人驚艷之處,不在于長相,而在于氣場,她在哪都能成為人群中的焦點。用《讓子彈飛》中發哥評價姜文的話來說,不免“霸氣外露”啊。就拿穿衣服為例,曹公在寫到鳳姐的打扮時總像打翻了調色盒,把金的紅的這些色塊都往她身上抹,每次出現在大眾面前的王熙鳳,總有種眩人眼目的感覺。

我總覺得鳳姐的個性中有一種很坦蕩的成分,在她身上,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她的虛榮、好打扮、愛出風頭,她對自己的野心毫不掩飾。鳳姐和寶釵都是熱衷于世俗幸福的人,但兩人的風格卻大相徑庭,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把寶釵比做岳不群,鳳姐就像左冷禪,壞也壞得氣壯山河。

氣場源自于自信,鳳姐堪稱十二釵中最自信的人物。探春因出身偏房而自卑,黛玉因寄人籬下而**,寶釵是慣于藏拙的,唯有王熙鳳,總是那么落落大方,談笑自如,生命力異常充沛。

書中有個細節很能展現鳳姐的自信,有次她和平兒閑聊起大觀園中的諸姐妹時說:“難道必定象蚊子哼哼就成美人了?”她自身肯定不屬于“蚊子哼哼”的類型,反有點“河東獅吼”的味道。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強悍未必就不美”,鳳姐這個人其實是自負美貌的,并不像她自謙的那樣當自己是“燒糊了的卷子”。

不知喜愛《紅樓》的人們有沒有注意到,曹雪芹似乎很看重出身對人的影響。十二釵中除了已入宮的元春外,出身最好的可能就屬王熙鳳了。在那個時代,娘家的實力往往會決定一個**在夫家的地位。王熙鳳出身于“金陵一霸”的王家,它和賈家是世代姻親,叔叔王子騰從京營節度使升任九省檢點,是當時在朝統領軍權、聲勢顯赫的人物。

從王熙鳳和賈璉的一些玩笑話可以聽出來,她對自己的出身是相當自負的,有意無意中透露出王家比賈家更煊赫的話來:“把我們王家的地縫掃一掃,就夠你們賈家過一輩子。”

有了這種背景,我們就不能理解,為何王熙鳳小小年紀就能管理榮國府300多人,只因為她從小就見慣了大場面。她雖然不識字,一言一行中卻呈現中大家閨秀應有的得體和大方。

鳳姐沒念過書,加之性情潑辣言語鋒利,容易給人以粗野無禮的錯覺。實際上,她是極有分寸的,我們何曾見過她在王夫人面前亂說俏皮話?又何曾見過她拿端莊的寶釵打趣?鳳姐為人處世妥帖周到,一是因為她天性聰明,二是來自她良好的家教。在鳳姐身上,我們看不到一絲一毫的小家子氣,這是大家閨秀應有的風范。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良好的出身給了鳳姐自信健康的心態,但一路走來太順利,未免對弱者就少了幾分“理解的同情”。她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毒設相思局及逼死尤二姐,這兩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的“高貴出身”被冒犯了,必須要置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冒犯者于死地。這就未免有點太過了。

過猶不及。偶爾吃吃辣椒可以提振食欲,吃得太多的話,輕則上火,重則傷身。鳳姐一生的悲劇所在,正在于不懂控制分寸。

回復日期:2011050515:59:18

2、打工皇帝王熙鳳

紅學大師王昆侖曾經說:“恨鳳姐,罵鳳姐,鳳姐不在想鳳姐。”這個評價是來自《三國演義》里對曹操的評價:“恨曹操,罵曹操,曹**了想曹操。”

鳳姐這個人身上,確實是有幾分亂世梟雄的氣質。曹雪芹就曾借秦可卿之口,夸她是“脂粉叢中的英雄”。料理寧國府、弄權鐵檻寺等事件中,鳳姐表現出來的果敢、決斷之力,的確隱隱有戰場上的大將之風。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以“可愛的奸雄”來稱曹操,如果說鳳姐是賈府中的奸雄,未嘗不是個可愛的奸雄呢?在我看來,曹操和鳳姐確實有不少相似的可愛之處。

