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1276蒲壽庚生平(轉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風1276 >>漢風1276最新章節列表 >> 蒲壽庚生平(轉載)

蒲壽庚生平(轉載)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貓跳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貓跳 | 漢風1276 
蒲壽庚(1205-1290年),又稱蒲受畊,號海云,宋末元初人,阿拉伯(色目)商人后裔,蒲開宗之子(參見《泉州人名錄·蒲開宗)。任泉州市舶司三十年,是宋元時期“蕃客回回”的代表人物。后叛宋降元,終生顯赫。中國宋元時期著名穆斯林海商、政治家、軍事家。其先輩系10世紀之前定居占城(越南)的西域(阿拉伯)海商。約11世紀移居廣州,經營商舶,成為首屈一指的富豪。

海外貿易

蒲開宗去世后,蒲壽庚繼承父業,從事以運販大宗香料為主的海外貿易。其初,蒲氏家族曾一度中落,生活不甚豐裕,經蒲壽庚的精心經理后,迅速振興,走向鼎盛。

《宋史·瀛國公本紀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條:“蒲壽庚提舉泉州舶司,擅番舶利者三十年”。楊清江、陳蒼松1987年編著的《福建市舶司人物錄載,宋自元祐七年(1092年)至咸淳三年(1267年)的175年間,提舉泉州市舶官員共104位。根據《福建通志,蒲壽庚任提舉泉州舶司是在淳祐十年(1250年),到淳祐十二年(1252年)換為揚瑾,直到南宋末年也沒有蒲壽庚的名字。因此實際上蒲壽庚只做了三年不足的提舉市舶使,這也符合地方官員在任三年一輪換的宋代官制。但不管其任提舉泉州市舶司或離職,均能“擅番舶利者三十年”,可見蒲壽庚勢力之強大。

南宋時,南海海寇猖獗。《泉州府志·紀兵載,南宋期間,泉州共發生海寇犯泉事件六起(不含山寇劇盜),而《福建通志記八起,兩書最后一起海寇犯泉都在咸淳十年(1274年)。

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海寇襲泉州,官兵無能為力。蒲壽庚與其兄蒲壽宬(參見《泉州人名錄·蒲壽宬)為保護家族的巨大利益,憑借強大的海上力量,助官憲擊退之,因功授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合稱福建安撫沿海都置制使),安撫一路之兵事民政,統領海防,權力很大。

《泉州府志·拾遺記:“宋末,西域人蒲壽晟與其弟壽庚以互市,至咸淳末擊海寇有功,壽庚歷官至(福建)招撫使……”沈瑜慶、陳衍纂《福建通志曰:“咸淳十年(1274年),海賊寇泉州境,西域人提舉市舶(?)蒲壽晟、壽庚擊退之。”泉州學者吳幼雄據《宋史·瀛國公度宗本紀考證,咸淳十年(1274年)二月時,福建安撫使是趙順孫,可知蒲壽庚之任福建安撫使應在咸淳十年(1274年)二月以后。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5:“蒲壽庚之擅有泉州也,其初不過一亡命匹夫耳。壽庚以鷹犬微功,過假之以祿位,擅市舶利者三十年,官招撫使。……”

蒲壽庚亦官亦商,官商合一,可以憑借權力更大規模地開展香料貿易,并可通過各種“合法”手段攫取利益,增加財富。

蒲壽庚于宋末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巨萬,家僮數千。”蒲壽庚擁有大量海舶,1973年,在后渚港發掘出一艘南宋遠洋貨船,載重量200多噸;船上香料遺存豐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龍誕香、胡椒等。一些學者認為,這艘海船可能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與蒲家香業有密切的聯系”。蒲壽庚擁有多少海舶?景炎元年(1276年),蒲氏被南宋·張世杰部搶走的海船就有二千艘。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即蒲壽庚受任為福建安撫沿海都置制使后不久,蒲壽庚參與了一場反抗宋廷的戰爭。時右丞相陳宜中為遷都事,殺殿前指揮使韓震,引起殿前司左翼軍兵叛。左翼軍統領夏璟(泉州人)聯合蒲壽庚,連續挫敗宋軍,取得瑞安(溫州)、溫陵(泉州)、三陽(潮州)大捷。(參見《元史·董文炳傳)

導元傾宋,叛宋仕元

至元十三年即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元軍南下,包圍臨安。元軍善于陸戰而短于海戰,聞蒲壽庚老于海事,擁海舶至多,若能招得蒲壽庚,既能嚴重削弱殘宋的海上力量,又能借蒲氏之力給殘宋毀滅性打擊。在元軍攻臨安之前,元軍統帥伯顏派遣不伯、周青招撫蒲壽庚、蒲壽宬兄弟未果。

