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齊人之福文房四寶【湊字數,可不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重生之齊人之福 >>重生之齊人之福最新章節列表 >> 文房四寶【湊字數,可不看】

文房四寶【湊字數,可不看】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元寶  分類: 都市 | 商戰風云 | 元寶 | 重生之齊人之福 
詞目文房四寶

發音wénfángsìbǎo

釋義指毛筆、黑墨、宣紙、硯臺。

出處宋梅堯臣《再和潘歙州紙硯詩:“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

示例天子被逼不過,只得命取絕筆。奶子隨即取捧過~。(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一回)

近義詞:文房四士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筆、墨、紙、硯

舊時對紙、墨、筆、硯四種文具的統稱。硯臺,別名潤色先生,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文房謂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這些文具,制作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歷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藝人。如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的宣紙,歙縣(原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吳興(原為湖州府治)的湖筆,廣東高要(原為肇慶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硯,以及與端硯齊名的歙縣(原歙州府)的歙硯.

[編輯本段]實物文房四寶

湖筆、徽墨、端硯、宣紙為文房四寶之上品。

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來構成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寶多為清代名師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代表了我國數千年來文房用具的發展水平和能工巧匠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寶。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制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不過由于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判斷,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面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制作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后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愿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于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貍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于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于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來用模制,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制成煙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于側面,以便于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采用什么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采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后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后,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后,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于絲織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于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于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于文書的書寫。

硯,也稱"硯臺",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手"。因為墨須加水發磨始能調用,而發墨之石刑則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可以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硯臺的講究是:質細地膩、潤澤凈純、晶瑩平滑、紋理色秀、易發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帶,有的有星,大約產于有山近水之地為佳。如端硯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雖同出一地,其石質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葉白、魚腦凍、冰紋金星、羅紋、眉子、紅絲、燕子、紫金石、龜石、等。石佳還須工精,硯臺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門藝術,從取石、就料、開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運其匠心。有的精品硯已不實用,以其名貴只能作古董觀賞、珍藏,而舍不得濡水發墨了。硯的名貴,有以石質貴者,有以制作貴者,有以名人用而貴者等等。

硯需常洗,不得與沾染,每發墨必須硯凈水新。墨錠則愈古舊愈好,因時間愈久其膠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儲舊,而必須加新。如恐沾油,洗時可用蓮蓬或舊茶葉刷滌。加水以微溫為好,切勿以滾水價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書家不但應懂得用硯,還應會養硯。

筆、墨、紙、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講究,所謂"名硯清水,古墨新發,慣用之筆,陳舊之紙",合起來是整個一套,再寫出我們的文字,綜合成為我們獨特的傳統書法藝術。它不但為我們自我欣賞,而是越來越得到了世界各國人們的矚目、珍愛。]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編輯本段]其他文房用具

在古代的文房書齋中,除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它們也是組成文具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員。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四十多種文房用品,通常較為常見的有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為多。

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材質較多,瓷、玉、竹、木、漆均見制作。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為缽盂形,也作花葉形或塔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墨匣:用于貯藏墨錠。多為漆匣,以遠濕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紋,或用螺細鑲嵌。

鎮紙:又稱書鎮,作壓紙或壓書之用,以保持紙、書面的平整。常作各種動物形。

水注:注水于硯面供研磨,多作圓壺、方壺,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雞等動物形。

硯滴:又稱水滴、書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

硯匣:又稱硯盒,安置硯臺之用。以紫擅、烏木、豆瓣摘及漆制者為佳。

印章:用于鈐在書法,繪畫作品上,有名號章、閑章等,多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銅、玉、象牙章等。

印盒:又稱印臺、印色池,置放印泥。多為瓷。

湖筆、徽墨、端硯、宣紙為文房四寶之上品。

[編輯本段]文房四寶的雅稱

文房四士(wénfángsì侍)

出處宋陸游《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筆、墨、紙、硯統稱為“文房四寶”。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筆、墨、紙、硯亦然。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還給它們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見韓愈《毛穎傳):

