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飛全家后我躺平了第七十九章 硬骨頭不必急著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卷飛全家后我躺平了 >>卷飛全家后我躺平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九章 硬骨頭不必急著啃

第七十九章 硬骨頭不必急著啃


更新時間:2024年01月20日  作者:Loeva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古典架空 | Loeva | 卷飛全家后我躺平了 


海棠忍不住多問了海礁一個問題:“新君鏟除孫閣老之后,有沒有廢除新法?”

海礁搖頭:“沒有。據說德光皇帝臨終前有遺命,新君以孝為重,無論百官如何請命,都不肯廢改新法。不但如此,孫閣老這一派系的官員,只要不是死心眼跟著他鬧騰,又沒犯錯的,幾乎都被留任了,因此人人都說新君仁厚。雖說有很多人不贊同新君的做法,可因為朝廷日子比從前好過得多,大部分人諫一諫就完事了。反倒是一些曾經為打倒孫閣老出過大力的世家權貴,整天鬧騰個沒完,給新君添了許多亂。”

海礁回想起上輩子害死自己的仇人,正是這些人之一,抿了抿唇。這輩子他一定會竭盡全力,不讓他們再得勢的!

海棠不知道海礁在想什么,她只是忍不住嘆了口氣。

如果新法有問題,新君是肯定會廢除的,百官也會抗爭到底。哪怕德光皇帝有遺命在先,新君也沒有聽話厚待孫貴妃與孫閣老父女呀。他打著孝道的旗號,不顧官員反對也要堅持推行新法,肯定是新法有利于國家。

對國家有利的變法,那就是好變法。

海棠想起五十多年前,自己還在宗室公府里做教養嬤嬤時的見聞,心里更有數了。

那時候,民間土地兼并現象已經非常嚴重,百姓生活困苦,世家、權貴生活豪奢,朝廷卻總是因為錢糧不足,撥不出軍費,也無力救災。皇宮里的花銷,還要靠內務府賣織品、器具來支撐。

就算她只是內廷女官、內宅女眷,也知道國家財政正處于危險邊緣。大楚又拖了二十來年,才開始變法,已經算是撐得久了。

既然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變法,那皇帝總是縱容孫家父女,就不出奇了。

皇帝登基超過三十年,孫閣老也得勢那么長時間了。他作為皇帝變法的先鋒,本身已經與變法綁定,幾乎可以說是新法的代言人。除非皇帝放棄變法,否則貶斥這么一個人,就等于是在向外界傳達一個信號:新法不行了。

所以,就算孫貴妃與孫閣老有些事做得過分了,只要能忍,皇帝都會容忍一二。

貶斥一個孫閣老容易,可他下臺之后,變法大旗又能交給誰扛呢?

至于忍耐一個孫閣老,皇帝需要付出的代價……政治聯姻來的皇后,曾經退過婚的孫貴妃,還有周太后支持的賢妃,以及各種家世背景的后宮妃嬪,哪個對他來說都沒有什么區別。她們誰生的皇子會成為儲君,對他來說都一樣。

既然如此,他為什么不能一直重用孫閣老呢?

他優待孫家父女,是在向群臣表示他是個厚道的君主,只要臣下忠誠、實干,就會得到他的庇護。

實在不行了,他也可以將孫家父女犧牲掉,讓所有人的怨恨與怒火都發泄在他們身上,然后他便又是個公正賢明的君王了。

等到皇帝去世,變法進行了這么多年,成果也基本出來了。只要新君不蠢,就會繼續推行新法,孫家父女下場如何,都不再重要了。

海棠嘆了又嘆,十分鄭重地對兄長海礁道:“哥哥,我覺得眼下還是別考慮對付孫閣老的事了,先讓陶岳陶大人與周家了結舊怨,友好相處吧。”

海礁也理解她這話的意思:“我明白,孫閣老是塊硬骨頭,沒那么容易啃下來,咱們不必著急,一步一步慢慢來就好了。周家如今還執掌著邊軍大權,幾位少將軍還安然無恙,老元帥也活得好好的,孫閣老暫時拿他們沒辦法。周家就是吃虧在朝中無人,因此出事時,無人替他們說情。可要是陶大人愿意在御前為周家說項,皇帝怎么也要給表弟一點面子的。”

海棠問:“周家在朝中就真的一個盟友都沒有嗎?全靠太后撐場?他們沒少在糧草軍資上頭吃虧,多年來就沒想過要在朝中找人?”

