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駙馬第三十四章:高僧的眼淚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第一駙馬 >>大唐第一駙馬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四章:高僧的眼淚

第三十四章:高僧的眼淚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嘲墨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嘲墨 | 大唐第一駙馬 
辯機的幽怨被趙子軒華麗地忽視了,哥們兒,我也是為了你好,知道你將來勾搭公主的結局嗎?腰斬!哥這是在救你呢。

“還是剛才那個故事,現在假設你不在車上,而是一個旁觀者,就站在三岔路口的交接處,旁邊有一個大胖子,他是你們寺院最大的香客,為了祈求長命向你們寺院捐了很多錢物。現在,馬車朝這里奔了過來,眼看就要發生慘劇,你可以選擇旁觀,也可以選擇把那個胖子推過去擋住車,用他的一條命換四條命或兩條命,敢問大師,你會怎么選擇?”

辯機連想都不想再想了,雖然他很想說那我還是袖手旁觀吧,但是這話說出來卻顯得自己太冷血了。這個人從哪兒蹦出來的,怎么盡說些折磨人的玩意兒。

高陽看不下去了,她心里對辯機有些失望,枉你平日里高談闊論,沒想到幾個問題就把你難住了。雖然她自己也答不上來,但是這不妨礙她能寬容別人也答不上來。她站起身道:“趙駙……趙兄這些問題未免太強人所難,根本就是無解難題,換誰都答不上來的。”

趙子軒一笑,道:“李兄多慮了,在下并非想看大師如何解答,而是想知道在大師心里,是陌生人重要、親人重要還是香客重要,佛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大師無論救了誰,害了誰都是為了眾生,佛祖都會原諒,但是那些被害的人呢?他們就該死嗎?可能有人說這是佛家里的因果報應,但是誰是因誰是果?誰又能分得清呢?”萬物因果循環他相信,但是那種今生受苦,后世享福的說法他卻不敢茍同,不僅消極,而且很沒有道理。受苦的人多著呢,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受苦,難道下輩子就會有三分之二的人享福嗎?可事實呢,永遠都是那么多人在受苦,很少的人在享福。

眾人皆是不語,是啊,有人說你這輩子受苦是因為上輩子犯了錯,但是這世間受苦的人多著呢,除了王公大臣官商富豪其他全都是受苦的,難道他們上輩子全都犯了錯?那些享盡榮華富貴的人上輩子就都是完美無缺的大善人嗎?

趙子軒卻一反剛才的咄咄逼人,給辯機開脫道:“其實李兄所言也有些道理,這種問題對于大師來說的確很難回答,這樣吧,不如,我再講一個故事吧。”

辯機身子一顫,就想說時辰不早了我該去念經敲木魚了,房遺愛等人卻喧嘩了起來,“好啊,再講一個,再講一個。”

可惡啊,跑到我的地盤撒野來了,豈有此理。辯機憤憤不平,臉上強笑道:“施主但言無妨,貧僧,貧僧洗耳恭聽。”

“在下的這個故事有個名字,叫《高僧的眼淚。”趙子軒看一眼眾人,心下一笑,道,“有一位高僧,他是家里的獨子,父母含辛茹苦地將他養大,可是他卻一心向佛,在十幾歲的時候就不顧父母的挽留上山修行去了。十幾年過去了,他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僧,很多弟子都慕名起來跟他修行。”

眾人一聽,怎么這趙子軒說的好像就是辯機啊,辯機和尚也是十幾歲的時候遁入空門,如今也快十年了,也是聞名長安的高僧啊。

辯機心下一顫,不自然地想起了當年自己的母親拖著自己的衣服,說什么都不讓自己上山的事情,父親當時還居然跪在地上求自己不要去當和尚,但是自己一心向佛,終究還是偷著跑出來了。如今已是十年,這十年里他拼命修佛,就是害怕自己一旦放松下來就會想起那個場景,可是如今趙子軒一講這個故事,他塵封已久的記憶又涌了上來。

“高僧平常都教化弟子們要斷除塵緣,追求自我的覺悟,破除自我的執著,只有斬斷人間的情欲,才能追求無上的解脫。

可是后來有一天,從高僧的家鄉傳來一個消息,高僧的父母思念成疾,于半月前雙雙撒手而寰,臨死前還叫著高僧的小名。高僧的弟子們得到這個消息后很是為難,不知該不該告訴師父這個消息,后來想想師父教導他們要斷絕塵緣,追求自身覺悟,肯定會淡然處之的,于是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高僧。

高僧聽到消息后卻一反常態,竟然痛心疾首地留下了眼淚,大哭不止。弟子們都很疑惑,沒想到師父修行如此高深,卻仍不能斷絕人世間的俗情。其中一位弟子大著膽子問師父,‘師父,您平常不是教導我們要斷絕塵緣嗎,為何您自己還會為父母之死悲傷流淚呢?這不是違反了您平日的教化嗎?’

敢問大師,您知道高僧是怎么回答的嗎?”

趙子軒看向辯機,沒想到此時的辯機早已淚流滿面,雖雙眼已經緊閉了起來,然眼淚還是不斷涌出,放在膝蓋上的雙手也是緊緊握住,心中很是不平靜。

高陽從未見過辯機這等失態,忍不住關切道:“大師,你怎樣了?”

辯機聞言睜開眼睛,眼中一片通紅,他搖頭道:“沒什么,只是想到了當年出家的一些事情,沒想到我跟那高僧一樣,枉自修行這么久,卻還是斬不斷情根,實在是愧對佛祖。”他看向高陽,眼中似有掙扎,既有暗慕,又有羞愧。

趙子軒卻道:“大師所言差矣,高僧的眼淚卻是和你完全不同,并不是因為思念而悲。”

辯機抬起頭,疑惑地看著趙子軒,不知他話中何意,趙子軒接著道:“高僧的弟子問他為何看不穿塵緣,高僧道,‘我教你們斬除塵緣,追求自我覺悟的成就,并不是教你們只為了自己,而是要你們因自己的成就使眾生得到眷意。每一個眾生在沒有覺悟前就喪失人身,都是讓人悲憫傷心的,我的父母也是眾生之一,我為自己的父母流淚,也是為這世界尚未開悟就死亡的眾生流淚啊。’”

辯機聽到此處已然呆住,臉上陰晴不定,既有羞愧又有頓悟,既有不舍又有決然,良久才站起身來,雙手合十朝趙子軒行禮道:“貧僧在佛門苦讀十年,尚不如施主三言兩語,貧僧受教了。”

趙子軒很謙虛地搖搖手道:“在下無禮之處,望大師不要見怪。只是在下認為,大師若是一心向佛,不能光靠讀千本書,還需行萬里路,只有嘗人間冷暖,看眾生百態,才能終得正果。若是心中有所牽掛,塵緣未了,倒不如還俗回家,做個眾生也好。”

此言一出,李治幾人心里佩服得稀里嘩啦,五體投地,高,真高!


上一章  |  大唐第一駙馬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