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暗頻率第13章 海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致暗頻率 >>致暗頻率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章 海燕

第13章 海燕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30日  作者:王一弦  分類: 都市 | 科幻 | 王一弦 | 致暗頻率 


2013年11月,足凹海

布爾汗乘坐的潛艇經過近30天的航行,橫穿大洋,來到了足凹島外海200海里的計劃駐停點,潛航深度60米。

預定的收報時間已經到了,潛艇開始上浮至20米的潛望深度。

布爾汗估計譯電員正在記錄,很快會將電文密封在信封中,交由他親譯。

給潛艇發報是軍事通訊中最為困難的,因為潛艇在水下,高頻的無線電波無法穿透海水。

電磁波是沿直線傳播的,遇到障礙物時,如果波長短于障礙物,電磁波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入射障礙物,能量被吸收。

但當波長大于障礙物的結構尺寸(比如水分子團)時,電磁波將能夠繞過障礙物的結構,繼續向前傳播,這一現象就是光的繞射(也稱衍射)。

波長越長,頻率越低的電磁波穿透性越強。

甚低頻(VLF)330千赫茲,對應波長為10010公里,是與潛艇通信的主要頻段。

該頻段能夠穿透30米左右的海水,潛艇可以在約定時間在潛望深度接收信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亮國和前雄聯國作為二次打擊力量的核潛艇隱匿性要求極高,位置也飄忽不定,常年藏于海面以下幾百米的大洋深處。

甚低頻穿透力就不夠了,亮國和前雄聯國競相發展極低頻(ELF)330赫茲,對應波長為10萬1萬公里。

這是一項極為復雜的技術,因為理論上,一個波長的電磁波被接收到,接收天線至少要大于半波長。

極低頻的波長太長了,潛艇不具備配備那么長天線的可能。

聰明的工程師們想起了舒曼共振,利用地球的四萬公里周長。

把地球電離層作為接收天線的一部分,加上電子延長等多種復雜的技術和設備,終于克服了接收極低頻信號的難題。

極低頻通信的技術難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美中不足的還有,頻率越低的無線電波單位時間攜帶的信息越少。

甚低頻每分鐘只能傳送幾個字節,極低頻傳輸效率則更低。

除此之外,軍用密碼為了加密需要,同一個詞匯的字節量遠超民用發報。

所以,海岸基地給潛艇發報時,惜字如金,一般只有一個詞匯,如攻擊、上浮、進港等。

布爾汗焦急地等待著從玉汗國長波發射臺發來的那個詞匯。

按約定,穆斯塔法教授將緊盯足凹海的臺風和海浪預報。

如確有大浪,則默認的行動時間定為棕橡國時間11月9日凌晨1時,那么電文就應該是“行動”,若是8日或10日有大浪,電文就是相應日期。

如果這三天均無大浪,為了確保行動保密,就取消計劃返航,電文則是“返航”。

哈米德最后囑咐布爾汗時特別提到,潛艇收報并不是百分百可靠。

除非他收到的是“返航”或變更的具體日期,否則,其他任何短語的意思都是11月9日行動,隨便發一個詞匯的另一個好處是,等于多了一重加密。

譯電員終于敲響了布爾汗的艙門,布爾汗簽收之后,送走譯電員,鎖好艙門,迫不及待地開始譯電。電文果然很短,只有一個詞:

“海燕”。

布爾汗急匆匆地走進指揮艙,對艦長說:

“計劃不變,行動開始,拜托您了!”

艇長點了點頭,大聲宣布命令:

“下潛深度60,航向45,航速10節。”

5小時后,暗夜中,潛艇上浮充電,同時,釋放了通信浮標,將接收頻段調整至棕橡國之聲電臺的廣播信號。

監聽員將廣播內容整理后,形成簡報,跑步送給布爾汗。布爾汗關注到其中的幾條:

