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元明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
“大家都知道,我們平常的老百姓出行,是非常艱難的。他們的主要出行方式,就是步行。正常人每天步行的距離,大概是五十里左右。要是超過五十里,就會覺得很累。按照這樣的速度,不要說這這個府到那個府,就是從這個縣到那個縣,都需要兩三天的時間。”
“云南每年上京參加科舉的學子,要提前半年的時間就從家鄉出發,否則,就有可能錯過考試的時間。大家想,這是什么樣的概念?在單純的依靠步行的年代,人們會舍得出行嗎?會愿意出行嗎?他們最遠的出行活動,也就是到鎮子上去逛一逛吧”
“大家再看看各地的婚姻嫁娶情況,基本上都是同一個鎮子的人互相聯姻,因為這樣方便會娘家,不用走得太遠。要是從旁邊的鎮子嫁過來,回娘家的次數就要大大的減少,因為在路上耗費的時間太多,危險也會大大的增加。”
“我相信絕大部分人出行的時候,都不會愿意在半路上過夜吧。半路過夜,需要耗費銀子不說,安全性還沒有保證。這年頭,出門在外,誰能說絕對保證自己的安全。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有在政治最清明的時候才會出現。”
“高速公路的出現,將會大大的改善上述的各種情況。高速公路的出現,可以大大的幫助民眾減少出行的時間和費用,增加他們的出行次數,加強不同地區民眾的交流,從而改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改變很多人的思想觀念。”
“我還是以臨清和濟南之間的高速公路舉例吧。要是在平時,坐馬車的話,要從臨清到濟南,起碼要走三天,中間還要食宿。要是步行的話,可能要走五天,甚至是六天。”
“在夜晚,你必須付出一定的費用,才能在半路找地方過夜。要是想節省費用的話,就要風餐露宿,安全性沒有任何的保證。說不定一不小心,就被人暗害了。這樣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見得多了。”
“因為臨清到濟南的交通不方便,兩地民眾的交流,自然不多。平時來往的,估計也就是臨清的商人和濟南城的商人,兩地一般的百姓,相信根本沒有什么見面的機會。我相信要是沒有什么事,兩地的百姓,不會輕易來往的。”
“既然沒有見面的機會,相信兩地的百姓,也不會輕易的通婚。嗯,大戶人家除外。對于普通的百姓來說,女兒嫁到那么遠的地方,的確是太不容易了。想要回一趟娘家,在路上至少要走好多天,路上還不安全,耗費的銀子也很多。”
“如果從臨清出發,在一天的時間內,就可以到達濟南。又或者是,從濟南出發,一天就可以到達臨清。那么,這一切就都改變了,兩地的百姓來往,必然會頻繁起來。”
“只要高速公路修好,濟南的婆娘,就可以嫁給臨清的漢子。臨清的婆娘,也可以嫁給濟南的漢子。回娘家的難題,將再也不是難題。回娘家的時間縮短了,成本降低了,安全保證了,兩地的人員流動,必然會加速,必然會促進兩城之間的更多人聯姻。”
“大家想一想,我說得對不對?要是臨清和濟南,真的只有一天的距離,兩地的民眾,是不是真的可以隨時往來?來一天,回一天,只要兩天的時間而已。相對于以前的來回十幾天,這樣的速度,相信誰都可以接受。”
“他們憑什么速度這么快?就是憑各位的馬車啊馬車不但可以拉貨,還可以載人的。只要高速公路修好了,大家就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馬車,在臨清和濟南之間來回跑,來回不斷的運輸客人,然后收取合理的費用。”
“比如說,早上從臨清出發,晚上到濟南。又或者是早上從濟南出發,晚上到臨清。相信這樣的安排,大部分人都會很滿意的。只要來了就能坐車,半路上睡一覺,就到了目的地了。要是馬車不滿員,還可以在半路上客。要是馬車超載了,還可以加入更多的馬車。這都是技術性的問題,以后大家自己研究解決。”
“有了各位的馬車往返,臨清和濟南的民眾,就可以自由的往返兩地。不需要自己租車,不需要自己攜帶干糧,一切,都由你們提供。他們唯一需要的,就是掏出一些銀子,作為費用。”
“至于這個費用嘛就要看各位的意思了你的馬車越是高檔豪華,收費就可以越貴。最經濟的馬車,我看每個人就算收取三錢的銀子,只要有十個人,就是三兩銀子。這三錢的銀子,相信很多人都給得起。”
“大家在制定運輸費用的時候,不要只看到錢,還要看到人員的流動。要是你的馬車價格低,乘坐的客人多,你的利潤自然就高。你要是將價格定的高高的,沒有幾個人來坐,那虧本的就是你們了。”
張準端著茶杯,娓娓道來。
他的口才其實不怎么好,比較擅長于對下面的士兵放聲大吼,卻不擅長理論性的研討。幸好,這些來自后世的理論,只要是正常人,都是基本知道的,他照搬過來就是了。