首先,他們都很有幽默感。在《紅樓夢》中,幽默感似乎是一種很很稀缺的品質,小姐哥兒們都活得有點太端著了,這個時候就需要鳳姐來插科打諢了。除了鳳姐,誰還會自嘲為“燒糊了的卷子”?賈赦不知好歹地去索要鴛鴦,把賈母氣得不行,鳳姐輕輕一句“誰教你會調理人呢,把人調理得水蔥兒似的”,頓時化尷尬為歡樂。賈母喜歡她不是沒有道理的,鳳姐的確活得一團喜氣。

同樣,曹操這個人,其實也是很有娛樂精神的,他不像劉備那樣一本正經,而是喜歡開開玩笑。有一次他請劉備來喝酒,關羽和張飛就跑去酒席上說要舞劍,曹操笑著說:“這又不是鴻門宴,哪里用得著項莊呢?”說得劉備都笑了,接下來,曹操又命令說:“取酒與二樊噲壓驚。”一場可能有的沖突,就被他機智地消彌于無形中。

其次,他們都敢于說真話。做為兩個出來混的人,肯定會有說假話的時候,但他們的謊言都是因為政治斗爭的需要才說,在日常生活中呈現中的還是一派真性情。小廝興兒眼中的王熙鳳“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其實我們只有兩次機會見識到她這一政治手腕,那就是在毒設相思局和借刀殺人計兩回中。鳳姐的性格還是蠻直爽的,所以一部書看下來,我們并不覺得她虛偽。

曹操敢于說真話更是在歷史上出了名的,除了他,還有誰敢毫不掩飾地說:“若不是我,天下不知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在那個重視德行的年代,他旗幟鮮明地喊出“唯才是舉,重才輕德”的口號,可想見其真率。

魏晉時流行“尚通脫”的風氣,曹操正是典型代表,在王熙鳳這只胭脂虎身上,我們隱約能看到當年那個亂世梟雄任情恣性、飛揚跳脫的影子。但我們說鳳姐像曹操,指的只是性情相近,才干相類,實際上,囿于環境性別時代,鳳姐永遠成不了賈府的實際統治者,她只不過是個代行“權相”職位的打工皇帝罷了。

漢末的曹操雖未自立為帝,實際上已經是真正的“當家的”,龍椅上那個漢獻帝只不過是個傀儡而已。可我們能說賈府的董事長賈母是個傀儡嗎?再說還有總經理王夫人呢。鳳姐充其量只不過是個職業經理人罷了。

鳳姐身為長房的兒媳婦,為何要被借用到二房中才能履行當家的權利呢?這里需要介紹一下背景。一般來說長子為大,但賈母的兩個兒子中,賈政明顯比不務正業的賈赦要爭氣,又娶了一個爭氣的太太王夫人,更重要的是,生下了一個爭氣的女兒元春。于是乎,大房當家的權利就順理成章地旁落到二房。

所以職業經理人王熙鳳所處的地位是很尷尬的,一方面,她沒有上升的渠道,長房的大權已經旁落,丈夫賈璉又不長進,她不可能再有晉升的機會;另一方面,她這個職業經理人都只是臨時的,一旦寶玉娶了親,自有名正言順的寶二奶奶去當家,到那時候,她也只有從哪來的,又回哪去了。我猜想,鳳姐后來的悲慘遭遇,就是發生在寶玉成家導致她喪失了實權之后,須知,落架的鳳凰不如雞。

其實做為一個臨時CEO,鳳姐大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將這份工做得還過得去就行,既能博一個寬以待人的美名,又舍下了幾分力氣,何樂而不為?鳳姐的悲劇在于她太敬業,太好強,太過追求完美了。與公子小姐們那種悠哉游哉的生活相比,鳳姐活得何其辛苦。

第十三回協理寧國府中寫道,寧府的老媽子來找鳳姐領牌子,寶玉問道:“怎么咱們家沒人領牌子做東西?”鳳姐道:“人家來領的時候,你還做夢呢。”賈府中未來的BOSS寶玉如此清閑,一個替人打工的卻忙成了這樣,真叫人感嘆:鳳姐兒,你這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呢?