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丞相伯顏陷臨安,恭帝降,南宋事實上滅亡。南宋·遺臣奉恭帝兄趙昰入閩,欲圖恢復。五月,趙昰在福州另立朝廷,是為端宗,年號景炎元年(1276年)。他們冀得蒲壽庚之助,以繼續在閩、廣沿海地區堅持抗元,因此任命蒲壽庚為閩廣招撫使,兼“主市舶”,賦予更大的權力。顯赫的權力與雄厚的海上實力相結合,使蒲氏成為宋元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明·何喬遠《閩書記:“景炎入海,航泉州港,分淮兵二千五百人,命壽庚將舟以從。壽庚閉門拒命,與州司馬田真子上表降元。”

明·陽思謙《泉州府志記:“宋幼主過泉州,宋宗室欲應之,守郡者蒲壽庚閉門不納。”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遺記:“宋主昰舟至泉,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杰不可。或勸世杰留壽庚,則凡海舶不令自隨,世杰不從,縱之歸。繼而舟不足,共掠其貲,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

以上資料,對于景炎帝至泉州一事,或說蒲壽庚“閉門不納”、“閉門拒命”,或說“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杰不可”。因此,宋軍改泊泉州外渚獺窟。宋軍以船舶軍資兩皆不足,“掠蒲氏海船二千艘,沒其貨物”,蒲壽庚怒,派親信孫勝夫秘密出城,迎接南下途中的元軍。

元·至元十三年(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初八(公歷1277年元月),元兵由浙江抵泉州,蒲壽庚與州司馬田真子獻城降元。《泉州府志轉引《方輿紀要:“宋·蒲壽庚據郡降元。”張世杰只得護送端宗匆遽移粵,經漳州趨潮陽。臨行,搶走停泊在法石一帶的蒲氏海舶400多艘。

蒲壽庚的降元,背后有一股強大的地方精英集團在支持他。他們對當地的政治和防務,都有很大的左右力量,如世居泉州、三代武衛左翼軍統領夏璟,有調遣泉州軍隊之權的田真子,以援城功授永春縣達魯花赤的林純子,“以全城功歸諸故家”的顏伯錄,蒲壽庚的黨羽孫勝夫、尤永賢、王與、金泳等。

蒲壽庚降元,以所擁有的海舶交元軍進攻殘余宋師。元軍將領董文炳率部抵泉時,擅解所佩金虎符贈蒲壽庚,此舉事后得到元世祖的嘉許。元廷授蒲壽庚為昭勇大將軍、閩廣都督兵馬招討使兼提舉福建廣東市舶。(據楊清江、陳蒼松《福建市舶司人物錄考證,蒲壽庚在元·至元十三年也只做了一年市舶提舉,第二年即至元十四年換為忙古帶。)

盡殺南外宗室

蒲壽庚降元后,盡殺南外宗室和,此事應是事實,但資料上對其時間和細節的記載卻有些不同。

一說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張世杰自潮州從海上回軍攻泉州城時。

明·何喬遠《閩書記:“明年(指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張世杰自海上回軍攻城,壽庚遣其黨孫勝夫詣杭求唆都援兵,自與尤永賢、王與、金泳協謀拒守,盡殺淮軍、宗子之在城者。攻凡九十日不下,世杰解去。”

明·陽思謙《泉州府志記:“及張世杰回軍攻城,宗室又欲應之。壽庚置酒延宗室欲與議城守事,酒中盡殺之。”

鄭思肖《心史:“(景炎)二年丁丑(1277年),泉州素多宗子,聞張少保至,宗子糾集萬余人出迎王師。叛臣蒲受畊閉城三日,盡殺南外宗子數萬人。”

一說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端宗趙昰至泉時。

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遺記:“宋主昰舟至泉,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杰不可。或勸世杰留壽庚,則凡海舶不令自隨,世杰不從,縱之歸。繼而舟不足,共掠其貲,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

《閩書云:蒲壽庚“盡殺準軍、宗子之在城者。”清·乾隆《泉州府志·拾遺云:“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但蒲壽庚究竟殺了多少人,歷史資料說法不一。

宋宗室太祖派十二世孫趙由在元末完成的《璿源圖譜中說:“……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悉為其(蒲壽庚)害。”

鄭思肖《心史說:“盡殺南外宗子數萬人。”