筆:中山人毛穎。中山是古代諸侯國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帶,戰國時為趙國所滅。據王羲之《筆經記載,漢朝時天下諸侯郡國爭獻兔毛筆以書寫洛陽鴻都門上的匾額,結果只有趙國兔毛筆入選。中山屬趙,所以稱毛穎為中山人,穎是指毛筆呈錐狀的筆頭。另有人因宣城多產筆,也稱之為宣城毛元銳,字文鋒的。

墨:絳人陳玄。古時絳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絳縣,所產之墨較為有名,為朝廷貢品,而墨又以陳年、濃黑者為上品,故稱之為絳人陳玄。又:南唐時燕人李廷圭以松煙造墨,光澤可鑒最負盛名,后渡易水而居江南,故也有人稱墨為燕人易玄光,字處晦的。

紙:會稽褚知白。古時會稽在現在的浙江紹興,出產貢紙。楮樹之皮是造紙的上等原料,而褚與楮音同形近,故有人從人的姓氏中取“褚”為紙的姓氏,稱之為會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華陰多產紙,稱褚知白為華陰人士,字守玄。

硯:弘家陶泓。隋唐時期,天下陶硯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漢時弘家郡(今河南靈寶)所產最負盛名,硯中間下凹以存墨汁,故稱之為弘家陶泓。也有人稱以石料所制之硯為石虛中,字守默(墨)的。

古人不僅給筆、墨、紙、硯取了名字,而且還給它們封了官職。筆:書寫用品,因筆桿以竹管作成,使用時要飽蘸墨水,故封之為中書君、管城侯、墨曹都統、墨水郡王、毛椎刺史;墨:多以松煙制成,品質上乘的還要添加香料,故封之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紙:性柔韌,可隨意裁剪,且以潔白者為佳,故封紙為好畦(侍)侯、文館書史、白州刺史、統領萬字軍略道中將;硯:儲墨之器,質地堅硬,幫封之為即墨侯、離石侯、鐵面尚書、即墨軍事長。

[編輯本段]文房四寶在古詩中的別稱

唐代才女薛濤曾作詩《四友贊:“磨潤色先生之腹,濡藏鋒都尉之頭,引書煤而黯黯,入文畝而休休。”詩中所歌詠的就是硯、筆、墨、紙。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自古至今,一直深受文人雅士和凡夫俗子的喜愛。文房四寶在古代詩歌中的稱謂分類歸納:

玉管“今來承玉管,布字改銀鉤。”(隋•;薛道衡《初學記•;詠苔紙)

翠管“玉窗拋翠管,清袖掩銀鸞。”(唐•;李遠《觀廉女真葬)

銀管“蜀王宮樹雪初消,銀管填青點點描。”(元•;袁桷《薛濤箋)

象管“象管細軸映瑞錦,玉麟幾鋪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紹彭)

筠管“窗里日光飛野馬,案頭筠管長蒲盧。”(唐•;韓《安貧)

斑管“輕輕斑管書心事,細摺銀箋寫恨詞。”(元•;白仁甫《陽春曲題情)

毫管“云濤觸風望,毫管和煙搦。聊記夢中游,留之問禪客。”(唐•;陸龜蒙《紀夢游甘露寺)

寸管“本經史而為詞章,盍展長才與寸管。”(清•;林則徐《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

毫“夜開金鑰詔辭臣,對御抽毫草帝綸。”(宋•;王安石《題中書壁)

紫毫“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為筆,千萬毛中選一毫。”(唐•;白居易《紫毫筆)

兔毫“會得窺成績,幽窗染兔毫。”(唐•;羅隱《寄虔州薛大人)

柔毫“憶挈柔毫就石渠,春風花藥襲襟裾。”(清•;姚鼐《過程雨門墓下作)

弱毫“物新唯人舊,弱毫多所宜。”(晉•;陶淵明《答龐參軍)

秋毫“轉腕摧峰增崛崎,秋毫繭紙常相隨。”(唐•;朱逵《懷素草書歌)

寸毫“文兮乏寸毫,武也無尺鐵。平生所韜蓄,到死不開豁。”(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

霜毫“霜毫擲罷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銀毫“揮灑銀毫,舊句他知道。”(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隱侯三玄士,贈我栗岡硯。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唐•;李白《殷十一贈栗岡硯)

玉兔毫“鋒芒妙奪金鳴距,纖利精分玉兔毫。”(五代•;齊己《寄黃暉處士)