現在有個詞語叫“過勞死”,其實鳳姐很有可能就是活生生地累死的。書中有一段看得我特別辛酸:

鳳姐兒自恃強壯,雖不出門,然籌畫計算,想起什么事來,便命平兒去回王夫人。任人諫勸,她只不聽……誰知鳳姐稟賦氣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養,平生爭強斗智,心力更虧,故雖系小月,竟著實虧虛下來,一月之后,復添了下紅之癥。她雖不肯說出來,眾人看她面目黃瘦,便知失于調養。一直調養了七八個月,才漸漸恢復。

這是什么精神?這是一種為了家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病中仍不忘替賈府籌劃的鳳姐,何嘗沒有五丈原諸葛孔明之風呢?對這樣一個女子,你忍心痛罵其為蛀蟲嗎?她固然有著見識鄙陋膽大妄為的地方,但是誰能夠否定,她為支撐這個大家庭耗盡了心血,她比誰都不愿意看到賈府的敗落,因為這里面凝聚了她畢生的辛勞。

我想我是理解她的,因為我們都是打工仔,出于一份職業精神,終日奔波忙,一刻不得閑,生怕辜負了上司的信任。我們為公司和老板付出了終身的心血,驀然回首卻發現,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機關算盡的王熙鳳,最后卻落了個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結局。人們都揪住她放高利貸、貪贓枉法這些毛病不放,沒有人記得,她為這個家族曾經付出過什么。職場就像架高速運轉的機器,在耗盡你的青春和才華后,再殘忍地把你拋出去。即使貴為打工皇帝,也逃不過這個命運。

天下的打工者們,當以此為鑒。

回復日期:2011050521:00:49

頂,自出機杼,很有見地

不見鳳姐想鳳姐是美學家王朝聞先生的名句,不是王昆侖先生的。

回復日期:2011050721:58:55

謝謝指正。

回復日期:2011051518:57:30

3、從潘金蓮到王熙鳳

臺灣作家在解讀《金瓶梅》時提出,“《金瓶梅》是《紅樓夢》的母親”。這話聽著驚人,其實并非什么創見,《紅樓夢》最早的書評者脂硯齋早就評點說:“(紅樓夢)深得《金瓶梅》之壺奧。”

兩書對讀,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潘金蓮從明朝西門慶家中穿越到清朝的賈府中,會化身為誰呢?我想可能會是王熙鳳。

這兩個**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一樣的美貌出眾,一樣的牙尖嘴利,一樣的心狠手辣。宋明以降,中國的審美一味往著精致纖細的路上走,**的名字往往叫做弱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潘金蓮和王熙鳳簡直就是其中的異類,讓我們發現,原來“封建女子”也可以活得這樣地張牙舞爪、生機勃勃。

我不知道往鳳姐頭上扣“壓迫封建叛逆者”大帽子的人有沒有發現,其實她正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叛逆者,這頂帽子扣在潘金蓮的頭上也挺合適。她們的言行舉止乃至目標追求,都和封建規范所要求的三從四德完全沒關系,那個時代要求**們“出嫁從夫”,她們偏偏想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從這種意義上,她們正是女權主義者的先行者。

潘金蓮現在已經成了**的代名詞,其實反過來想想,在過分強調女性貞節的社會,“淫”何嘗不是一種反抗?雖然這種反抗很有可能淪為火候太過的行為藝術。西門慶娶的幾房妾侍都不是什么冰清玉潔的貞婦,有做過妓女的如孫雪娥,也有丈夫死后和人偷過情的如李瓶兒,可她們在嫁入西門家后就變了個人似的,心里眼里只有一個西門慶。

只有潘金蓮依然如故,西門慶冷落了她一陣子,她就不甘寂寞,和小廝勾搭上了。道學家們可能又要給她扣“天性**”的帽子了,可站在另一種角度來看,所謂的“貞”應該是相互的,既然西門慶可以天天在外面拈花惹草,誰規定潘金蓮就一定要在家守身如玉?

