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1276445章 南北兩個方向的遷移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風1276 >>漢風1276最新章節列表 >> 445章 南北兩個方向的遷移

445章 南北兩個方向的遷移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貓跳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貓跳 | 漢風1276 
琉球漢皇宮,剛剛從大洋洲歸來的楚風,召集二品以上官員,于大殿之上坐而論道,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華夏王朝數千年來治亂興替,要么如宋、明、西晉亡于異族入侵,要么如秦、漢、晚唐亡于土地兼并貧富分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家并州連縣,貧無立錐之地”,便是后一種情況的寫照。

科學技術,特別是火器的應用,給了農耕民族公平對抗漠北鐵騎的機會,隨著漢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已全有長江之險,新的內河炮艦正在趕工建造,十二斤重炮列裝、軍一級編制定員……現在不是漢等著北元南侵,而是要主動北伐中原了,異族入侵的危險正在漸漸遠離華夏文明。

但江南各地見聞,卻讓楚風看到了另一種危險,即便是素稱富庶的蘇松常、杭嘉湖,如范文虎范家、葛明輝葛家、吳耀文吳家等江南巨室占據的土地跨州連縣,農民須向他們繳納高額地租,豐年辛苦所得僅能維持溫飽,災年就面臨饑餓而死亡的威脅。

絲織業的發達,造就了蘇杭一帶大批機戶,然而機工所得微薄,僅能糊口而已,一旦東家生意有變他們必定遭到開革,就淪入赤貧境地,可謂朝不保夕。

均貧富?聽起來美妙,然而從.陳勝吳廣到李闖王洪秀全,就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隨著財富特別是土地財富的集中,王朝也就從興盛走向衰落,華夏文明的成果便在這一次次的治亂興替中毀于內耗……

“那豈不是說,華夏永遠回不到夏.商周三代盛世的軌道上了?”文天祥如是問。

儒家的終極夢想,就是回到三.代盛世,孔夫子畢生追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便是希望抓住盛世的余暉,雖然終其一生未能實現,卻成為了儒家弟子千年以降的最高追求。文天祥儒門宗師,自然一心祈盼大漢帝國能追貞觀、復文景,達到盛世輝煌,聽了楚風的分析,卻是大失所望,似乎自秦漢以后,盛世離人們越來越遠了?

楚風輕輕點著頭,“三代之前稱盛世,三代之后,無論.西漢之文景、隋朝之開皇、大唐之貞觀,都只能稱治世而不敢稱盛世,敢問文部長,是漢唐之世技術不如三代高妙,是漢唐開疆拓土不如三代遼闊,是漢唐之君王不如三代賢明?”

儒家經典中,所謂堯舜禹湯盛世,離燧人、有巢、神農.并不遙遠,用火、建房、農耕都是剛剛起步,文天祥多曾見過商周鐘鼎銅器,知道那時候鋼鐵尚未普及,技術與后世比自然遠遠不及;若論疆域遼闊,則夏商之世有東夷西羌北狄南蠻尚未臣服,荊湘自楚子入周、吳越自泰伯開辟,都要在周朝時候了,若和西漢、大唐比幅員廣闊,那是差著十萬八千里;要論君王賢明,漢文景、隋文帝、唐太宗,乃至前朝宋仁宗,未必趕不上商湯、周武。

然則為何孔子說三代盛世,之后便江河日下呢?.難道孔子錯了?

若是十年前,文.天祥斷斷不敢質疑孔圣人的說法,但新儒學昌盛,百家爭鳴,孔子也不再是永遠高高在上無法質疑的神圣,所以他心頭自然而然冒出這個想法。

文天祥這樣的正人君子,心頭有什么想法,臉上便有什么表情,絲毫瞞不過別人。楚風搖搖頭:“孔夫子論三代與后世,他的觀察結論決對沒錯,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漢唐和大宋是遠遠趕不上三代的。但他老人家說克己復禮——恢復周禮就能達成盛世,我卻不敢茍同。”

大漢技術日新月異,國力蒸蒸日上,崇古之風漸消,今必勝于古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何況古籍中也說的分明,《韓非子.五矗說“人民少而禽獸眾”,《禮記.禮運說“茹毛飲血”,先民確實比后世野蠻落后,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楚風說漢唐有一點遠遠趕不上三代盛世,連趙筠在內,都有些不相信。

“圖吧,禮記和春秋中多次提到過三代的疆域,我們可以把它大概畫出來。”楚風說著話,把軟鉛筆遞給了文天祥。

儒家典籍文天祥再熟悉不過了,接過筆幾乎不用思考,就在巨幅地圖上粗略畫出了三代的疆域。

當他放下筆的那一瞬間,頭腦中仿佛打了一個閃電,顧不得朝儀,驚喜的大聲叫道:“原來、原來三代之世,華夏的疆域越來越大!”