秋兔毫“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宋•;黃庭堅《劉暉叔洮河綠石硯)

毫錐“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毫穎“試卷波瀾入毫穎,莫教歐九識劉幾。”(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亦曾戲篇章,揮翰疾蒿矢。”(宋•;王安石《送董伯懿歸吉州)

毫翰“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西晉•;左思《詠史)

弱翰“豈無弱翰,才不克贍。”(晉•;陸云《答大將軍祭酒顧令文)

寸翰“騁我逕寸翰,流藻重華芳。”(魏•;曹植《薤露行)

毛穎“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金•;龐鑄《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自矜霜兔健,安有魯魚乖。”(元•;倪瓚《畫竹寄張天民)

栗尾“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溪藤。”(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

雞距“雞距初含潤,龍鱗不自韜。”(宋•;梅堯臣《九華隱士居陳生寄松管筆)

諸毛“又論諸毛功,劈水看蛟螭。”(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錐“驛書馳報兒單于,直用毛錐驚殺汝。”(宋•;陸游《醉中作行草數紙)

退鋒郎“禿友退鋒郎,功成鬢發傷。”(清•;陶谷《清異錄•;文用)

玄圭“急磨玄圭染霜紙,撼落花須浮硯水。”(宋•;楊萬里《春興)

玄玉“玄玉初成敢輕用,萬里豹囊曾入貢。”(明•;高啟《贈賣墨陶叟)

玄珠“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金•;元好問《賦南中楊生玉泉墨)

陳玄“賴石陳玄典籍傳,肯教邊腹擅便便。”(宋•;莊季裕《雞肋篇)

烏丸“秦郎百好居第一,烏丸如漆姿如石。”(宋•;陳師道《古墨行)

烏玉“近者唐夫子,速致烏玉。”(宋•;蘇軾《孫莘老寄墨)

松煙“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磨松煙。”(宋•;黃庭堅《答王道濟寺正觀許道寧山水圖

松液“要與陶泓作佳傳,老磨松液寫《黃庭”(元•;宋無《端石硯)

松煤“山中老僧憂石泐,印之以紙磨松煤”(宋•;歐陽修《石篆)

松腴“蒼鼠奮須飲松腴,剡藤玉版開雪肌。”(宋•;蘇軾《六觀堂老人草書)

麝煤“蜀紙麝煤添筆媚,越甌犀液發茶香。”(唐•;韓《橫塘)

珍煤“貴價市珍煤,風前試寒泓。”(宋•;文同《謝楊侍讀惠端溪紫石硯)

灶煤“瓦池研灶煤,葦管書柿葉。”(宋•;蘇軾《孫莘老寄墨)

書煤“引書煤而黯黯,入文畝而休休。”(唐•;薛濤《四友贊)

黑蛟“綠蟻滟樽芳醞熱,黑蛟落紙草書顛。”(宋•;陸游《醉書山亭壁)

翠餅“何以墨潘穿破褐,瑯瑯翠餅敲云笏。”(宋•;蘇軾《贈潘谷

龍賓“龍賓十二吾何用,不意龍文入吾手。”(元•;泰不華《桐花煙為吳國良賦)

楮“若入富天巧,春色入毫楮。”(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

楮生“楮生毛穎賀得友,坐令幾案增光輝。”(元•;許有壬《李惟中學士自西臺侍御召入以未央宮瓦硯為祝

楮先生“孤寂惟尋曲道士,一寒仍賴楮先生。”(宋•;陸游《日飲酒對梅花醉則擁紙衾熟睡

玉楮“云母光籠玉楮溫,得來原自剡溪。”(元•;陳端《以剡溪贈待詔)

玉鸞紋“吳箋新制玉鸞紋,沖雨殷勤寄蓽門。”(元•;陳基《無題)

云肪“象管細軸映瑞錦,玉麟幾鋪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紹彭)

云藍“道士有神傳火棗,故人無字入云藍。”(宋•;姜夔《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其一)

剡藤“蒼鼠奮須飲松腴,剡藤玉版開雪肌。”(宋•;蘇軾《六觀堂老人草書)

溪藤“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溪藤。”(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