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貞節意識是男權社會強加于女性身上的,潘金蓮沒讀過什么書,她只是抱著一種樸素的想法:男人們可以出去玩,為什么我不可以?可嘆的是,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中國女性數千年,至今仍未解決。

在潘金蓮身上可以看到女權意識的萌芽,這種萌芽在鳳姐身上得到了茁壯成長的空間。畢竟,論出身,她是大家閨秀,潘金蓮只是個小戶人家的丫環,加之鳳姐自小充男兒教養,見識氣度自不是金蓮能比;論地位,鳳姐是嫡妻原配,遠勝過在西門家排行第五的小妾潘金蓮。

因為這些緣故,鳳姐表現得更加強勢,前八十回中,我們可以看到,賈璉是有些懼內的,她在家中占著絕對主導的地位。興建大觀園時,賈薔想謀一個肥差,賈璉說了不算,鳳姐說了才算;賈璉的奶媽趙嬤嬤想為兩個兒子弄兩個差事,不是來求賈璉,而是求鳳姐。

小廝興兒在向尤二姐介紹家中情況時,這點也說得很明白:“我們共是兩班,一班四個,共是八個。這八個人有幾個是奶奶的心腹,有幾個是爺的心腹。奶奶的心腹我們不敢惹,爺的心腹奶奶的就敢惹。”

鳳姐在丈夫面前都不肯占上風,臥榻之旁,自然更不容他人酣睡。于是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賈府中的男主人們都酷愛納妾,連一本正經的賈政也有個趙姨娘,唯獨賈璉瞧上了尤二姐后,只敢在外偷偷娶了。鳳姐之威,可想見一斑。

悲哀的是,在那個“夫為妻綱”的時代,**再獨立能干,都必須附屬于丈夫才能得以生存下去。小妾潘金蓮固然要想盡千方百計取悅西門慶,正房王熙鳳也必須經營好和賈璉的關系,她們在家族中的地位,最終到底取決于丈夫對她們的重視程度。潘金蓮一味好淫,很大程度上是以這種方式來維系西門慶對她的迷戀。

回復日期:2011051518:58:46

所以我們看到,鳳姐在賈璉面前并不一味地扮河東獅,而是該溫柔的時候溫柔,該服軟的時候服軟。前八十回中,有關于這對小夫妻的生活還描繪得描溫馨的,看得出他們相處得還不錯,情到濃時,大白天的還禁不住上演了一回“賈璉戲熙鳳”。

賈璉從揚州回來時,鳳姐故意稱他“國舅老爺”,小夫妻之間調皮有趣的一面刻劃得非常好。

怕老婆是由于愛老婆,我相信賈璉肯定是愛過鳳姐的,只是他的愛太多變太不堅定,這樣的男人是靠不住的。初娶尤二姐時,他待她如珠似寶,之后來了個秋桐,還不是暫且把二姐擱到了一邊。從這點來看,他還不如西門慶,后者雖然花心,至少對相好們還稱得上有始有終、有情有義。

何況較之尤二姐,他對鳳姐的愛更不純粹,那份敬懼之中,固然有著愛的成分,又何嘗不是因為鳳姐娘家根基好、人又聰明能干呢?在四大家族都敗落了,鳳姐又失去了手中的權力后,他還會待她一如當初嗎?我不得不心酸地承認,“一從二令三人木”這句判詞預言著鳳姐最終被休棄的命運。

《紅樓夢》整部書都在講執著和放下,顯然,王熙鳳也好,潘金蓮也好,她們都活得太執著了。她們被欲望推搡著、驅使著,越來越**,越來越放肆,最終到底卻被欲望的黑洞一口吞噬了。

鳳姐貪權,金蓮好淫,她們以不同的方式與命運不屈不撓地博斗著,卻滑向了另一個極端,招致了自身的毀滅。她們一個**斂財,一個拼命縱欲,也許只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她們都有著一道致命傷:沒有為夫家添上一個男丁。所以妻妾爭斗對于她們來說不僅僅是為了爭寵,更是生存的一種手段。

只是我想,當潘金蓮把罪惡之手伸向了李瓶兒的孩子,當王熙鳳借刀逼死了尤二姐,她們有沒有料到,有一天,她們也終難逃脫被摧殘被毀滅的命運?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

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只是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又有幾人能自謂看得破、放得下?