是的,夏朝幾乎局限在河南一隅之地,商朝的疆界便伸展到了齊魯、河北,周朝則進一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江南兩浙,這種擴張的速度和幅度,遠勝后來任何一個朝代。

“實際上,自周朝之后,華夏的疆域就擴張得非常慢了。”楚風笑笑,見文天祥還在沉思之中,便做了個手勢,示意趙筠替自己補充。

趙筠熟讀典籍,談起歷朝歷代的治亂得失,真個如數家珍:“華夏的版圖到秦朝基本定型,嶺南、遼東、安南都是那個時候納入華夏的版圖,漢唐雖開西域萬里,黃沙漫漫卻不適合農耕,僅僅作為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無論霍去病封狼居胥,還是李靖北逐突厥,寒冷的漠北草原,更是遠離傳統農耕區,沐浴不到華夏的文明之光……”

北抵長城一線,南到珠江三角洲,西到關中、巴蜀,東到錢塘江口,就是華夏農耕文明的核心區,炎黃子孫們的農業生產,差不多也就是在這片區域上進行。

“文某明白了!三代盛世不斷擴張,百姓總有無窮無盡的土地耕種,所以朝廷無兼并之憂、富家無暴亂之憂、貧民無失地之憂,方為盛世!”文天祥一臉興奮,因為他終于找到了回歸盛世的方法:擴張。

楚風笑了。

從“均貧富”到“天朝田畝制度”,不管口號喊得多么響亮,土地就那么點,人口卻越來越多,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承載了太多的子孫,蛋糕就那么大,怎么分都有人吃不飽,唯有把蛋糕做大,才能滿足更多的需求,才能避免切蛋糕的人互相爭執。

我們的老祖宗從夏朝局限河南一隅,到秦代囊括東亞膏腴之地,一直就在不斷的擴張,一直在尊王攘夷,把東夷西羌北狄南蠻要么“攘”到了印度半島和南洋諸島,要么納入了華夏的體系,漢唐之所以終止擴張的步伐,決不是因為不想擴張——若是不想開疆拓土,班超班定遠、馬援馬伏波算怎么回事呢?只因東亞的膏腴之地全都落入囊中,農耕生產無法擴展到四周不毛之地,才不得不放棄了大規模的擴張。

現在,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新的機會,呢絨紡織讓羊毛從垃圾變成黃金,不適合農耕的漠北草原卻適合畜牧,“羊吃人”的故事不必在江南、中原重演了;同時航海技術的突破,讓大洋洲這塊巨大的蛋糕呈現在人們眼前。

發現大洋洲,楚風率領艦隊回到琉球之后第八天,運載著第一批開拓者的船隊就開始了駛向新大陸的征程。

如果說美洲是上天賜給西方文明的禮物,大洋洲則天然是東方文明的后院。

美洲,和東亞隔著一個遼闊的太平洋,中途還沒有幾座海島可以補給,走北線過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又過于寒冷,還有浮冰的威脅。鄭和能抵達東非沿線,楚風認為他再努點力,也許就繞過好望角到了歐洲,可以和正在打百年戰爭的英吉利、法蘭西打聲招呼;但渡過太平洋發現美洲,似乎超過了大明船隊的航海能力。

但從歐洲出航,不僅大西洋比太平洋窄得多,大西洋暖流和季風更給哥倫布送上了祝福,哪怕船舶噸位與鄭和艦隊相比就如螞蟻之比大象,他也能順風順水的渡過大西洋,來到美洲。

上天是公平的,美洲是送給西方文明的禮物,大洋洲則早被放到了東方文明的荷包里。從東亞出發去大洋洲,星羅棋布的南洋諸島,隨時隨地能補充食物、淡水,沒事下來歇息片刻,喝喝茶下下棋都沒問題,可供躲避暴風的海港也比比皆是,夸張點說,劃著洗澡盆都能從泉州港劃到大洋洲。