剡溪藤“我有剡溪藤一副,無人重寫妙蓮花。”(清•;金人瑞《題邵僧彌畫)

麥光“麥光鋪幾凈無瑕,入夜青燈照眼花。”(宋•;蘇軾《和人求筆跡)

箋“宴分王母樂,詔授薛濤箋。”(元•;王逢《宮中行樂詞)

硯臺“夕陽照個新葉紅,似要題詩落煙臺。”(唐•;司空圖《偶詩五首其一)

硯瓦“玉龍筆架,銅雀硯瓦,金鳳箋花。”(元•;喬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園即事)

硯田“以文為業硯為田。”(宋•;戴復古《寄王溪林逢吉)

石田“藥里但隨庭草積,學徒應供石田荒。”(清•;方文《病中寄鄧柬之)

石友“剡溪來楮生,歙穴會石友。”(宋•;王炎《題童壽卿博雅堂)

石泓“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宋•;黃庭堅《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

寒泓“貴價市珍煤,風前試寒泓。”(宋•;文同《謝楊侍讀惠端溪紫石硯)

陶泓“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金•;龐鑄《冬夜直宿省中)

龍尾“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于石。”(宋•;蘇軾《龍尾硯歌)

墨海“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宋•;程俱《謝人惠硯)

黑白月“萋萋兮霧轂石,,宛宛兮黑白月。”(宋•;蘇軾《龍尾石月硯銘)

硯的使用方法

硯既是文房用具,又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美術品。有不少石質佳美,雕琢精致的硯,是藝術殿堂里的珍寶;有的古硯具有久遠的流傳經歷,更具有歷史文物的價值。對于硯的養護,應提到保護高檔藝術品和文物的高度,根據硯的自身特點,總結前人的寶貴經驗,從使用,養護,收藏,配匣等四個方面,進行養護。

硯的使用

硯的使用,主要就是磨墨,磨墨時對硯面,硯堂的保護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新置的墨錠也應注意其使用方法。明代楊升庵說:“新墨初用,有膠性并棱角,不可得磨,恐傷硯面。”《硯箋云:“在使用新墨時,應在硯池施水,輕輕地旋轉墨錠,待墨經浸泡稍軟后再逐漸的加力研磨。”佳硯不可用劣墨,如松煙墨雜質較多,質地不純,用時易劃傷硯面。用油煙墨研磨完畢后,應將墨錠置于墨床之上,或者擱置到別的地方去,不能放于硯面而不取,否則墨干結于硯面,撥墨時則易剝去硯面,造成硯面損傷。新墨膠重,用時尤應注意。

硯的養護

首先是洗硯,硯使用過后,應養成隨即洗滌的習慣,不可使硯留存宿墨,以免因墨干燥龜裂而燥損硯面。所以古人有:“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的說法。《屠隆考余事云:“日用硯須日洗去其積墨敗水,則墨光瑩潤。若過一二日,則墨色差減。”看來從用墨的藝術效果來講,洗硯也是很必要的。關于洗硯的方法,前人總結甚多。《硯林拾遺載:“有癖硯者,每晨輿面,水注木盆以蓮房浸良久,取出風干,水氣滋漬,積久有光。忌柬紙拭,能傷硯鋒。”《屠隆考余事云:“春夏二時,霉溽蒸濕,使墨積久則膠冷滯筆,又能損硯精彩,尤須頻洗。以蓖麻子擦硯滋潤,不得以滾湯滌硯。不可以氈片故紙揩抹,恐氈毛紙悄以混墨色。”洗硯應以角清水滌之為妙,也可用半夏擦去硯面滯墨,或者用絲瓜瓤,蓮房殼慢慢洗滌。采用這些洗滌方法,即滌去墨垢,又不傷硯。

洗硯要十分的謹慎小心,盛水的器具宜用木盆,若在水泥盆或瓷盆上洗,則易碰傷硯。洗硯的水要干凈,不含酸堿性。且水溫要適宜,不能用熱水,滾水,茶葉水洗硯。古人還告誡說:“滌硯須由成人,不得頑童持洗。”

其次是養硯。硯洗凈以后,還須用清水保養,以養硯石之瑩潤。保養施水的方法是:硯池應每日換清水,不可令干;磨墨處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發墨。