電視劇《紅樓夢》是這樣刻畫鳳姐之死的:冰天雪地里,一張破席**死去的王熙鳳,被人用一根麻繩拖拉著,葬在亂墳崗上。

那個生前風光無限的璉二奶奶,那個慣于殺伐決斷的脂粉英雄,那個生前心已碎的傷心女子,就這樣凄涼地、悲慘地、孤單地邁向她人生最后的歸宿。

在“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插曲聲中,電視機前的我,不禁流下了眼淚。那時我還小,卻忽然感到了什么是無常。

回復日期:2011051621:35:44

4、鳳姐和寶玉

如果要給《紅樓夢》中的人物畫像,誰最容易畫?

答案是鳳姐和寶玉。

書中的人物中,黛玉是個飄渺的影子,史湘云連長得什么樣我們都不知道,只知道是個“大說大笑”的主兒,寶釵算是描繪得夠具體了,也只不過用了“面若銀盆、目如水杏”廖廖數字。

唯獨寫到鳳姐和寶玉時,曹公就毫不吝惜筆墨,每次出場時,都會不厭其煩地描繪他們身上穿的、頭上戴的,從頭到腳,細致無遺。

同樣是兩個濃墨重彩的人物,鳳姐在戲份上都直追男主角賈寶玉,有人做過統計,她是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女性,甚至超過了林黛玉。

曹公在塑造這二人為何采用了同一手法呢?近來重讀《紅讀》,我忽然發覺,鳳姐和寶玉的關系原較一般嫂嫂和小叔子來得親厚,他們的命運,也像拴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隱隱顯示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跡象來。

我們看《紅樓夢》會發現,寶玉特別懂得心疼人,但凡和姐姐**在一起時,他都會想盡辦法去呵護對方。實際上,他還是個小男孩,他也需要人疼。寶玉自小在賈母身邊長大,和母親王夫人難免隔了一層。賈母待他如珠似寶,畢竟年事已高,不可能萬事親歷親為。

倒是鳳姐兒,熱情體貼,又比他略長幾歲,懂得照顧人,倒像是寶玉事實上的監護人。特別是在未進大觀園之前,那會兒寶玉還小,我們總會看到他跟在鳳姐后面,像一條小尾巴。宴寧府時鳳姐要去瞧秦可卿,他也跟著去了;秦可卿去世后,鳳姐和寶玉又是榮府中最先過去的;秦可卿大出殯路上,鳳姐怕寶玉有什么閃失,忙叫了他到自己所坐的車中;下榻饅頭庵,又是鳳姐在照看著他。

鳳姐看起來大大咧咧的,其實是個很細心的人,有關于她和寶玉相處的細節,有兩處特別動人。

一是協理寧國府那一回中,鳳姐忙成了一個陀螺,就在這時寶玉還跑來催問她蓋書房的事,這一段寫得很生動:

寶玉道:“巴不得這如今就念才好,他們只是不快收拾出書房來,這也無法。”鳳姐笑道:“你請我一請,包管就快了。”寶玉道:“你要快也不中用,他們該作到那里的,自然就有了。”鳳姐笑道:“便是他們作,也得要東西,擱不住我不給對牌是難的。”寶玉聽說,便猴向鳳姐身上立刻要牌,說:“好姐姐,給出牌子來,叫他們要東西去。”

在寶玉面前,鳳姐呈現出的是溫暖、調皮的一面,在書中我們比較少看到她的這一面。描寫寶玉的動作時,曹雪芹用了一個“猴”字,這個字將小男孩式的活潑調皮活靈活現地寫了出來,像猴兒一樣粘在鳳姐身上,可見他們是很親的。看書時我們常常忘了寶玉是個小男孩,因為他總是那么懂事,可他每每喜歡在鳳姐面前撒撒嬌。

還有一處,鳳姐在探望秦可卿后碰見寶玉和小丫頭子在玩,于是囑咐他說:“寶兄弟,也別忒淘氣了!”這多么像一個大姐姐對著她天真可愛的**說話的口氣,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卻深**疼愛和關心。

