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冠天下之風流軍師第二百六十五章 曹操稱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智冠天下之風流軍師 >>智冠天下之風流軍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五章 曹操稱公

第二百六十五章 曹操稱公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天豪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天豪 | 智冠天下之風流軍師 
建平元年(公元二一一年)四月。

豐靈侯劉恕在丞相曹操的扶持下,登基為帝,稱之漢豐帝。

劉恕,字不疑。劉必次子,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十九代玄孫。生于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獻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封為豐靈侯。

同年五月。

以王朗、董昭為首的眾官員于當天向漢豐帝呈書,請求漢豐帝把曹操從丞相之位耀升為魏王并賜公爵名號,加九錫。

董昭在上書中寫道:“自古以來,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雖周公、呂望莫可及也。櫛風淋雨,三十余年,掃蕩群兇,與百姓除害,使漢室復存。豈可與諸臣宰相同列乎?應更魏公之位,加九錫以彰功德。”

漢豐帝本就是一個傀儡,他從一個無權無勢小侯爵,一躍成皇帝,手中根本就沒有任何心腹和值得信賴的手下。

漢豐帝見殿中文武,都如此提議。心中很是無奈。當時曹操找上他的時候,他就一直不愿意擔任這個皇帝的寶座。

他當時就對曹操說了:“丞相大人,恕只是漢室旁支,并非純正的漢室血緣。”

曹操卻笑道:“劉備先祖與你相同,如個,他被先皇封為皇叔,先皇已經赦免了前人之罪。漢室血統已經得到了先皇的認可,此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漢豐帝本還想推讓,可是曹操已經動了殺機,若是他再不同意的話。他就只有死路一條。

劉恕被迫的答應了曹操的要求。

劉恕自從答應了當皇帝后,就已經知道了自己是一個傀儡,一個沒有任何權利的傀儡皇帝。只是沒想到這天會來的這么快。劉恕并不打算反抗,在他心里一直就認為漢獻帝是因為暗中聯合劉備,從而被曹操殺害的。曹操既然敢殺獻帝。就沒有理由不敢殺他。

為了活命,漢豐帝看著殿下群臣。點頭同意道:“丞相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實為我大漢之福,理應如此!”

曹操假意推脫,不受。

下朝后,曹操直接回到了府邸。

過了不久,曹操就得報:“尚書令荀彧求見。”

曹操知道荀彧的來意,心里有些不敢面對這個既忠于他,又向著漢室的荀彧搖頭道:“操身體不適。讓荀彧先生改日再見!”

不久,下人又來報:“尚書大人跪在府外說是丞相大人不見,就長跪于府外!”

曹操聞言。十分不快一時無話。稍后才道:“讓他在大廳等候。”

相府大廳。

曹操一臉病態的從后廳走了出來見到荀彧面色芥白。臉無血色,不由心生愧疚,荀彧助他的實在是太多了,沒有了荀彧就沒有他的今天。只是一瞬間,曹操就隱去了臉上的愧疚,關心地說道:“文若身體不適就應該好好修養。何必如此操勞!”

荀彧自從漢獻帝死后,就大病了一場,一直呆在府中養病。曹操最近所決定的事情,荀彧都不知曉,今日在府中見侄兒荀攸神色不對,一問清楚,這才知道曹操打算稱公這么一回事情。當即不顧自己的身體向相府趕來。

荀彧以從來沒有過的嚴厲語氣對曹操勸道:“明公,您原本心懷天下,為了自己的理想。在陳留高舉義旗,為天下百姓之安危起義,討伐董賊。而后迎奉天下,持天子號令,討伐天下逆臣。為的是匡正朝廷,令國家快復原有的安寧,從而再現漢武雄風。如今北方平定,天下尚待統一,更應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北方平定歸來,皇上冊封明公為永相,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此等榮耀足以表彰丞相的豐功偉業。須知大漢數百年來,也只有漢相蕭何有此榮耀。漢相蕭何,功蓋天下,他也只不過被特封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而丞相比蕭何還多了一個贊拜不名。足以證明,明公乃大漢第一人。當此之際,更應謙遜。不必要為了虛名而毀了一世英明。君子愛人,應砥礪他的德行,是萬萬不能采取這種行動。封公一事,萬萬行不得啊!明公!”

