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父永樂,永鎮山河第871章 武德皇帝埋下的一顆顆種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家父永樂,永鎮山河 >>大明:家父永樂,永鎮山河最新章節列表 >> 第871章 武德皇帝埋下的一顆顆種子!

第871章 武德皇帝埋下的一顆顆種子!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1日  作者:朕聞上古  分類: 歷史 | 軍事 | 朕聞上古 | 大明:家父永樂 | 永鎮山河 


宗族。

這個東西,由來已久。

華夏百姓安土重遷,重視血脈親情,所以就誕生了,宗族這個產物。

但是,對于中央政府而言,最大的危害恰恰就在于宗族會掌握基層政權。

不管是什么政策,不經過鄉野宗族的允許,國策甚至都下不了鄉!

比如一縣財政稅收,大多都要仰仗這些控制了地方田地和地方百姓的宗族,在這種宗族插手糧稅征集的情況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甚至可以左右中央政府的財源!

政權的物質基礎是人、財、軍,有著宗族這層隔膜,中央政府始終都不能真正掌控田地,不能掌握大明百姓子民,因為雙方之間隔著宗族這一層厚厚的屏障!

不管是地方士紳還是朝堂縉紳,每個人的背后都站著一個宗族,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始終都存在。

因為人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有父母、有兄弟姊妹,而父母也有父母和兄弟姊妹,這些親族聚在一起就成了宗族,從而就會產生利益輸送。

比如一位在京朝臣,他雖然人在京師,看似為官清正廉潔,可是他背后的宗族呢?

諸如楊榮、黃淮、金幼孜等人,不但自己貪腐受賄,他們背后的宗族更是在地方鄉野間肆無忌憚,兼并田地魚肉百姓,地方官員卻是敢怒不敢言!

為什么?

因為惹不起啊!

一個州府縣官,頂天了不過是正四品的官兒,還是個地方官兒,他敢對楊榮、黃淮這等朝堂重臣的宗族動手嗎?

再說了,他們這些地方官雖然是異地為官,但他們背后的宗族還不是跟楊榮、黃淮等人一樣,該兼并田地的兼并田地,該搜刮民脂民膏的搜刮民脂民膏,沒有任何區別,大家都一樣!

歷史上連楊士奇都不能免俗,他楊士奇確實清廉持正,可是他的宗族家人卻在老家橫虐鄉里,其子楊稷仗勢行惡,虐殺百姓,等楊士奇知道的時候,他這個好兒子已經犯下許多壞事,殺害了數十條人命,最后被處以斬刑,連帶著楊士奇的聲望也大為受損。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說得無非就是這個道理。

宗族培養出人才,而人才“得道”后就反饋給宗族利益,雙方早就形成了這種默契的合作模式。

對于宗族的普通一員而言,這些百姓子民的生老病死、入學升官、婚喪嫁娶等等一切事由無不與宗族相關。

治理有序的宗族,或許能夠給他們提供保障。

但如果普通百姓子民父母不幸去世,他非但得不到任何物質保障,反而可能會被吃絕戶;如果妻子丈夫去世,宗族可能嚴厲阻撓其再婚,要她守寡守節不然就浸豬籠;乃至極端情況,百姓子民只要得罪某位宗族長老的利益,在祖墳祠堂的一次無心之舉也能被扣上不敬祖先背叛宗族的帽子,甚至有可能被私刑致死;又或者是百姓子民本來好端端租種族田,結果被宗族士紳看上了名下的幾畝田地,也可能會被逐出宗族去,讓其成為人盡可欺的流民。

當年解縉因為推廣弘揚新學,結果被解氏宗族直接開宗除籍,淪為了孤魂野鬼。

說白了,解氏一族就是害怕解縉推廣這些他們認為的歪理邪說,遭到整個天下士林群起而攻之,會牽連到他們,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可是誰都沒有想到,解縉非但無事,反而因為朱高煦入主東宮乃至登臨帝位,一躍成為學部尚書,總管天下學政,真真正正的朝堂公卿。

而解氏一族也因此徹底淪為了天下笑柄,遭到無數人恥笑謾罵。

結果解氏一族見狀,前不久又舔著臉聯系解縉,希望他能夠回歸宗族,帶領宗族再次振興起來!

為什么解氏一族會這么做?

寧愿放下所謂的宗族臉面,也想要解縉回歸?

說白了,還不是因為利益二字!

整個大明天下誰不知道,解縉是他朱高煦這位武德皇帝陛下的絕對心腹,炙手可熱的朝堂公卿。

這要是解縉回歸宗族了,那他們自然就可以仗著解縉的勢力,在江西吉水縣乃至整個吉安府為所欲為,兼并田地以肥自身!

這就是宗族!

通過族內的地方士紳和朝堂縉紳,在鄉野間成為一個個封閉獨立的自立王國!

地方官員想要推行朝廷國策,想要征收賦稅,都得要先提前跟這些獨立王國的國王們打打招呼,否則人家可能會鳥都不鳥他!

宗族的特點是以姓氏為紐帶,以血脈為橋梁,以利益為目標,以土地為根本,形成了一個個盤根錯節的利益共同體!

這一個個獨立王國,一個個利益共同體,對朝廷的危害不言而喻!

而楊士奇現在推行的攤丁入畝政策,現在還在緩步推行,遲早都與這宗族發生正面沖突,雙方之間絕對沒有調和的可能!

所以,朱高煦不得不出手!

打破宗族最好的辦法是迅速城市化,讓百姓子民離開田地奔向城市,從而脫離宗族的掌控。

而相應地城市就必須為這些百姓子民提供就業機會,確保他們離開田地之后可以養家糊口甚至是發家致富!

換句話說,想要徹底打破宗族壟斷,那就必須要等到大明走進工業化時代,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田地荒蕪與糧食減產的大問題。

以大明王朝目前的經濟條件和工業水平,想要推行城市化至少還需要數百年的時間。

這一點,朱高煦心里很清楚!

誠然,因為他是穿越者,所以他能夠透過迷霧看透未來,看到大明王朝應該走上的正軌道路,但他的子孫卻沒有這種能力!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他現在不做,他的子孫更做不了,也不可能會做!

正因為如此,即使現在再如何艱難,朱高煦也要把這些新政全部推行下去,提前給大明王朝埋下一顆顆種子!

等到士紳縉紳被打垮,等到新的利益集團成長起來,就算這些守舊之人糾集起來反撲,這些在新政中得利的人也會全力抵抗,與之爭斗,保住自己的利益!

弘揚新學如此,推行攤丁入畝亦是如此,組建遠洋貿易船隊更是如此!

只要這一顆顆種子能夠安然無恙地成長起來,那即便他朱高煦駕鶴西去了,大明王朝也會向著他朱高煦親手設定的方向,駛向一個全新未知的遠方!


上一章  |  大明:家父永樂,永鎮山河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