路通財通,這個時代的人,只能理解到最基本的含義,那就是道路好走了,貨物的運輸加快了,利潤增加了。他們并沒有理解到,道路暢通了,兩地的交流,也會更加的頻繁,這些頻繁的交流,會帶來更多的商機。
好像臨清有大量的民眾到達濟南,必然會給濟南的客棧食肆帶來大量的收入。同樣的,濟南有大量的民眾到達臨清,也會給臨清的客棧食肆帶來大量的收入。
后世為什么熱衷于打造一小時經濟圈?就是因為在一小時商圈,人員的流動,貨物的流動,都是非常頻繁的,這些,都是商機的所在。只有大量的人流,才能帶來大量的商機。
人員的流動,正是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田地上解放出來。每個人五畝地,其實無法將人束縛在田地里。在農閑時節,一個壯勞力,完全可以打理十畝甚至是二十畝的田地。
不需要耕田種地的富余勞動力,自然就可以入城打工了。他們的到來,肯定會引起城市結構的變化。城市開辦的工場,可以雇請到更多的工人。其他的各項各業,同樣可以雇請到更多的人手。這一切,都會逐漸的促進社會關系的變化。
以前,大量人員的流動,往往是逃亡、遷徙之類的,會引起朝廷極大的恐慌。他們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嚴格限制民眾的出行,嚴格限制人員的流動。甚至為此不惜違反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結果給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明朝在建國的時候,實行嚴格的路引制度,沒有官府發放的路引,是不能出行的。這項制度的目的,其實要是將民眾都禁錮在自己的家園,禁止整個社會的人員流動。在開國的時候,情況還好一點,到明后期,這項路引制度就起了反效果了。
最明顯的例子,陜西發生了災荒,大量的民眾,試圖進入旁邊的山西、河南等地,結果遭受到官府的嚴厲打擊,最終變成了農民大起義。其實,在災荒剛剛發生的時候,官府要是采取得力措施,將部分的難民,分流到江南地區,讓他們進入工場,未必就不能挽救這場危機。民眾只要有口飯吃,誰愿意造反?
遺憾的是,明朝的統治者,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方法。他們只是慣性的認為,人員的流動,是可怕的,是必須禁止的。陜西的災民,絕對不可能離開陜西,否則,就要禍害到全國。他們要將這些災民,都硬生生的禁錮在顆粒無收的土地上。這是置人于死地的做法,災民們不拿起武器起來反抗就怪了。
在虎賁軍的控制下,人員的流動,是可控的,是可以發揮積極左宗的。隨著人員的流動,不同地域人員的相互觸碰,各種各樣的思想火花,也會不斷的綻放。更多的先進技術,也會得到交流。
商品加速流動,人員加速流動,更大地區的人,都聚集在某一個地方,必然會催生更多的工場,更多的產業。而更多的工場,更多的產業,又會催生更多的資產階級。
明末,已經有不少的工場主,他們就是最初的資產階級。本來,他們是有可能改變這個國家面貌的。只可惜,韃子的到來,讓中原陷入了三百年的沉淪。在被韃子打壓了三百年以后,中國的資產階級,已經是奄奄一息,茍延殘喘了。
當然,這是以后的事情了。在目前,道路的作用,主要是加速貨物的流動,加速人員的流動,將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都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促進社會的整體進步。
后世熱衷于打造一小時經濟圈,張準則準備打造一天經濟圈。在十七世紀中葉,能夠真正將一天經濟圈打造起來,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那也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
比如山東,以濟南為中心,就可以打造一個一天經濟圈。在這個一天經濟圈里面,要囊括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兗州、青州等地。而在山東的東面,又可以以萊州府為核心,將浮山城、登州、萊陽等地,都納入一天經濟圈范圍內。
在有了高速公路以后,在山東,只要兩個一天的經濟圈,就基本可以囊括所有的區域。相對于以前的道路而言,這絕對是一個嶄新的飛躍,是前人根本不敢想的。可想而知,在一天經濟圈里面,人員和物資的交流,將是如何的方便。
“都督大人的想法,真是太令人吃驚了。”
覃良德忍不住說道。
他完全沒有想到,張準的設想,居然是如此的荒謬,如此的天方夜譚。沒錯,在剛開始的時候,這位鹽運使大人覺得,張準的想法,的確是太荒謬了,太天方夜譚了。但是,隨著張準的慢慢解說,鹽運使開始覺得,張準的設想,或許并不是荒謬的,并不是天方夜譚的。或許,真的有實現的可能。