《永春云臺趙氏族譜記殺五千余人。

趙氏《南外天源族譜記殺三千人。

《宋史說二千三百余人。

《泉州府志·紀兵說:“盡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備極慘毒。”

日本·桑原氏《蒲壽庚考引明·陽思謙《泉州府志說:“盡殺宗室千余人……此當僅為男子能執武器者。”

據王寒楓《關于蒲壽庚幾個問題的探討考證,估計蒲壽庚大概屠殺了六、七千人。其中:南外宗室三千余人(明·陽思謙《泉州府志說,紹定間[1228—1233年]南外宗室有三千三百余人),淮兵二千五百人,士大夫不知數。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于泉州設市舶司。四月,董文炳謁見元世祖時說:“壽庚素主市舶,謂宜重其事權,使為我捍海寇(指南宋殘余勢力),誘諸蠻臣服。”這正是元朝統治者重用蒲壽庚之用意。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蒲壽庚任鎮國上將軍、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因張世杰回師圍城,沒有赴任)。

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南宋·張世杰從潮州回師泉州,“欲得蒲壽庚而甘心”,與義軍陳吊眼、畬族許夫人等協力討蒲壽庚,聲勢浩大。這是一場關系到蒲氏及其家族命運的生死決戰,但當時元軍主力不在泉州,守城兵力單薄,城內又有宋朝遺民內應,形勢對蒲壽庚極其不利。蒲壽庚一方面派遣孫勝夫詣杭州求援兵,一方面與尤永賢、王與、金泳等部將“協謀拒守”,“晨夜血戰”。十月,張世杰圍泉州城70多天(首尾3個月)后,因元·元帥唆都等來援,被迫解泉州圍南撤,復返廣東。這場保衛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殘宋的士氣和力量,基本上消除了閩南地區反復拉鋸的局面,鞏固了元朝在福建的統治。

至元十五年(1278年)三月,蒲壽庚任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八月,蒲壽庚任福建行省中書左丞,“鎮撫瀕海諸郡”。

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蒲壽庚的舟師奉旨配合元軍主力進擊廣東,“會追二王”,張世杰遺于崖山,幼主祥興帝赴海死,宋亡。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八月,蒲壽庚任江淮等處行省中書左丞兼泉州分省平章政事。

蒲壽庚對那些雖然懷舊但沒有參與抗元斗爭的宋朝故臣頗注意籠絡。如推舉原吉安知州莊彌邵、原刑部郎中莊彌大分別為肇慶路治中和廣州路治中;對那些因故幸免的宋室宗子后來也不再追究,甚至還授錄為官。這種策略對穩定局勢、鞏固統治起了積極作用。

蒲壽庚於宋元轉變之際,顯赫一時,其子孫在元朝,亦頗得志。按蒲壽庚三子:師文(參見《泉州人名錄·蒲師文)、師斯、均文。師文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嘗兼任提舉福建道市舶,且以功襲職,官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師斯子崇謨,官至行省平章政事。

拋開道德不論,表面上看蒲壽庚降元維護了自己家族和泉州穆斯林的利益,短期內也似乎如此,但隨后蒲氏家族和泉州穆斯林卻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數十年后,蒲氏后人與元庭爭利,元庭派兵攻入泉州,使泉州的回族與伊斯蘭教遭到了嚴重破壞,“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高鼻有誤殺者。閉門行誅三日”;事后即“發蒲賊(蒲壽庚)諸冢,得諸寶貨無計。壽庚長子師文性殘忍,殺宋宗子皆決其手。壙中寶物尤多,壙志瑪瑙石為之”;“凡蒲尸皆裸體,面西方”;“悉令具五刑而誅之,棄其胾于豬槽中,報在宋行弒逆也”。(后《麗史)蒲氏家族信伊斯蘭教,故“裸體,面西方”,穆斯林忌豬,砍其身于豬槽中是最大的侮辱。仇恨至挖墓刑尸,那必非常殘暴地屠殺蒲氏族人,得及時外躲或剛好在外者,才能幸免于難。穆斯林資財、住宅、禮拜寺等大半毀于燒殺和劫掠之中。這就是泉州城、泉州港衰落的開始,也是泉州穆斯林衰落的開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對賣國求榮助紂為虐的蒲氏深惡痛絕,下令將蒲氏族人充軍流放,為娼為奴,不得登仕籍。蒲氏從富族成為賤族達數百年,真是天網恢恢,惡有惡報。而當時許多回人也都恥于和蒲壽庚牽連上關系,把他稱為“無恥的叛教者”。


上一章  |  漢風1276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