再其次,一般來說硯用久則不發墨,謂之“失鋒”。原因有二,一是硯面磨去了鋒芒,因鋒鈍而不發墨;二是使用了含膠過重的墨,又失于洗濯,致使硯面膠結而失鋒。遇到這種情況應重新發硯鋒。關于發硯鋒的方法,《硯林拾遺中說道:硯有初發墨久而鈍者,亦為刀劍磨淬。用杉木松炭磨一遍則石鋒煥發。另外用磨光之瓦片輕擦之;用姜浸之;蓮房擦之;以及用零號砂紙,細軟砂石在清水中對硯堂(硯的磨墨部分)進行擦拭,這些都是發鋒的可行辦法。須提請注意的是若選用零號砂紙,精細瓦片等物和水打磨的時候,只能磨洗硯堂,而決不可磨硯的其它部位,否則也會磨損硯的皮殼包漿,甚至損傷雕刻的細部。尤其是古硯,包漿是年代久遠的象征,若被磨去,豈非成了新硯,不倫不類,價值也就會大大的貶低。

硯的收藏:

避光:硯若置于窗前案頭,應避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會出現干燥的跡象,日曬過久硯匣也易于干裂。

玩賞:佳硯玩賞,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接觸金屬及玻璃等器物;更不可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

涂蠟:對于涂蠟古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硯之涂蠟是:“蠟中視石如隔云見日,昏翳悶人。且蠟石不發墨。”)此語是極有道理的。現在有不少制硯人將蠟涂遍硯身,有的還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為可以養硯,給人一種滋潤古樸的感覺。但這些做法并不妥切,涂蠟封石是可以的,但方法須得當。蠟可以涂于硯了四周,底部要薄而適中;切忌將蠟涂于硯堂磨墨的部分,因為此處涂蠟,則水墨不融,亦不能發墨了。硯上抹植物油的作法也是不妥的,因為植物油屬慢干性油脂,硯面有油多招塵土,使硯污穢不堪,并且日久油膩也會散發出一種

怪味來令人生厭,或者植物油產生霉變,在硯的表面出現一塊塊的霉斑,擦洗不去大煞風景。取硯:遇到硯壅塞硯匣之內,應雙手將硯匣倒置于有氈的桌面上,輕敲匣邊,使硯身重墮出匣為宜,切不可用金屬物撬弄,以免損傷硯。

放硯:硯放在匣內,要依硯與匣的原來位置自然放入。特別是長方形的硯,上下邊并非等長,多是底邊略寬于上邊,放硯時應視其寬窄放置。若不知其妙將硯倒置,緊塞硯匣,則會發生硯匣崩裂現象。

硯匣的收藏與保養:硯匣多為木質,清代初期佳硯的硯的匣也大多為優良木材制作,如紅木,紫檀,黃花梨等。其硯匣之內壁還涂有漆數層,防止墨汁水份的蒸濡,使硯匣脹裂。另外硯匣還應經常打蠟,以保持光澤,防止潮氣侵入。

若遇硯匣收縮,硯身放之不下時,此時可用砂紙打磨匣之內側,使其增寬易放,切忌磨去硯,致遭“削足適履”之譏。

古硯匣因年代久遠多有破爛和損壞,對于此類硯匣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以此對古硯匣進行收藏。因為古硯匣是研究硯匣的形制,工藝制作,髹漆技術等的珍貴實物,同時也是考證古硯年代,出處,流傳軌跡等的佐證。

硯的配匣:

硯的配匣,并非一般的包裝。硯放于文房書齋,久遠流傳。考究的硯匣頗受文人的重視。《硯林拾遺中說到:“貯硯宜避光,漆木匣不宜紙,漆潤紙燥也。”硯匣要具有美觀賞價值和堅固的實用性,起到對硯的保護映襯作用。使匣“與硯同壽”,與硯的造型和諧統一,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硯匣的材質必須是硬度適宜,耐潮濕,能起到對硯的長期保護作用。硯匣材料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其品種主要的可以分為木匣,漆匣,紙匣,錦匣,石匣,金屬匣等幾種。