一,彗星艾森(C/2012S1)將于11月9日穿越黃道面,亮度正在逐漸加強,于11月28日到達近日點。

該彗星距離太陽之近,百年罕見,如果它不被太陽引力撕碎,從近日點轉出后,將成為史上最明亮的彗星之一。

世界各地的天文愛好者正在翹首以待。

二,10月29日,太陽爆發X級耀斑,是一周之內的第四次X級耀斑,這是極其罕見的。

11月2日,太陽表面形成大的日冕洞,太陽風暴已經在4日起襲擊地球。

三,11月4日熱帶風暴在西太平洋海面聚集,扶升國氣象廳將其命名為“海燕”,隨后升格為超強臺風,11月7日晚達到強度巔峰,是1979年以來最強的臺風。

臺風“海燕”已于11月8日晨,登陸椒島國東大島,造成巨大破壞和人員傷亡,預計傷亡人數會過萬。

受此臺風影響,足凹島近海11月9日將有10級以上大風和巨浪,停止海上活動,船只一律進港。

2013年11月9日,棕橡國時間凌晨零點,潛艇到達預定海域,不能靠得更近了,否則有被發現,甚至觸礁的風險。

潛艇上浮到潛望高度,即使在20米的水下,依然能感到巨大的涌浪。

布爾汗穿好潛水服,檢查氧氣瓶,與另外一個同伴一起鉆進了狹小的潛航器的艙室。

1940年,地海國海軍開始使用人操魚雷攻擊地B國海軍。這種人操魚雷其實是人工操作的水下布雷器。

幾次無功而返后,終于在1941年12月,將B國海軍的兩艘主力戰列艦炸沉在軍港中。

扶升國海軍隨后取得了地海國的技術資料,將人操魚雷徹頭徹尾地改造成自殺式攻擊武器。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給亮國軍隊造成了重大損失和心理影響。

玉汗國的人操魚雷是載人的微型水下工作平臺,命名為“鱘魚”。

布爾汗乘坐的“鱘魚”,從潛艇特制的裝載容器中滑出,悄無聲息地朝著預測的沉船地點駛去。

火箭城號重巡洋艦的沉沒地點非常靠近足凹島的陸地,海底淺灘平緩,距海面不足20米,洋流對其影響極小,幾十年來位移也很小。

布爾汗和同伴很快就找到了目標,操作員同伴將潛航器升至海面,布爾汗打開自己的安全艙頂蓋。

狂風和巨浪瞬間將布爾汗的圓形艙室灌滿了海水,布爾汗打開氧氣罐閥門順勢向目標游去,潛航器一邊下潛,一邊緊緊地跟在他的身后。

布爾汗的目標是位于沉船甲板下第三層的水兵休息艙,殘破的艦體里一片黑暗,即使在潛水頭盔的強光照射下,視線依然模糊不清。

布爾汗順著炸彈縱向撕裂的層層鋼板游進游出,努力地尋找。萬噸排水量的火箭城號對于布爾汗來說實在是太龐大了。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布爾汗的體力明顯下降。

他又一次進入了殘骸深處,完全無法分辨這是第幾層以及什么區域,布爾汗在心中默念著:

“在哪呀?氧氣不多了,快讓我找到那個節拍器吧。”

布爾汗的頭盔燈無意間掃過一個半米長的裂縫,下面的一個物體引起了他的注意。

光束對準,仔細辨認,隱約看到那個物體上有金屬刻度。

“終于找到你了!”布爾汗感到身體里熱流瞬間涌向頭部,他冷靜下來發現裂縫太窄了,他無法游過去。

布爾汗圍著這個區域尋找,終于找到了一個40多公分的孔洞,他試了試,綁著氧氣瓶的臃腫的身體無法通過窄洞。

“一定要完成任務!”布爾汗做出了一個瘋狂的舉動,他將氧氣瓶固定帶解開,將其拴在旁邊的柱子上。

他從腰包中取出一個機械式水下呼吸器,將氧氣頭盔取下,嘴里咬住呼吸器,從小洞中游進去,一把抓住節拍器,將它放在腰包里,艱難地游回洞口。

咬在嘴里的呼吸器不是為如此大的水壓條件設計的,布爾汗從洞口鉆回來的一瞬間,不由自主地吸入了一大口海水。

他拼命地抓住氧氣面罩,用最后一點力氣解開氧氣瓶,拖著它朝海面上升。

同伴把奄奄一息的布爾汗拉回到潛艇上,醫生進行緊急搶救,粘液和血水不停地從布爾汗的口鼻中涌出。

布爾汗艱難地睜開眼,指著腰腹部對艦長示意,艦長說:“我已將腰包鎖進保險柜,放心吧。”

布爾汗欣慰地笑了,漸漸地沒有了聲息。

潛艇快速返航,途中,臺風“海燕”平息了,它的能量已歸于大海。

但它堅信,繼任者們將終有一天,會再次凝聚升騰。

在海天之間,在遼闊的大洋之上,像海燕一樣狂飆起舞。

11月28日,全世界的望遠鏡都未能觀測到彗星艾森從近日點轉回,成千上萬的天文愛好者沒能欣賞到“世紀彗星”的璀璨光芒。

因為它,定格在11月27日,已經和太陽融為一體了。


上一章  |  致暗頻率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