曹操狡辯道:“這并非是操的本意,文若應該聽說,這是董昭上書給漢豐帝的。”

荀彧“咳、咳…”咳了一陣,正色道:“為君子有三為,五不為。遠瑣碎之人,遠是非之人,遠拉攏之人,遠嫉妒之人,遠功利之人;近大氣之人,近報恩之人,近守信之人。此乃君子與小人之道。丞相英明神武,這個道理豈有不知之理。”

曹操見荀彧語氣咄咄逼人,讓他難堪不已,拂然不悅,謊稱道:“操早已在銅雀臺建成之時便自明心志,決不篡漢。況且,文若也知道操素以周公為榜樣,要學他功成身退的至德。董胳上書,我也未曾答應!”

荀彧聽了繼續爭風相對道:“丞相既以周公為榜樣,就應該知曉周公之典故。以周公而論,其稱王或者不稱王,皆是在天下一統以后,在真正的成功以后。如今天下三分,孫權為一時之雄,安守則以,攻取不足。劉備為半世之雄,攻守皆備,卻為名聲,仁義所累,無法與丞相比美。但以丞相一世之雄又何必視區區魏公如若至寶?稱帝或不稱帝,稱公或不稱公,也只能在天下一統,三分歸一地時候,才是應該考慮的問題。此刻稱公,乃急功好利,棄多年來的理想而不顧,大不智也。以一統江山、匡扶漢室為動力大可為之。何必安于做個魏國之尊,視皇上為虛設,卻甘心與劉備、孫權之輩平起平坐,是何道理?”

曹操被荀彧教訓了一通,怒由心聲,臉青一陣、紅一陣、白一陣。

荀彧見曹操不答話。心頭涌起一股悲愴之情凄諒的搖著頭。嘆道:“我不想今日見此事!”說著向府外走去。

由于荀彧的反對,曹操不敢勉強擔任魏公一職。

這日,董昭持圣旨,前來相府宣讀。

曹操召見董昭入書房,說道:“文若并不同意操任魏公一職,為之奈何?”

董昭不已為然道:“荀尚書心懷二意并非一心向丞相盡忠!再說,此乃一人之言。怎能阻止眾望!”

曹操深以為然。

先請郭嘉過府尋問。

郭嘉見曹操語氣,就知道曹操的心意,他并不象荀彧那樣對大漢心存敬畏之心,也不采荀彧那樣正派。說道:“稱公不稱公并無多大區別。此刻稱公確實有些急噪!”

曹操點了點頭。

接著荀攸又受到了曹操的邀請。

同樣地問題。荀攸為人不似荀彧,荀彧敢于直柬,堅持大義。行為端正。而荀攸高風亮節,但他“深密有智防”善于保護自己。曹操曾經也說過: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也。可見荀彧做事較積極,而荀攸做事則傾向于保守。

荀攸說道:“凡是皆有兩面,稱王有利有弊,不稱王也有利有弊。不過攸之意思。不稱王為好!”

曹操讓荀攸退下,又招來了賈詡。賈詡對外陰險毒辣,對內卻勤勤懇懇,即不拉幫也不結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賈詡說道:“明公容智,此其中深意自有定斷。詡一心想著如何破劉備的防線,并未在意此事,望主公勿怪!”

一個君主,最喜歡的就是賈詡這類人,有著出色的才華,卻不與他人爭風。即能為自己排憂又能讓自己放心。曹操也不例外,他并不怪賈詡說謊,只是對他一笑,讓他下去。

接著就是程昱。程昱聽了曹操的問題,說道:“主公長期居于丞相之位,自己樂于保全名節,卻反而使人以大事懷疑于主公。但主公有了正式的爵位,就不只是朝廷官員,在宮中也有了公開的位置,還會有誰來懷疑主公對大漢的真心呢?”

曹操最后召見的是司馬懿。

司馬懿討好的說道:“丞相功高震天,別說稱公,稱王也不在話下。此刻稱公,正是最好時機。”

曹操微笑著問道:“怎么說?”

司馬懿自信的說道:“稱公可以讓軍中所有不滿丞相作為的叛臣,提前露出馬腳。不然,若是在丞相出征在外時他們再反,我軍危矣!”

曹操聞言,大笑。

曹操本就野心極大,他心中早就同意了董昭的意見。畢竟,丞相地位再高,仍是皇帝的屬僚,而巍王卻擁有著獨立的政治權力,在名義上也脫離了皇帝的直接管轄,這和皇帝分國而治,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

曹操聽了眾謀士的意見,本就動搖的心,這下搖得更快了。

接著他又召見了軍中所有大將前來詢問。

這些大將,領兵打戰還行,在這種大事情上,哪里出得了主意。

他們都認為官大就是好的。

眾人就瞎起哄的嚷著讓曹操當魏公。

曹操見將領們幾乎各個都同意,也就拿定了主意。接了漢豐帝的圣旨,自稱魏公,定都幽州范陽。


上一章  |  智冠天下之風流軍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