大漢帝國組織百姓開拓大洋洲的航海路線,起點分別是廣州、泉州、杭州,第二站是呂宋島上金礦所在地以南的大港——也就是后世的馬尼拉,第三站是蘇拉威西島海港萬鴉老,第四柯沙里故地、小巽他群島最東端的圖圖阿拉,終點站便是大洋洲北面隱藏在大片海島之后的港口——后世達爾文一帶。

總共兩千余海里的漫長海路,被分成了四段,每段最長不超過七百海里——大約等于廣州到杭州的海程,各地皆提前駐扎了漢軍,修建了港口、倉庫,儲存了必要的物資。大漢船只日行二百余海里,一站到下一站也就三四天時間,全程半個月就抵達了大洋洲,船上又有淡水艙,老祖宗都懂得發豆芽補充維生素抵擋壞血病,看似遙不可及的大洋洲,真正去那里比陸路從杭州走到大都還快。

大漢帝國的移民工作,在移民瀛州瓊州、湖廣填四川的過程中早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朝廷給移民定出了更高的獎勵:每戶一百五十畝土地,插上界標就是你的,就給頒發蓋著鮮紅大印的土地證書;不論古稀之年的老人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每人發三枚百元銀幣;旅途中的花費一律由朝廷負擔;初到大洋洲、立足有困難的家庭,可以向設在那里的銀行申請五千元以內的貸款,年利息不是本土的二成,而是打了對折再對折的五分;百姓皆允許持有火器,對付當地某些不懷好意的土人……

帝國向大洋洲派駐官員,設置州府一如內地,由朝廷直轄管理,不屬于南洋總督管轄范圍,移民以及后代,全部和內地百姓一樣享受大漢公民的待遇,履行大漢公民的義務。

所以大漢帝國的移民,不是五月花號上的破產者和被放逐者,而是充滿希望的建設者,他們必然在那里落地生根,讓大漢帝國的金底蒼龍旗,永遠在這片生活著袋鼠、袋熊的神奇土地上高高飄揚。

移民必然導致勞動力和土地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就如移民瓊州瀛州之后的八閩兩廣那樣,江南各地的地租將會進一步下降,從最高七成到三五成再到一兩成,土地價格也隨之下降,靠囤積土地賺得盆滿缽滿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遷都?”楚風把準備遷都的事宜在報上公布后,琉球百姓議論紛紛,都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覺。

僅僅在幾年前,帝國還拼命從閩廣各地遷移百姓到琉球,現在北元征集了治下黨項、女真、契丹等數十個民族的數十萬大軍,準備再戰江南,當此動蕩不安之際,大漢帝國竟然要遷都臨安?

很快刊登出了朝廷的回應:“是的,北方還沒有收復,河洛關中、山東河北的父老,猶在韃虜鐵蹄之下,‘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朝廷躲在琉球,和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宋高宗有什么區別?何況當今之世,我大漢已全有長江上下,不是蒙元渡江南征,而是我們要過江北伐中原了!”

大漢帝國的都城設在琉球,并不是個最好的選擇,這里多地震臺風,帝國曾經有過多次災難,一旦有大的天災,對國都顯然會造成巨大破壞。

杭州,既是傳統的陸地,又是中華文明從陸地走向海洋的起點,遷都那里,正是大漢帝國的最佳選擇。

何況,琉球匠戶村最早就是臨安船場匠戶逃出來,在琉球落腳的,回到故鄉,不正是王大海、侯德富、張廣甫在內的匠戶們的夙愿嗎?至于故宋舊臣出身的文臣們,對遷都臨安的決定更是歡呼雀躍。

楚風同時宣布,琉球并不會廢棄,將重工業轉移到閩廣沿海的潮州、漳州、泉州,紡織業重心遷往江南,風景如畫、氣候宜人的琉球,則將向農業、漁業、旅游業發展;同時保留它冬都的地位,每年冬天杭州灣降下霜凍的時候,帝國朝廷將暫時遷往溫暖的琉球城辦公——這個季節琉球正好沒有臺風。


上一章  |  漢風1276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