海礁道:“周家除了祖傳的鎮國公爵位以外,還有個承恩侯爵位,如今是太后的四弟拿著。他這一房常年待在京城。不過周四老爺不是武將,而是讀書人,還是出了名的書畫名家,人緣很好,交游廣闊,只可惜不曾入朝,傳遞消息還罷了,軍中事務完全插不上手。”

當然,西北邊地出身的讀書人,入朝為官后也會為周家說公道話。只是這樣的人太少了,官位也普遍不高,影響不了大局。

周家手握兵權,怕引起皇帝猜忌,所以十分老實。反正宮中還有太后在呢,周家又有擁立之功,哪里想到便宜外甥會翻臉呢?

海棠只覺得周家實在是太過老實了。在糧草軍資上吃了多年的虧后,他們就該學會變通才是。懂得組建商隊賺錢換糧草物資,怎么就不懂得花點錢去收買京中的皇親貴族與權臣呢?只要有人愿意幫忙說話,周家何至于屢屢吃孫派的虧?

行了,海棠也不想多說什么,只跟哥哥海礁說自己的想法:“周陶兩家嚴格來說并沒有仇怨。周太后對陶慧太嬪的怨氣……與其說是因為陶慧嬪給常貴妃薦的人可能害死了孝明太子,倒不如說,陶慧嬪本身就有可能是常貴妃一派的人。”

陶慧嬪若不是與常貴妃本就交好,也不會把侍女托付給后者。而常貴妃既然是先帝最寵愛的妃子,自然沒少與周皇后爭風吃醋。陶慧嬪極有可能作為常貴妃的跟班,曾給周皇后添過堵。

但陶慧嬪死得早,沒有參與過謀害孝明太子。她留下的德光皇帝過去是個小可憐,常貴妃與紀王風光時也沒見多關照他幾分,還讓他生出了滿腹怨氣,只能去求得周皇后的庇護,想來周皇后也是因此才愿意接受這個養子的。

既然如此,周太后與陶慧太嬪之間就沒什么不可化解的仇怨了。無論前者以前是怎么想的,現在她快死了……周家是否有可能說服她以周家未來為重,主動向皇帝提出,追封陶慧太嬪呢?

只要她主動提出了這件事,過去三十一年里皇帝對她生出的怨言,都會隨風消散的。

海棠壓低聲音道:“難得陶岳陶大人作為和談主使來到了西北,哥哥讓爺爺與表叔公去勸勸周家人吧。孫閣老的心腹就在和談使團里,若想和談成果如周家的意,陶大人是必須要拉攏的!只要能讓西北多太平幾年,邊地軍民能少吃些苦頭,有什么事不能讓步呢?陶慧太嬪追封太后,也不會影響周太后的尊榮。反倒是周家如今的處境,很需要有一個得皇帝信任的近臣為他們說好話……”

至于陶岳大人這邊,就要看他是否還在意謝文載這些舊友了。倘若他依然重視故交,那么對于庇護了謝文載等人二十多年的周家,多少會有幾分好感吧?

大家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好,若是周家愿意先退一步,陶家又何必拿喬呢?陶家雖是皇帝至親,卻勢單力薄……

陶岳陶大人若是對皇帝行事有所不滿,難道就不想給自己增加籌碼,好去改變朝中的格局嗎?


上一章  |  卷飛全家后我躺平了目錄  |  下一章