其實,所有的一切,都在于道路。而道路的關鍵,又在于平直寬敞。這個年代的道路,在城市的外面,最好的乃是用碎石鋪設的。要是在城市的里面,最好的則是用青石板鋪設的。制約人員和物資往來的,顯然是城市外面的道路。
使用碎石鋪設的道路,在遭遇雨水的時候,同樣會出現麻煩,同樣會變得泥濘,同樣會變得坑坑洼洼的。普通的泥路,就更加的不用說了。要改變道路的根本情況,只有水泥。
是的,水泥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明國的建筑結構和建筑類型,對道路的建設,也是根本性的質的改變。使用水泥混凝土鋪設的道路,不怕雨水的沖刷,即使是下雨天,馬車都可以照樣在上面跑。這就是最大的優勢。
同時,水泥路面,要比碎石路面平整多了,對馬車的奔跑速度,馬車的損耗程度,都是非常有好處的。在泥路上馬車每個時辰,或許只能走二三十里。但是在水泥路面上,每個時辰走四五十里,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我的想法,沒有什么特別的。只是大家以前都沒有意識到,原來修路也可以賺錢而已。”
張準淡淡的說道。
這個年代的人,在思維上,當然不可能和四百年以后的人相比。特別是在交通的問題上,不得不說,明代的人,根本還沒有意識到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呢。就好像是清朝的鐵路和火車,都是鬧騰了好久,才終于開始引進的。士大夫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的確是令人糾結,他們最喜歡坐的,還是十六人抬的大轎啊
其實,道路帶來的,不單單是經濟上的利益,政治上,軍事上,甚至是科技上的利益,都是顯而易見的。政治上,可以更加有效的加強對地方的管轄和控制。在軍事上,則可以更快的調動軍隊。這些,都是很淺顯的道理。
技術上的利益,則要稍微的隱晦一些。張準敢肯定,一旦大規模的開展道路建設,凡是和道路相關的技術,都會得到飛躍的發展。特別是橋梁的建設,技術肯定會日新月異的。
修建道路,最關鍵的,還是橋梁和涵洞。有關涵洞的問題,暫時不會涉及,因為虎賁軍目前控制的區域,基本上還是平原。第一批修建的道路,應該也是在平原上,沒有挖涵洞的必要。但是,需要建設的橋梁,肯定很多。
有關趙州橋的傳說,實在是太多了。真定府境內的這座橋梁,幾乎成了橋梁工藝的典范。然而,在張準看來,石拱橋,其實真的過時了。由于結構上的原因,石拱橋的跨度,不可能很大。想要橫跨大運河,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架橋技術是必然要改革的,必然要學會用水泥鋼筋混凝土,甚至是沉箱來架橋。
毫無疑問,架橋技術的發展,會帶動所有相關工業的發展,如水泥工業,沉箱工業,鋼筋工業等,都會得到整體的提升。同時,工匠們的地位,也會大大的提升。沒有出色的工匠,肯定沒有出色的橋梁,這是必然的。
一個國家的技術發展,特別是明國的技術發展,關鍵還得依靠這些工匠。明國和之前朝廷的士大夫,已經將技術作為奇技yin巧批判了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張準想要一下子改變大家的思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單獨依靠虎賁軍的能力,不可能讓每個工匠,都得到發揮的機會。只有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讓所有的工匠,都有用武之地。一旦大量的道路開始建設,需要架構大量的橋梁,工匠們的地位,自然會水漲船高,其他人對工匠的看法,也會逐步的改變。
只有通過這樣潛移默化的行動,才能最終讓所有的工匠,都獲得他們應該有的地位,發揮更大的作用。工匠們的地位高了,收入高了,自然會有更多人投身這個行業。工匠的數量越多,技術改革的可能性就越大,技術進步的機會也越大。
“好的路線不多,希望大家早點做決定。”
張準不動聲色的說道。
那些商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有說話。張準今天所說的一切,好像已經超越了他們各自的思維。他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好好的琢磨,好好的交流,才能準確的理解張準的意思。
“來人,送客”
張準揮揮手,神色漠然的說道。
他的思路,他的想法,都已經全部向他們和盤托出了,能不能把握住機會,就要看他們的本領了。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沒有這個能力,就只有被社會淘汰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