以金屬制匣的情況比較少,像東漢的銅獸形觀盒,明和清初也偶有以鉛錫合金制成的硯匣,其目的是保持硯匣內的水氣達到養硯的目的,同時還可留住墨的香味。但總的來說金屬較硯的硬度高,以金屬為匣必然傷硯,且用硯研墨必用水,水則易使金屬氧化生銹,剝落易損。宋代趙希鵠的《洞天清錄載:“硯匣不當用五金蓋。石乃金之所出,金為石之精華。子母同處則子涂母氣,反能燥石,而又誨盜。法法用佳漆為之。”

以石作匣的情況也不少,且多出現于近代石料較賤的硯種。石匣分為二種形式,一是匣和硯為一體,只是多了一只石的硯蓋。此類硯匣石質外露,極易碰傷和受到氣候干濕的影響,石質粗燥。二是匣和硯分為二種石質,硯套于石匣之中,但石匣終究吸水性較強,其細膩的程度與漆木不能相比,也不是制硯匣的良材。

木制硯匣的用材有紫檀,雞絲,紅木,花梨,金絲楠木,豆瓣楠木等等。其制作方法分整塊木板剜出和皎鑲二種。整料剜出的氣派大,用料費,但木料易撬裂變形;拼鑲的做工精巧細膩,但易脫膠散架。因此一般來說異形硯的硯匣以整料剜的為多,而四方,長方形的硯匣則普遍采用拼鑲方法。異形硯的硯匣,依硯的外形相應制成硯匣,如瓜硯可制瓜形,蟬硯可制蟬形。但其匣形外的雕刻不可繁盡可能,雜則喧賓奪主,贅庸俗。硯匣的底部內側應鑿成與硯的外形相應的淺池狀,不可成平板狀,稱為“起底”。起底不但使硯匣增添靈秀俊巧的藝術效果,而且其弧形拱狀的力學結構可使硯匣堅實牢固。異形和幾何形的硯匣都不可有棱角出現,拐角轉折的地方要圓渾自然,手感舒適。再來談談硯匣的形制。硯匣雖然形式各異,材料多樣,但其主要的形制不外底托式,底托加蓋式和封閉式三種。

紙匣,錦匣只能起到色彩裝潢的作用,往往做成匣外的套匣。

制作硯匣最理想的材料當為漆和木。以漆制成的硯匣,按照漆的工藝品種又可分為推光漆,雕漆,大漆,樹脂漆等。有的在漆匣的蓋上還采用描金,螺鈿鑲嵌,金銀絲鑲嵌,刻畫書畫等多種制作工藝。漆硯匣的制作首推清代初期揚州髹漆名手盧映之,盧葵生祖孫。當時是以優質的木材制成硯匣,其內壁也用推光漆髹,以防匣內水氣漲裂硯匣。

底托式:此類形制多用于大型硯,硯下只有一只木雕的底托將硯制置于底托之上即可。

底托加蓋式:俗稱天地蓋。此類形制多用于厚重的硯,如抄手硯等。匣由底托和上蓋兩部分組成,底托較上蓋來得結實,使硯的四側外露。其特點是啟蓋靈活,使用方便。

封閉式,即全蓋式。不論是規則形硯或不規則的隨形硯,多有用此形制的。其方法是:以硯定形,以形定匣。匣分上蓋和下底兩部分,底與蓋的接觸處均有子口,使之封閉嚴密。在硯匣高度的比例上,底高為硯匣總高的三分之一,蓋則為硯匣總高的三分之二。這一高度比例的優點是:取硯開啟方便,對硯的裝潢起到烘托的作用。同樣,硯匣的內部深度也要有適當的比例。如底托內深為硯高的三分之一較為適宜。這樣利于硯的使用,觀賞,洗滌。若硯陷進匣內過深,只露其表,不僅取硯脫匣不便,而且掩蓋了硯的整體藝術效果。

豹腳,即有足之硯匣。使用這類硯匣務使其整體平穩,否則硯池注水以后會因硯匣的傾斜而溢出。豹腳的高度須適當,便于對硯的挪動為宜。同時硯匣的子口要吻合嚴密,不可高低不平,左右上下翹動。

也可以說是筆墨硯臺.


上一章  |  重生之齊人之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