如果你也有個弟弟,看到這樣的場面一定會會心而笑吧,弟弟還小的時候,都特別喜歡粘著姐姐,姐姐興許會奚落他特粘人,但同時又把他照顧得很好。

回復日期:2011051621:36:54

可能會有人說,鳳姐處處不忘照顧寶玉,純粹是為了討好賈母。我覺得這也是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鳳姐在對寶玉的感情中,有著類似于“長嫂為母”的情分。她一直為沒有生個男孩感到遺憾,恰恰寶玉是個可愛的小男孩,難免會多疼他一些,兩人相處日久,自然較其他人感情要親厚。

按理說,李紈才是寶玉的嫡親嫂嫂,但她和寶玉的關系卻似乎是淡淡的,書中幾乎沒有寫到他們有任何私底下的交情。這和性格有關,也和身份有關,畢竟“寡嫂”這一身份是尷尬的,她自有需要她照顧的兒子,也勿需移情到寶玉身上。

曹雪芹不僅寫出了鳳姐和寶玉的姐弟之情,還隱隱點出了二人命運的相連。這在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姊弟逢五鬼”中有詳細描述(注意回目中點明了他們的“姊弟”關系),趙姨娘請馬道婆施魘術,鳳姐和寶玉一同著了魔道,可見二人休戚相關,似乎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家族中的派系斗爭是很厲害的,鳳姐和寶玉顯然是一派,趙姨娘是他們共同的敵人,至于李紈呢?可能會另成一派。

有學者考證出,在佚失的《紅樓夢》后四十回中,會寫到賈府被抄家后,鳳姐和寶玉獲罪獄神廟,丫環小紅去廟中探望他們。如果這一推測成立,更證明了“命運共同體”這一說法。李紈的判詞隱**她會老年富貴,容我推測一下,這是否代表著她富貴后獨善其身,并沒有對落難的寶玉施以援手呢?

作者的態度總是會滲透在書中人物身上,曹公對鳳姐的態度如何?雖然在平兒理妝一回中他借寶玉之口表明對“鳳姐之威”有所不滿,但總體來說應該是惋惜多過于批判的。

前面介紹過鳳姐的出場了,后來劉姥姥一進榮國府時,曹公又細細描繪了一番這個鄉下親戚眼中的王熙鳳:

那鳳姐兒家常帶著秋板貂鼠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穿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艷,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不知有沒有人注意到,鳳姐好像特別喜歡偏愛紅色,在這里就是桃紅襖配大紅的裙子,鮮艷奪目,彩繡輝煌,非常符合她張揚的個性。可能會有人認為紅色太過俗氣,暗合了她過于熱衷世俗名利的特質,但我們別忘了,紅乃是書中正色,更是寶玉最愛的顏色,襲人就曾規諫過他,讓他改掉愛紅的毛病。

除了寶玉外,就數鳳姐最愛穿紅色了,這是否暗示著作者對她的喜愛?由來推測,鳳姐應該不會如高鄂續著中那樣寫的,使調包計拆散了雙玉。按情分,前八十回中她對黛玉也挺疼愛的;如果要說利益的話,拆散寶黛對于她有何好處?鳳姐做了不少壞事,可聰明如她,應該不會去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蠢事。

鳳姐并不是一味落井下石的人,當事不干己的時候,她有時倒還表現得頗有俠風。當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盡晴雯的讒言時,鳳姐還說了句公道話:“若論這些丫頭們,共總比起來,都沒晴雯生的好,論舉止言語,他原輕薄些。方才太太說到的到很像他,我也忘了那日的事,不敢亂說。”

可惜的是,《紅樓夢》問世以來,鳳姐漸漸被定性為“壓迫封建叛逆者”的統治階級代表。我猜想,真正的實權派王夫人聽了這話,一定偷偷笑了。

圖片:

描述:

音樂:

視頻:

同時轉發到天涯微博

驗證碼:

請選擇舉報類型

舉報對象:

舉報原因:

舉報內容:

0您如果想要使用舉報功能,必須先登錄哦


上一章  |  獨占星光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